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5|閱讀時間 ‧ 約 36 分鐘

【可以說人話嗎?】ep08 那些年你做過的善舉是在為地獄鋪路 #情緒#溝通#自我認知#善舉 #反效果 #人性 #自私

    想聽我們聊更多,就來這邊吧~

    • 🚀|Apple Podcasts:https://apple.co/4bsgGsG
    • 🚀|spotify:https://spoti.fi/3URbhE6
    • 🚀|KKBOX Podcast:https://bit.ly/3UPKubj
    • 🚀|聲浪:https://bit.ly/4bm3plp

    我們今天要來討論一個有趣的話題:「那些年你做過的善舉是在為地獄鋪路」。這個標題聽起來有點難懂,讓我來幫你解釋一下。

    這其實很簡單,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做對別人好的事情,但事實上,這些事情可能對對方並不好,甚至可能會產生反效果。舉個例子,有些人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做出一些行為,認為這樣是幫助別人,但這些行為可能並不是對方所需要的。

    讓我分享一個生活中的例子。有沒有接過那種銀行或保險公司的推銷電話?他們會打來問你要不要參加貸款活動或者購買保險。你可能會禮貌地聽完他們的介紹,然後再說你不需要。這樣一來,你可能覺得自己很有禮貌,但實際上,你浪費了自己和對方的時間。

    我有一個朋友,每次我們一起出去吃飯,他接到這種推銷電話,總是耐心地聽完對方的話,然後才說自己不需要。每次我都會問他,為什麼不直接掛電話?他的回答通常是,他不想顯得太無禮,覺得這樣比較好。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其實還是拒絕了對方,只是浪費了更多時間。

    我自己大學時期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電話訪問工作,需要打電話進行民調。當時,我們最討厭的就是那種聽完我們的介紹後才說「謝謝,不用了」的人。因為這對我們來說,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電話訪問有KPI要求,我們需要在一定時間內撥出一定數量的電話,完成工作指標。最理想的情況是,我們打過去後,如果對方不需要,能夠直接掛電話,這樣我們可以馬上撥下一個號碼,繼續工作。

    所以,你看,對於那些推銷電話來說,直接掛電話反而是幫助了他們,讓他們能夠更快完成工作。而那些以為自己在做善舉的人,實際上是在浪費對方的時間。

    這就是「那些年你做過的善舉是在為地獄鋪路」的真實寫照。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幫助別人,但實際上,這些行為並不一定對對方有益,甚至可能對他們造成困擾。所以,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不妨換個角度思考,看看自己的行為是否真的對對方有幫助。 那些年你做過的善舉是在為地獄鋪路

    你是否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通電話打來,對方滔滔不絕地介紹產品或服務,而你其實根本沒有興趣?這種情況下,你是否會耐心地聽完對方的介紹,還是會直接告訴對方你不需要?這個問題其實反映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處理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和互動。

    有一次,我聽到一個朋友分享他在工作中的經歷。他的工作需要不斷地打電話給潛在客戶,並在系統裡記錄每一次通話的結果。有時候,他會發現自己在做「無用功」——即使他知道對方不會購買產品,他還是得打電話過去。這種情況讓他感到非常沮喪,因為他知道自己只是在浪費時間。這讓我想到,為什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

    你是否曾經接到過推銷電話,對方在電話中滔滔不絕地介紹產品,而你只想知道重點?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覺得對方在浪費我們的時間。其實,我們也可以理解對方的難處——他們可能有規定,必須要完整地介紹產品。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應該浪費彼此的時間。直接告訴對方我們不需要,反而能節省大家的時間和精力。

    在我們的社會中,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好人」。這種心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讓我們做出一些看似善意的舉動,但實際上卻是在為地獄鋪路。比如說,我們可能會停下來聽推銷員介紹產品,即使我們知道自己不會購買。這樣做的結果,反而是讓對方產生了不必要的希望,最終又讓他失望。這種行為其實比一開始就直接拒絕更殘忍。

    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位曾在百貨公司工作的朋友分享了她的經歷。她的朋友問她,為什麼她在逛百貨公司時,從不會停下來聽其他銷售員介紹產品。她的回答是,這樣對大家都比較好。因為她知道自己不會購買產品,如果停下來聽介紹,反而會讓銷售員產生希望,最終又讓他們失望。這種行為就像是「渣男」一樣,給予對方希望,卻從未打算認真對待。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情況其實非常常見。比如說,我們可能會在朋友需要幫助時,出於善意而提供幫助,但實際上我們並沒有能力或意願去真正幫助對方。這種行為看似善意,但最終卻可能讓對方更加失望和沮喪。我們應該學會在適當的時候說「不」,這樣才能真正地幫助到對方,而不是讓他們陷入更深的困境。

    這讓我想到一個更廣泛的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應該盲目地遵循傳統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有些傳統的觀念可能已經不再適用於現代社會,比如說「溫良恭儉讓」。這些價值觀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讓我們做出一些看似善意的舉動,但實際上卻是在為地獄鋪路。我們應該學會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而不是盲目地遵循傳統。

    在我們的社會中,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好人」,這種心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讓我們做出一些看似善意的舉動,但實際上卻是在為地獄鋪路。比如說,我們可能會停下來聽推銷員介紹產品,即使我們知道自己不會購買。這樣做的結果,反而是讓對方產生了不必要的希望,最終又讓他失望。這種行為其實比一開始就直接拒絕更殘忍。

    這也讓我想到了一個更廣泛的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應該盲目地遵循傳統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有些傳統的觀念可能已經不再適用於現代社會,比如說「溫良恭儉讓」。這些價值觀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讓我們做出一些看似善意的舉動,但實際上卻是在為地獄鋪路。我們應該學會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而不是盲目地遵循傳統。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情況其實非常常見。比如說,我們可能會在朋友需要幫助時,出於善意而提供幫助,但實際上我們並沒有能力或意願去真正幫助對方。這種行為看似善意,但最終卻可能讓對方更加失望和沮喪。我們應該學會在適當的時候說「不」,這樣才能真正地幫助到對方,而不是讓他們陷入更深的困境。

    這讓我想到一個更廣泛的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應該盲目地遵循傳統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有些傳統的觀念可能已經不再適用於現代社會,比如說「溫良恭儉讓」。這些價值觀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讓我們做出一些看似善意的舉動,但實際上卻是在為地獄鋪路。我們應該學會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而不是盲目地遵循傳統。

    總的來說,我們應該學會在適當的時候說「不」,這樣才能真正地幫助到對方,而不是讓他們陷入更深的困境。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既不浪費彼此的時間,又能夠在需要的時候提供真正的幫助。這樣的行為,才是真正的善舉。 那些年你做過的善舉是在為地獄鋪路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去轉軌保養品化妝品,試用各種產品,然後對服務員說「我再看看」?服務員可能在那裡花了半個小時介紹產品,而你最終卻沒有購買。這樣的情況讓人不禁思考,我們的行為是否真的對他人有益,還是僅僅是為了自己感覺良好?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做善事,實際上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我們可能會做一些看似善良的事情,但其實只是為了讓自己感覺良好,而不是從對方的角度出發。

    例如,我們常常在購物時有明確的目標,知道自己要買什麼,不會浪費時間在不需要的產品上。相反,許多人在購物時可能並不確定自己要買什麼,這樣的行為可能會讓服務員感到無奈,甚至覺得自己是在做白工。

    這讓我聯想到一個例子: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做善事,其實只是為了自我感覺良好。我們可能會忘記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忽略了他們的真實需求。這樣的「善舉」可能並沒有實際的幫助,反而讓對方感到不適。

    你有沒有注意到,現在台灣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即使在鄉下地方,也能遇到不少外國人。幾年前,我認識了一些外國朋友,其中一位告訴我,台灣人對外國人過度善良,甚至讓他們感到不適。他舉了一個例子:當他站在馬路口時,台灣人會主動上前詢問是否需要幫助,這讓他感到自己被當成了白癡。

    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的善意是否真的被對方需要?有時候,我們的善舉可能只是出於自我滿足,並沒有真正考慮對方的感受。這種過度的善意,反而可能讓對方感到困擾。

    還有一個例子,我聽說在日本,如果你是外國人,去便利商店買飯糰,店員會給你叉子而不是筷子。這看似是一種貼心的服務,但實際上,這是一種歧視,認為外國人不會使用筷子。這種行為讓人感到不被尊重,甚至覺得自己被低估。

    這些例子讓我們明白,善意並不總是被需要的。我們需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而不是僅僅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只有這樣,我們的善舉才能真正對他人有益,而不是在無意間為地獄鋪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學會觀察和理解他人的需求。例如,在購物時,如果我們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某個產品,可以先自己考慮清楚,再向服務員詢問,避免浪費他們的時間和精力。同樣地,在遇到外國人時,我們可以先觀察他們的行為,確定他們是否真的需要幫助,再主動提供協助。

    這樣的行為不僅能夠讓我們的善舉更加有意義,也能夠讓對方感受到真正的關心和尊重。畢竟,真正的善意是從心出發,為他人著想,而不是僅僅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做了一件自以為是善事,但對方並沒有感受到你的善意?這樣的情況可能讓我們感到困惑,但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感受,我們不能總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他人的需求。

    我們需要學會更多地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善舉真正對他人有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在無意間為地獄鋪路,讓善意真正成為一種美好的力量。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需要不斷地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內心需求,避免因為自我滿足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成長,我們才能成為真正善良的人,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所以,當你下一次想要做一件善事時,不妨先停下來,思考一下對方的真實需求,這樣你的善舉才能真正對他人有益,而不是在無意間為地獄鋪路。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善意成為一種真正的美好力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和諧與美好。 那些年你做過的善舉是在為地獄鋪路

    你有沒有想過,有時候我們的善意可能會被誤解,甚至造成困擾?這其實就是一種歧視。聽起來可能有點嚴重,但讓我來解釋一下。

    有一次,我聽到一個故事——某個外國人在餐廳裡被店員主動給了一副叉子。那位外國人當場就反應:「你是覺得我不會用筷子嗎?」這讓他感到不愉快,因為他覺得自己被低估了。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善意其實變成了一種不必要的干預。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替別人著想、照顧別人,所以這些行為對我們來說非常自然。然而,當我們長大後,看到更多世界,才發現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想。我們以為自己在幫助別人,但對方可能並不這麼認為,甚至覺得這是一種困擾。

    舉個例子,我以前參加過一個服務性社團,我們會去陪伴一些老人或身心障礙者。當時我們被告知,要把他們當成普通人看待,不要過度關注他們的特殊需求。比如說,走路時不要一直盯著他們,或是主動幫他們拿東西。這些行為其實會讓他們感到壓力,因為他們希望被當成普通人對待。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個例子。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外國人,他需要幫助,但我並沒有立即上前幫忙。我先觀察了一下,確定他真的需要幫助,才主動介入。這樣的做法讓我覺得更加尊重對方,而不是一開始就自以為是地去幫忙。

    這些經歷讓我明白,有時候我們的善意可能會被誤解,甚至造成困擾。當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應該先考慮對方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動。有時候,對方可能會覺得我們在自以為是地幫忙,這反而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

    所以,當你想要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妨先觀察一下,看看對方是否真的需要幫助。如果對方沒有要求,那麼我們也不必強行介入。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夠更加尊重對方,也能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和困擾。

    我們應該學會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善意,而不是無意間為地獄鋪路。希望這些分享能夠讓你在未來的行動中更加謹慎,真正做到善意而不造成困擾。 那些年你做過的善舉是在為地獄鋪路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你是否曾經思考過,善舉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其實,人性是複雜的,很多時候,我們的善舉可能並不是純粹的無私,而是帶有某種自私的成分。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刺耳,但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現象。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人都是自私的。這並不是說我們天生就是壞人,而是說我們的行為往往受到自我形象的驅動。為什麼我們會對別人好?或許是因為我們希望維持一個「我是好人」的形象。這個形象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無論是被別人看見,還是僅僅在自己心中。

    舉個例子,你可能曾經花時間向別人解釋你為什麼是一個善良的人。這種行為背後的動機,往往是因為你覺得這個形象對你來說很重要。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你其實是在強化自己「我是好人」的這個形象。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種心理需求是人類的一部分。

    再來,我們來看看為什麼自私反而能讓世界變得更好。這聽起來有點矛盾,但事實上,很多偉大的發明和進步都是因為自私的動機。比如說,汽車的發明是因為有人覺得馬車不夠方便;iPhone的誕生是因為有人覺得現有的手機不夠好,想要賺更多錢。這些自私的動機驅動了創新,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當然,有人可能會反駁說,共產主義提倡的是大家一起共好,但這種理想在現實中往往行不通。原因很簡單,這違反了人性。我們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這種自私驅動了我們去尋求更好的生活,進而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所以,當我們在談合作時,必須考慮到雙方的利益。這並不一定是金錢上的利益,而是任何對雙方有益的東西。只有當雙方的利益對齊時,合作才能成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說,談錢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是合作成功的基礎。

    最後,我們來看看一些實際的例子。你可能曾經有過出自好意卻被誤解的經驗。這種情況下,你的善舉可能並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甚至被認為是「在為地獄鋪路」。這並不是說你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人們對善舉的動機有不同的理解。

    總結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這並不是壞事。相反,這種自私驅動了我們去做出改變,讓世界變得更好。當我們在做善舉時,可能同時也在維持自己的好人形象,這是人性的一部分。只要我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那麼,你有沒有做過什麼出自好意卻被誤解的經驗呢?歡迎在底下留言分享你的故事。如果你對情緒、溝通、自我認知等話題感興趣,記得再回來,我們會有更多精彩的內容分享給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