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1|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8 原始禱告:托爾斯泰的《懺悔錄》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也曾經寫過《懺悔錄》,是一部叫人蕩氣迴腸的屬靈自傳(但一直遭忽略),我們從中可以得知他步入中年後的身分危機、屬靈危機,甚至是讓他瀕臨自殺的生存危機。

    托爾斯泰完成《懺悔錄》的時候,剛過五十歲,他在書中細細道出自己從小到大的心路歷程。(頁19~34,48~68)托爾斯泰生於基督教家庭,小時候就受洗、學習教理,但他受同儕影響而輕忽基督信仰,「自我成全」(self-perfection)才是他真正的信仰。到青年時期,他在大學修法律,鑽研歐洲啟蒙時期哲學著作,後來更親身到歐洲遊歷。他與同輩知識分子希望透過科學和文藝,教化俄國人民,讓國家追上歐洲的水平,「進步」是他青年階段的信仰。之後他成家立業,家庭生活愉快,文學事業更百尺竿頭,《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讓他聞名全國。可是,他在創作《安娜卡列尼娜》期間,突然在理智上和情感上陷入憂悶不安。在理智上,他發現那些與他一起追求科學進步、文藝進步的同儕,道德敗壞、言行不一,於是就質疑進步觀念是否正確。在情感上,他感到激烈極度不安與空虛,了無生趣,甚至有自殺的念頭。為了防止自殺的衝動化為行動,他把家裡的繩子丟掉,以免上吊而死;出門打獵時不帶步槍,以免飲彈嗚呼。

    他最終沒有求死,並發現一切知識都應該回答一個問題:「既然人總有一死,那麼人生有什麼意義是死亡所不能摧毀的呢?」他花了一段長時間觀察俄國貧苦大眾言行,與他們相處,了解他們如何在刻苦平淡的日常生活中,透過信仰上帝獲得生命的意義。托爾斯泰從他們身上獲得啟發,「相信上帝,力求道德完滿」是他中年以後的信仰。他發現人活著是為了認識上帝,因為祂是生命的源頭。後來,他在下半生竭力實踐登山寶訓的教導,批評政府和教會腐敗的體制,提倡以非暴力方式改變社會,捐獻自己的財富幫助有需要的人。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把寫作的收入,用來資助受政府迫害的小教派基督徒逃難到加拿大。

    《懺悔錄》雖不是托爾斯泰對上帝發出的原始禱告,但他在其中細膩表述自己的原始禱告經驗,就是靈魂單純、自發地對上帝說話,呈現原始和深刻的掙扎,以及極其痛苦的經驗(頁63):

     

    我的心被極大的痛苦折磨著,這種感受只能形容為「對上帝的尋求」。這種對上帝的尋求並不來自理智思辨,乃是來自情感。因為這種尋求並不來自我的思考,反而跟我的思考相違背,乃是來自我的內心。在一切陌生的事情當中,我感到恐懼、被遺棄、孤單,我盼望得到別人幫助。雖然我深信證明上帝的存在是無可能的,但我仍然尋求祂,盼望能找到祂。於是我按照古老的禱告習慣向我所尋求的上帝禱告,但我找不到祂。

     

    除了以上三個例子之外,海勒在《禱告:宗教歷史與心理學研究》歸納人類歷史中的原始禱告,包括世界各地原住民那未經反省和神學化的禱告、宗教奇才的敬虔生活、偉人的禱告、集體敬拜中沒有落入僵化形式的禱告等。(頁354)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