傅佩榮【先秦儒家哲學】課堂筆記——單元17.學術演講:儒家的人性論
avatar-img
天心居

傅佩榮【先秦儒家哲學】課堂筆記——單元17.學術演講:儒家的人性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儒家界說:

  • 儒家就是指由孔子所創始,由孟子所發展的一套哲學。


儒家的外在表現有三:

一、針對過去,尊重傳統。

二、針對現在,關懷社會。

三、針對未來,重視教育。

儒家的內在主張有三:

一、肯定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君子。

二、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君子(甚至犧牲生命)。

三、當一個人成為君子時,一定會影響別人也趨向於成為君子這個目標。


孔子所面對的問題:禮樂崩壞的時代,善惡沒有相符的報應,當時的百姓不知道為何要行善避惡。

人活在世界上,只有三個行善避惡的理由:

一、社會規範,包括禮樂、法律等。

二、宗教信仰。

三、訴諸良知(需要透過教育啟發)。

孔子承先啟後,同時也是承禮啟仁。

禮壞樂崩的意思是禮樂只剩下純粹的形式,而失去了它真正的內涵,就是人真實的情感。


孔子談「仁」的三種層次:

一、人之性。

二、人之道。

三、人之成。

  • 「克己復禮」的「克」應解釋為「能夠」,而非「克制」。「克己復禮」即是「能夠自己作主去實踐禮的規範」。原因在於「克己復禮」與下文「為仁由己」相應,若克制約束自己才是仁,自己是不好的,仁又如何能從自身發出?
  • 孔子的思想從自我覺醒開始。
  • 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真誠地由內而發去行善。


  • 孟子說「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比當帝王還快樂,又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因此孟子所說的快樂,仍是實踐人性內在的要求。


  • 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不應像宋明學者增字解經「萬物之理皆備於我心」,而是應該解為「我這邊什麼都夠了,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他如果想過得心安理得,他對萬物的需要少之又少」,顏淵就是一個好例子。


  • 「三綱五常」不是(先秦)儒家思想,最先把「君臣、父子、夫妻」三個關係並列的是荀子,但他沒有提到「綱」的關係。「三綱五常」是從西漢董仲舒到東漢班固才確立下來。


  • 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孝順就夠了,推廣到兄弟,這就是從政。這是以父子關係為主軸。


  • 「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出於孟子,「信」不能加進去。因為孔子批判「言必信,行必果」,而孟子更提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信」的地位根本不能與前四者相提並論。


  • 儒家的天命觀念是提供給實踐者一種真正快樂,心裡知道雖然不能達成,但心向往之,有一個奮鬥的方向,而不是達不到儒家理想時構成的巨大壓力。
avatar-img
天心居
32會員
952內容數
曾在書山當看官,屢沉酒海作醉鬼。 蘭臺覓路入淨土,息交絕游是深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天心居 的其他內容
傅佩榮:「把哲學視為『從人的理性出發,尋找他最深的關懷的一種過程』,而不是把近代以來西方學術界所發展的那一套哲學,這樣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一種哲學。」
傅佩榮:「當社會規範漸漸瓦解,儒家告訴世人不用怕,價值判斷不在外面,而在內心的真誠和良知而來,由內而發產生力量。」
傅佩榮:「『明德』是一個古代經常使用的術語⋯⋯你現在有兩個選擇,你如果唸〈大學〉這篇文章,它出現在秦漢之際所編成的《禮記》這本書裡面,你要參考什麼?你要參考一千多年之後朱熹的解釋?還是參考在它之前《尚書》裡面的解釋?」
傅佩榮:「把哲學視為『從人的理性出發,尋找他最深的關懷的一種過程』,而不是把近代以來西方學術界所發展的那一套哲學,這樣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一種哲學。」
傅佩榮:「當社會規範漸漸瓦解,儒家告訴世人不用怕,價值判斷不在外面,而在內心的真誠和良知而來,由內而發產生力量。」
傅佩榮:「『明德』是一個古代經常使用的術語⋯⋯你現在有兩個選擇,你如果唸〈大學〉這篇文章,它出現在秦漢之際所編成的《禮記》這本書裡面,你要參考什麼?你要參考一千多年之後朱熹的解釋?還是參考在它之前《尚書》裡面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