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無所謂光不光明,德行就是德行嘛,當然是好東西,但它有個差別,有高有低的差別。高明代表傑出,代表光輝顯耀的。」(按:其實《書經・堯典》一開始就用光明的德行來稱讚堯,說他「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所以在儒家傳統中本來就有用「光明」來稱揚德行高超的,傅教授可能是從哲學角度來理解,忽略了儒家的語言習慣。)「『明德』是一個古代經常使用的術語⋯⋯你現在有兩個選擇,你如果唸〈大學〉這篇文章,它出現在秦漢之際所編成的《禮記》這本書裡面,你要參考什麼?你要參考一千多年之後朱熹的解釋?還是參考在它之前《尚書》裡面的解釋?我當然選擇第二個,《尚書》裡面的解釋⋯⋯最明顯的一句話是講到上天的時候這句話:『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八個字,可以說是最好的證據。」(按:「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出自《書經・君陳》,經清代以來眾多學者的辨偽工作,確定了〈君陳〉這篇是偽《古文尚書》篇章,並不能當成真實的《尚書》內容。〈君陳〉的偽作時間確實比朱熹早,但反而成為傅教授真偽篇不分的最好證據。)格,就是分辨。物,就是與我有關的人與事。了解善惡的分辨,才有誠意不誠意的問題。致知的知,一定是道德上的要求,知道什麼是善惡。誠意的三個重點:1.毋自欺 2.自慊(對自己滿意) 3.慎獨正心:隨時注意自己的心情有沒有調節好,不受情緒干擾。修身:修養言行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