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5|閱讀時間 ‧ 約 32 分鐘

到新營騎自行車追糖鐵:台糖勝利號與新岸線舊線踏查

由新營糖廠轉型而來的新營鐵道文化園區因軌道改善而停駛多年之後,終於在今年2月3日自新營中興站復駛至柳營火燒店。以短小的單行車之姿行駛的藍色內燃機客車勝利號,在社群推波助瀾下更成為新營鐵道的新招牌。藉著鐵道復駛的契機,我將使用公共自行車尋找勝利號的拍攝景點,以及實地踏查糖鐵第一條載客路線的現貌。

曾是製糖重鎮的新營不僅有懷舊小火車可以搭乘,也很適合用自行車尋找糖鐵秘境

曾是製糖重鎮的新營不僅有懷舊小火車可以搭乘,也很適合用自行車尋找糖鐵秘境

新營五分車的行駛路線與車輛

新營糖廠在日本時代是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的總社所在,在2001年結束製糖之後,僅留下糖廠前方的中興站至八老爺之間的學甲線鐵道作為觀光之用。地方政府在2017年利用新營車站前的舊糖鐵車站腹地打造的鐵道地景公園完工,同時也讓糖鐵火車可以行駛到糖鐵新營站。不過在2020年經由學甲線的觀光五分車發生出軌事故後,監管鐵道安全的鐵道局強勢介入,新營的觀光鐵道因而自2020年12月停駛了近兩年大興土木進行軌道設施改善。2022年10月先恢復新營車站至中興站的營運,學甲線部分則終於在今年2月3日跨越急水溪,復駛至柳營的火燒店。

新營鐵道文化園區的觀光火車目前平日僅提供團體預約,每周六、日與國定假日則照時刻表固定開行。中興站至新營車站間以德馬柴油機車牽引甘蔗車改造的觀光火車於假日行駛2趟次,單程定價60元(現優惠可免費搭回程),單程行駛時間約10分鐘;中興站至火燒店間2.5公里則是以勝利號內燃機客車於假日行駛7趟次,單程定價150元(現優惠可免費搭回程),單程行駛時間約18分鐘。

德馬牽引的觀光火車目前安排假日行駛中興到新營車站。注意看!編組裡還有一輛守車

勝利號內燃機客車於假日行駛中興至火燒店往返,平日僅接受團體預約

小巧勝利號的推薦拍攝景點

勝利號是台糖僅存三輛可動態運行的單行客車之一,過去裝設的汽油引擎已被改成為柴油引擎。勝利號在之前於烏樹林休閒園區保存,2021年來到新營之後重新翻修車輛的引擎,在鐵道復駛時投入載客營運行列。內燃機客車曾是鄉間糖鐵客運的經典回憶,可單輛自走的彈性與小巧的身軀在長大的急水溪橋上行駛的反差畫面,近期在IG等社群上成為熱門的拍攝目標。所幸近年臺南市政府導入YouBike2.0作為城市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在新營車站就可以輕鬆租車來追車拍攝。

許多人心目中的第一名拍攝景點肯定是急水溪橋,取景位置可選擇鐵路橋東側的延平路急水溪橋上,拍完往新營的勝利號之後還能立即騎車往糖廠方向追。不過這裡往來新營與柳營的車輛相當多,路側並沒有人行道,不論是拍攝或是往新營方向移動都得注意安全。相較之下,位於鐵路橋西側的河底小橋交通量少,河面平靜時還有機會拍攝倒影,交通安全與拍攝構圖都比東側為佳。

小巧的單行車走在高大的混凝土橋上呈現巨大反差

若是想拍攝車輛特寫,位於延平路平交道旁的廠前站是首選之地。廠前站是過去糖鐵客運時代辦理客運的地方,上方看似天橋的設施其實是控制進出調車場號誌與轉轍器的調度室。在調度室除了控制進出廠列車,二戰後臺灣各地的製糖工廠由台糖公司統合,並在政府國防政策下串連成一條南北平行預備線,而新營糖廠廠前站上方的調度室正是在南北線上的重要關口,在上頭可利用壓縮空氣控制場站內的所有氣動轉轍器,好讓經過這裡的眾多班次去到正確的地方。此外,這裡不僅是鐵路交通量龐大,在曾是台1線的延平路上車流也不容小覷,一旁的平交道便採用能遮斷整條道路的升降式遮斷桿,從方才拍攝急水溪橋的位置拉長鏡頭,就能將火車過平交道的畫面收下,回想在熙來攘往的街道上通過南北線的火車們。

除了拍攝車輛特寫,不妨將後方的號誌樓一起納入構圖

過了急水溪橋後進入郊區,風景從擁擠的城市轉變為開闊的農村,在急水溪橋南岸的引道西側便是極為適合取景的地點。下了引道之後,勝利號來到果毅後旗站。「旗站」的旗是指調車人員手中的信號旗,因此旗站指的是配有調車人員以因應調車需求的車站,通常是位於路線的分歧點。果毅後旗站過去是學甲線往東側農場與新營副產加工廠(停產後現由畜殖事業部使用廠區)的分歧點,如穀物、糖蜜等貨物便時常經由本站往加工廠,站內也配有僅在新營糖廠可見的氣動轉轍器,可說是重要的糖業鐵道文化資產。

過了急水溪橋之後進入純樸的農村風景

臺灣糖鐵的第一條客運鐵道:新岸線踏查

在勝利號從廠前站爬上急水溪橋引道的同時,右手邊出現一段並行的自行車道是過去往來新營與鹽水的新岸線與布袋線路廊,而這也是串聯新營糖廠與岸內糖廠這兩個兄弟糖廠的重要路線。1903年臺南糖商王雪農等人於今日的鹽水創立鹽水港製糖,引進新式製糖技術建立的現代化糖廠餘1905年開始運轉。隨著經營規模擴大及挾著縱貫線通車之便,鹽水港製糖在1907年於新營建設新廠,成為後來的新營糖廠,後來總部也從鹽水遷到新營。至於聯絡兩座糖廠的新岸線鐵道除了負擔製糖過程的交通需求,1909年5月20日亦開始辦理客運服務,成為臺灣第一條載客營運的糖鐵營業線。

過去兩座糖廠的貨物運輸需求龐大,為了便利鐵路車輛進出,新營至岸內糖廠間不但由新岸線與布袋線形成可交會的雙單線系統,新岸線更鋪設成兼容762mm與1067mm軌距的三軌區間,可以想見糖鐵貨運興盛時期的盛況。不過在政府推動自行車觀光浪潮下,新岸線與長短樹線、土庫線一同被納入「糖鐵國家綠道」計畫,自2011年開始規劃施工,如今這條首先載客的糖業鐵道已成為自行車可以輕鬆遊覽沿線遺跡的糖鐵舊線。目前台南市政府自行車道兩端的在新營與鹽水皆設有YouBike2.0站點,相當推薦可以選擇從一邊騎自行車遊覽這條舊鐵道,再坐公車返回出發點。

從新營糖廠的廠前站出發,自行車道主要利用布袋線路廊鋪設,車道兩旁皆有種植樹木,在樹蔭下騎車剛好可以擋住南部炙熱的陽光。騎乘約6、7分鐘後,自行車道在新生路平交道遺跡中斷,左轉後沿著建業路繼續騎不遠處就能看到樹叢後方有著偌大頂棚的卸鹽台。通往西部沿海的布袋線在過去曾與台鹽的鐵道直通,鹽場曬出來的鹽便透過糖鐵運往新營。為了提升將鹽轉運到臺鐵貨車上的效率,政府1950年代透過美援在此設置鹽運轉運台,讓載著鹽巴的糖鐵貨車開上卸鹽台,再讓鹽從側邊滑下進入下方的臺鐵貨車的貨斗中。雖然卸鹽台因為台鹽產銷策略改變而荒廢,不過當地社區將周圍打造成卸鹽台花園,成為一處適合在地人休憩的景點。目前在社區管理下卸鹽台周邊不至於無法接近,但樹木「茂盛」的程度讓我感覺維護的頻率不是很高,而東側斜坡附近更是雜木叢生,探訪當天仍無法找到牆面上的竣工碑。

離開卸鹽台不遠處,來到南紙社區內就到了東太子宮車站。東太子宮車站設立於1938年,當初是因應附近新設立的造紙工廠所設置的車站,後來車站附近也漸漸形成工業聚落,現今的車站名是取自附近香火鼎盛的廟宇太子宮。目前保存的站體主結構為木造,外牆從外觀推測是灰泥牆,站內三股道與低矮的紅磚月台保存良好,周圍也散落著多輛糖鐵貨車展示。

離開東太子宮之後,自行車道一路經過台灣紙業的工廠、國道一號橋下、GPF公司旁,軌道時而鑲嵌在柏油路中,時而出現在一旁的土裡,道旁的林蔭也明顯前段少許多。過了台19甲線新太路口之後,一尊太子的公仔出現在眼前,西太子宮車站也快到了。

西太子宮車站舊稱為太子宮車站,距離東太子宮約2.3公里(自行車道里程5.2K處)。雖然沿著車站旁的台19甲線往南走不遠處就是太子宮,但因為車站的位置偏離市街中心的關係,周邊不若東太子宮般有人氣。站房是一座低矮的一層樓水泥平房,車站西側為候車室,內部牆邊設有候車座位,東側為站務員的辦公室,看起來頗像是規格比較高、能遮風避雨的公車亭。卵石砌成的月台兩邊還看得到三軌構成的新岸線,與自行車道上的布袋線軌道。

過了西太子宮車站後,自行車道沿著舊鐵道路廊走在廣闊的田園中央,但車道兩旁都有行道樹,景色倒也不致於單調。不過除了埋在路面裡面的鋼軌外,可能會有糖鐵遺跡的鹽水大排橋已經改建為新穎的自行車道橋梁,堤防上甚至連舊橋台都沒留下。從西太子宮騎了10分鐘來到鹽水市區南側,又再次碰上台19甲線,看路口寬闊程度依稀可推測這裡曾有一座卸載甘蔗的裝車場,不過目前除了擺幾張石椅供人休憩外已經看不出糖業的痕跡。自行車道跨越台19甲線後沿著鹽水市鎮的西側,終於來到此次踏查終點的鹽水車站。

鹽水早期主要依賴水運作為交通方式,是北臺南相當早發展起來的市鎮,甚至曾經比新營還要繁榮。因此當地長期流傳著因為祖先不接受縱貫線經過鹽水,才把發達的機會讓給了新營的傳說,不過縱貫線的選線是以節約建設成本為優先,為了縮短架橋難度才會選擇經過內陸的新營,和民意拒絕鐵道倒沒太大關係。畢竟若是從頭到尾都拒絕鐵道的話,全台第一條載客的糖鐵路線就不會在這裡,而且還是在縱貫線全線通車的隔年就開辦客運呢!

鹽水車站除了運送往返新營與岸內糖廠的糖業物資之外,路線還可以繼續延伸到嘉義西南部的布袋和義竹,靠著便利的交通而成為八掌溪下游的重要轉運節點。除了車站站房頗具規模之外,廣大的場站與後站的倉庫群也都見證了糖鐵在鹽水的風光歲月。


更多新營糖鐵相關資訊可參考:
【時光土場】新營糖廠探索
【時光土場】勝利號汽油車陸送
【時光土場】新營糖廠的鐵道遺跡(台鐵新營站=中興站)
【時光土場】南北平行預備線新營=南靖段舊線跡
台灣製糖工廠百年文史地圖:新營糖廠岸內糖廠
古庭維、鄧志忠,《台灣舊鐵道散步地圖》(2010),頁234-239。
許乃懿,《台灣糖鐵攬勝》(2003),頁150-153。


探訪時間:2024.2.
完稿時間:2024.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臺灣的環島鐵道發展百年以來,在路線延長的同時也不斷進行改建,甚至改道行駛。然而,鐵路改道還有多少舊線跡刻劃在地圖與土地上?這個專題將結合歷史素材與實地考察,尋找與認識這些曾經存在的台鐵路線。
內容總結
新營鐵道文化園區
5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