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7|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一五八、焦慮與憂鬱:與之共處的學習

焦慮久了會開始憂鬱,憂鬱久了也容易引發焦慮,他倆是如影隨形的好哥兒們!

孩子小一時開始進入正規教育,那個時候有一些狀況是在幼兒園時期沒有過的經歷。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個連假的最後一天。

起初是週休二日,剛開始到週日時,我就很明顯感受到他的焦慮,所以星期五和六我都刻意安排跟學校無關的事,像是全家一起看電影、出遊、運動、到圖書館看書和上鋼琴課。一直到週末早上他去教會作完禮拜,這時候我就會刻意在家吃完午飯後,開始帶他一起完成功課、複習。因為這樣的作息調整後,他變得安心許多,焦慮的狀況也越來越少。

不過若是有連續好幾天的長假,他的焦慮到後來都會有伴隨著很明顯的憂鬱情緒。有好幾個長假結束的半夜,他會突然驚醒抱著我哭,說他很害怕。這時候可能是累積了一段時間,他在結束一天的擔心、緊張、恐懼後到該放鬆的時候他還是很緊繃。我當下一定會緊緊抱住哭泣的他,然後跟他說早上起來我們再一起確認有哪些事需要加強,不用擔心,媽媽會陪你一起。

這些情緒的流動都很正常,我也很開心孩子在我面前很有安全感,所以他不太會掩飾他真實的感受。我很建議平時可以與重要他人做幾件事:

*為情緒命名

跟孩子聊天時多使用情緒的詞彙,尤其一個情境結束後,可以試著完整的為其產生的情緒一起命名。

像是鋼琴比賽前幾天是不是很緊張,比賽要上台前是不是很害怕,想到要上台就恐懼。發現自己彈奏過程很順利時,有沒有一點興奮和得意,覺得自己好棒,台下觀眾掌聲如雷時有沒有開心和放鬆,自己克服了很不容易的一關,為自己感到驕傲。

透過這些情緒描述的正確命名,是在協助每個人能清楚辨識現在的自己怎麼了,這相當重要。

*自我揭露

如果與好朋友談話,不妨試試自我揭露這個技巧,適當說出你在類似的狀況時也有一些情緒上的波動。像是有一位朋友在地震的時候有嚴重的恐慌發生,我就很明確告訴他,這是我感覺到最大的一次地震,平常對地震無感的我,當下都嚇到定格了。多與他人分享自身的狀況不是為了單純想說,同時也可以讓談話的人知道,他有這些情緒和反應都很正常,只是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不用為此感到不好意思。

*了了分明

很多書籍翻譯正念(Mindfulness),其實就是講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要常常將思緒拉回到此時此刻的覺知,去感受所浮現的感受,接納它,或用語言自我暗示:「我現在正在害怕下一個餘震又來,我察覺到自己的驚慌失措,可是我現在在一個很安全的地方,所以可以安心在這裡待一會兒⋯⋯」

生活中有許多艱難的時刻,不同年紀有不一樣的煩惱,那正是我們活著的證明。憂鬱和焦慮一直都交替出現在日常中,試著與之共處也是一輩子的學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