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是天譴或恩寵的關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二次大戰後,因為抗生素的發明與廣泛使用,讓病菌感染得以控制,才有各種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奢求的夢想。但是高齡帶給我們是享受多重人生的恩寵?還是纏綿病榻求死不得的天譴?這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新課題。

    在罹患長期慢性病與癌症的陰影下,最令人恐懼的疾病無非就是失智症了。前些年,喜劇演員羅賓威廉斯自殺,消息剛傳出時說是憂鬱症,但後來她太太才證實,羅賓威廉斯是因為發現自己罹患了路易氏體型失智症,於是多種症狀纏身與絕望中,同時也在自己還有能力與意識時,選擇了自殺。

    在各種失智症中,最普遍的是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最初是失去短期記憶,一開始的症狀也許是每個人都會發生的健忘,但是後來會失去空間記憶,常常迷路,經過一段時間後,疾病會進展到情緒不穩定與失控,語言障礙,甚至洗澡穿衣等生活基本活動也無法完成,最後連行走與吞嚥都有困難。

    失智症的進展歷程或許很長,最令人恐懼的是在你可以察覺記憶一點一點消失的那個階段,也就是你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慢慢不見,卻又無能為力,更令人絕望的是,你知道某一天後,你會變成全家人甚至社會的負擔,那種折磨是很痛苦的。

    偏偏這種痛苦不是少數不幸的人才會得到,以目前的統計數字來看,六十五歲以上的人有十分之一的人會逐漸顯現著某種形式的失智症,隨著年齡愈大,得到失智症的機會也就愈高,而活到八十五歲以上的人,就有一半的人會得到失智症。這在只要活過五十歲以上的人,幾乎大部分的人預期壽命會超過八十五歲的時代,失智症幾乎是每個健康走過青壯年期的人的重要威脅。

    也因此,這些年有大量經費投入失智症治療藥物的研究,有好幾百個研究團隊研發了數十種的藥物,其中只有一種藥物核准上市,實驗結果證實可以暫時減輕某些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但是對疾病的惡化進展是沒有遏止效果的。簡單講,截至目前投入難以計數的資源,希望能夠找到減緩或阻止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是完全失敗的。

    原因是對於這種複雜且慢性的腦部疾病,無法用細菌感染以藥殺菌這種治療思維來解決。當大腦的認知功能一旦損壞到在生活中顯現出來時,數以十萬計的大腦神經早已死亡,大腦結構已經永久改變,要用單一藥物阻止或恢復的機會就很小,這也是失智給人印象是無法治療的原因,神經科醫師除了診斷與暫時的症狀改善之外,可以說是束手無策。

    但是最近看了一本由美國兩位傑出神經科醫師所寫的書「九成的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帶給我們新的希望,書裡所寫的不是江湖郎中式的誇大,而是有科學實證的解決方案。

    經過嚴謹的科學實驗與研究,他們發現百分之九十的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而其他百分之十來自遺傳風險較大的人,也可以將這個疾病向後推遲十到十五年。治療之道並不是服用什麼仙丹妙藥,而是操之在己。

    阿茲海默症受五種主要的生活型態影響,分別是營養、運動、紓壓、恢復及優化,也就是五種不良習慣包括營養不良、缺乏運動、長期壓力、睡眠不足,缺乏挑戰大腦的認知訓練。

    作者特別提到,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使得認知能力下降,比如高糖與高飽和脂肪的加工食品會毒害大腦,我們大多數人整天坐在桌前或低頭看螢幕,但為了健康,我們需要規律的運動,而且我們承受強大的壓力卻沒有適當的方法來管理壓力,同時也很少人能長期有良好的睡眠,甚至我們的工作往往需要我們做重複性的活動,沒有讓大腦有新的刺激與發展。

    不過「生活型態」的改變對於失智症的治療,雖然在理論在研究在案例實證都確實有效,但大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夠發明有效的藥物,臨床醫療也習慣把「失智症」當成一種病來對抗,不會積極地要病人改變生活型態,甚至長期以來大家也都認為,像大腦這樣一個複雜的器官,不會受到生活型態的影響。

    的確,改變生活習慣多麻煩啊!如果有一種藥吃了就會好,或者有一種手術,花幾天住院就解決了該多好,所有人,包括病人與醫生,都在尋找一勞永逸的「聖杯」,卻沒有人願意面對一個事實,唯一的解決方案在自己家中,在我們的冰箱裡,我們也必須了解,只有在全身都健康時,大腦才會健康,全身各個器官與系統是相輔相成的,對身體其他部位有益的,對大腦也有益,同樣的,對大腦有益的,對其他器官也有益。

    看完這本厚達四百頁的書,總算讓我鬆了一口氣,因為失智症原本就是我最害怕罹患的一種病,假如百分之九十的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那就使我放心不少了。

    那麼又那些良好的生活習慣要確實遵行呢?第一是營養,儘量吃全食物,少吃加工食品,同時低糖低鹽且以植物性食物為主。

    再來是運動,儘量每個小時都要動一動,而不是久坐一整天再到健身房。作者建議的紓壓方式是靜坐、瑜珈、正念呼吸以及多接觸大自然,同時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所謂復原力,主要是透過良好的睡眠讓身體得以修補受損的細胞,最後的「優化」,指的是要從事具挑戰性的活動或能促進大腦不同部位連結的多模式活動,同時有意義的社會參與對大腦的認知發展也有幫助。

    改變生活型態其實沒有想像中難,只要我們有心,為了自己,為了家人,為了社會,我們沒有理由繼續偷懶。

raw-image

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奢求的夢想。但是高齡帶給我們是享受多重人生的恩寵?還是纏綿病榻求死不得的天譴?這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新課題。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誠實,這是歐美國家不管學校或家庭教育最重要也最根本的要求,因此說謊算是非常嚴重的過錯。因為一個以信任為基礎的社會,會假設人人都是誠實的,若有人不誠實,會對整體社會運作產生很大影響。至於華人或東方世界稍有不一樣,比較以防弊為基礎,傾向認為人性是軟弱的,人心是自利的,也就是比較容易說謊的。
「為什麼最近這麼流行穿越劇啊?」,不知道是不是要交作業,A寶搜尋著一些電影與戲劇的片單,忽然感慨地問。     B寶吐槽姊姊:「回到過去或飛到未來的時空,一直都是流行的題材,因為自古以來,不滿現狀是人之常情,因此逃離現存時空的小說或電影很多。」
這不只是一本談旅遊的書,雖然書中有許多可以供我們參考以及值得按圖索驥的旅遊資訊,因為這本書多了很多溫暖的人情味,而語芳的行動力,也能夠鼓舞許多進入熟齡期的朋友鼓起勇氣,踏上屬於自己的壯遊之旅。
 人生有些情況,時機錯過就是錯過了,不必太強求,只要感激曾有過這麼一段美好的回憶,有些時候,我們的疏忽與錯誤,用我們的誠心是可以彌補的。至於什麼情況要讓它過去,什麼時候要努力去挽回,那就case by case,然後依自己的智慧與經驗來判斷了。
工作或生活中,只要有空檔,不管是五分鐘還是五小時,我都是在看書。看的書很雜,可以說隨手拿到什麼書就看什麼書,但是唯有臨睡以前,躺在床上看的書,是最令我傷腦筋的。    睡前的書不能太硬太嚴肅,當然也不能太休閒到像武俠小說一般,怕一拿起來就會看完而耽誤了睡覺,最好是隨時可以翻開一頁就看,隨時可以放下
現代人習慣獨自用手機或電腦看電影。但是進電影院,與眾人一起看電影,氣氛與自己一人有很大不同。走入電影院,有點像走入教堂,因為兩者都是一種隔離,隱密的庇蔭所在,藉著對未來(天堂來世)的盼望,暫時忘掉現實(人間)的煩腦。
誠實,這是歐美國家不管學校或家庭教育最重要也最根本的要求,因此說謊算是非常嚴重的過錯。因為一個以信任為基礎的社會,會假設人人都是誠實的,若有人不誠實,會對整體社會運作產生很大影響。至於華人或東方世界稍有不一樣,比較以防弊為基礎,傾向認為人性是軟弱的,人心是自利的,也就是比較容易說謊的。
「為什麼最近這麼流行穿越劇啊?」,不知道是不是要交作業,A寶搜尋著一些電影與戲劇的片單,忽然感慨地問。     B寶吐槽姊姊:「回到過去或飛到未來的時空,一直都是流行的題材,因為自古以來,不滿現狀是人之常情,因此逃離現存時空的小說或電影很多。」
這不只是一本談旅遊的書,雖然書中有許多可以供我們參考以及值得按圖索驥的旅遊資訊,因為這本書多了很多溫暖的人情味,而語芳的行動力,也能夠鼓舞許多進入熟齡期的朋友鼓起勇氣,踏上屬於自己的壯遊之旅。
 人生有些情況,時機錯過就是錯過了,不必太強求,只要感激曾有過這麼一段美好的回憶,有些時候,我們的疏忽與錯誤,用我們的誠心是可以彌補的。至於什麼情況要讓它過去,什麼時候要努力去挽回,那就case by case,然後依自己的智慧與經驗來判斷了。
工作或生活中,只要有空檔,不管是五分鐘還是五小時,我都是在看書。看的書很雜,可以說隨手拿到什麼書就看什麼書,但是唯有臨睡以前,躺在床上看的書,是最令我傷腦筋的。    睡前的書不能太硬太嚴肅,當然也不能太休閒到像武俠小說一般,怕一拿起來就會看完而耽誤了睡覺,最好是隨時可以翻開一頁就看,隨時可以放下
現代人習慣獨自用手機或電腦看電影。但是進電影院,與眾人一起看電影,氣氛與自己一人有很大不同。走入電影院,有點像走入教堂,因為兩者都是一種隔離,隱密的庇蔭所在,藉著對未來(天堂來世)的盼望,暫時忘掉現實(人間)的煩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人活得究竟要有多長?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引發許多討論。有人認為,人生苦短,應當盡情享受活著的每一天;也有人認為,人應當活得長壽,見證更多世界的精彩。 . 我認為,人活到60-70歲就足夠了。 . 一、活得太老只會造成負擔 .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經歷了照顧父母親臥病多年的
Thumbnail
失智照顧以年來算,從確診發病到現在問題也越來越多也越麻煩。 無論是失智、帕金森氏症或是長期慢性疾病最終都會遇到腎衰竭與多重器官衰竭而往生。 〔人身可以使用權但永遠不可能擁有這身體〕,人類都是風、火、水、土所組成 風是呼吸、空氣、流動也是基礎存活在世界上的開始 新生兒挽出時也是醫師團隊最緊張的
Thumbnail
拜醫學科技之賜,現代人越活越長,越來越多的重大疾病都能治癒。父母祖上那輩,醫療不普及,一個小小的感冒未及時就醫就漫延成重病而失去生命,沒錢就醫,或是來不及就醫的悲傷故事家家戶戶都曾有過。不過,長壽有長壽的隱憂,肉體還撐得住,智力卻以數倍的速度在退化,忙碌了大半輩子,到了晚年卸下責任腦子突然就當機了,
Thumbnail
#人生的轉機(癌症的身心自療法) #羅倫斯李山博士 #王季慶 #許添盛 #梁瑞安 #賽斯 書中提到:大多數的人,在癌症出現之前,都有「失去希望」的經驗,不相信自己能過令人滿足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讓我們清晨歡喜起床、夜晚歡喜入眠、熱情期待每一天以及未來的那種意義。[無望感]
Thumbnail
生老病死,每個人必定會面臨。 隨著年紀增長,回想人生的歷程與相遇的人事物, 不禁想到,是何緣分才讓這些人互相靠攏? 身體一天一天老去,身體的退化逐漸超越自己原本認知的狀態, 疾病也就慢慢地浮現,身體出狀況、前往醫院檢查看診,孤獨與淒涼的感受縈繞心頭,生病、衰老,使人們反思這一生所為何來?
Thumbnail
病是人生八苦的老三,也是讓三國名將張飛嚇得連退好幾步的天敵。身體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新聞媒體報導有位幾十億身價的名人英年早逝,不免讓人感嘆錢在銀行人在天堂,猶如魚與水不相逢,再有錢也是徒留遺憾。 有位中年婦人,大學時期身體經常不舒服,三天兩頭請假看醫生,被醫院診斷出免疫力系統天生不全症。大學
Thumbnail
關於長生不老,這個問題,古往今來討論了幾千年。 討論了幾千年後,普遍得出了這個結論,精神也許可能長存,肉身則一點戲沒有。 生物學家在談到延長人類壽命時,用過這樣一個恰當的解釋:人老了,很多時候是系統性的崩潰,是大量的基因開始集體出錯,各種器官開始綜合性衰竭,不僅僅是哪裡得病治哪裡,治好了就繼續開
Thumbnail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一句:「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從這句話來看人的一生從出生到老至死,但靈魂是終身不死的。但又如何使靈魂終身不死,正好應證前一篇的「三世諸佛累世修」每一個人都會面臨死亡,只是我們常常利用生活科技讓自己多活一點時間,在世間多停留一點時間。   當科技發達的今日,對於生死
隨著科技和醫療的進步,很多健康知識的傳播越來越多,大家也越來越重視健康這個議題,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現在社會進步到專業人士開始將衰老當作疾病去面對(哈佛科學家:「衰老是種病」,而且能治療,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8563),這篇新聞裏頭說到,生物學並沒有定義
Thumbnail
如何活得健康又長壽,可說是現代人最關心的問題。 大部分的人都是因疾病而邁向死亡的,雖然醫療科技進步,醫療上有相對的醫療品質, 但終究不是仙丹妙藥。 許多慢性疾病一樣沒有好的藥物可痊癒,求人不如求己,靠自己養生與保健方法就顯得 重要了,養生是熱門話題。目的就是能透過外力的輔助,調整身體的免疫系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人活得究竟要有多長?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引發許多討論。有人認為,人生苦短,應當盡情享受活著的每一天;也有人認為,人應當活得長壽,見證更多世界的精彩。 . 我認為,人活到60-70歲就足夠了。 . 一、活得太老只會造成負擔 .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經歷了照顧父母親臥病多年的
Thumbnail
失智照顧以年來算,從確診發病到現在問題也越來越多也越麻煩。 無論是失智、帕金森氏症或是長期慢性疾病最終都會遇到腎衰竭與多重器官衰竭而往生。 〔人身可以使用權但永遠不可能擁有這身體〕,人類都是風、火、水、土所組成 風是呼吸、空氣、流動也是基礎存活在世界上的開始 新生兒挽出時也是醫師團隊最緊張的
Thumbnail
拜醫學科技之賜,現代人越活越長,越來越多的重大疾病都能治癒。父母祖上那輩,醫療不普及,一個小小的感冒未及時就醫就漫延成重病而失去生命,沒錢就醫,或是來不及就醫的悲傷故事家家戶戶都曾有過。不過,長壽有長壽的隱憂,肉體還撐得住,智力卻以數倍的速度在退化,忙碌了大半輩子,到了晚年卸下責任腦子突然就當機了,
Thumbnail
#人生的轉機(癌症的身心自療法) #羅倫斯李山博士 #王季慶 #許添盛 #梁瑞安 #賽斯 書中提到:大多數的人,在癌症出現之前,都有「失去希望」的經驗,不相信自己能過令人滿足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讓我們清晨歡喜起床、夜晚歡喜入眠、熱情期待每一天以及未來的那種意義。[無望感]
Thumbnail
生老病死,每個人必定會面臨。 隨著年紀增長,回想人生的歷程與相遇的人事物, 不禁想到,是何緣分才讓這些人互相靠攏? 身體一天一天老去,身體的退化逐漸超越自己原本認知的狀態, 疾病也就慢慢地浮現,身體出狀況、前往醫院檢查看診,孤獨與淒涼的感受縈繞心頭,生病、衰老,使人們反思這一生所為何來?
Thumbnail
病是人生八苦的老三,也是讓三國名將張飛嚇得連退好幾步的天敵。身體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新聞媒體報導有位幾十億身價的名人英年早逝,不免讓人感嘆錢在銀行人在天堂,猶如魚與水不相逢,再有錢也是徒留遺憾。 有位中年婦人,大學時期身體經常不舒服,三天兩頭請假看醫生,被醫院診斷出免疫力系統天生不全症。大學
Thumbnail
關於長生不老,這個問題,古往今來討論了幾千年。 討論了幾千年後,普遍得出了這個結論,精神也許可能長存,肉身則一點戲沒有。 生物學家在談到延長人類壽命時,用過這樣一個恰當的解釋:人老了,很多時候是系統性的崩潰,是大量的基因開始集體出錯,各種器官開始綜合性衰竭,不僅僅是哪裡得病治哪裡,治好了就繼續開
Thumbnail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一句:「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從這句話來看人的一生從出生到老至死,但靈魂是終身不死的。但又如何使靈魂終身不死,正好應證前一篇的「三世諸佛累世修」每一個人都會面臨死亡,只是我們常常利用生活科技讓自己多活一點時間,在世間多停留一點時間。   當科技發達的今日,對於生死
隨著科技和醫療的進步,很多健康知識的傳播越來越多,大家也越來越重視健康這個議題,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現在社會進步到專業人士開始將衰老當作疾病去面對(哈佛科學家:「衰老是種病」,而且能治療,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8563),這篇新聞裏頭說到,生物學並沒有定義
Thumbnail
如何活得健康又長壽,可說是現代人最關心的問題。 大部分的人都是因疾病而邁向死亡的,雖然醫療科技進步,醫療上有相對的醫療品質, 但終究不是仙丹妙藥。 許多慢性疾病一樣沒有好的藥物可痊癒,求人不如求己,靠自己養生與保健方法就顯得 重要了,養生是熱門話題。目的就是能透過外力的輔助,調整身體的免疫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