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中有四大要素不可或缺,卻常被氣候運動家和普羅大眾忽視。這四大要素是氨、塑膠、鋼鐵及水泥。
全球每年生產約45億噸水泥、18億噸鋼鐵、將近4億噸塑膠和1.8億噸氨。其中,氨是最重要的。它是合成氮肥的基礎。沒有氮肥,我們將無法養活現今近80億人口的一半。
塑膠隨處可見,在醫療用途上尤其不可取代。從生命的起點到終點,醫院裡的塑膠製品扮演著關鍵角色。PVC製成的軟管、導管、靜脈注射容器、血袋、無菌包裝、托盤托盆、便盆、病床欄杆、保暖毯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鋼鐵不僅用於現代建築,還廣泛應用於產品生產過程中。從原料提煉到成品運輸,鋼鐵無處不在,也是大眾運輸的重要材料。
水泥是現代城市的基礎材料,成就了幾乎所有現代化建設。如橋墩、隧道及各種道路。中國現在生產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水泥,近年來在兩年內生產的水泥量相當於美國整個20世紀的水泥產量。如今全球每年消耗的水泥量比20世紀上半葉還多。
這四大要素雖然不同,但有三個共同點:它們難以替代、需求量只會增加,且生產過程嚴重依賴化石燃料,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即使轉向再生能源,也需要大量鋼鐵、混凝土和塑膠。例如,風力發電機由鋼筋混凝土製成,塔架和軸承是鋼鐵,葉片是耗能且難以回收的塑料樹脂製成。這些部件需要特大卡車或輪船運輸,並用大型吊車安裝。因此,考慮風力發電機的製造、運輸、組裝和運轉過程,它難以稱得上「綠色」的能源。
另一個熱門的「綠色」方案是電動車。一台電動車大約搭載450公斤的鋰電池。這些電池含有約11公斤的鋰、14公斤的鈷、27公斤的鎳、40多公斤的銅和50公斤的石墨,此外還有約181公斤的鋼、鋁和塑料。為了提供這些材料,需要加工約40噸礦石,提取和加工約225噸原料。積極電氣化公路交通,就意味著大幅提高能源消耗來開採這些資源。
在提取、加工、運輸這些材料和產品的能源,都能來自再生能源之前,現代文明根本無法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也就是說,沒有由化石燃料提供的這四大要素,我們熟悉的現代社會將不復存在。
所謂「不復存在」,並不是像許多氣候運動人士所認為的,只是要大家勒緊褲帶、每月多付一些綠能電費、住小一點的房子。而是實際上,世界上大量人口,包括新生兒、老年人、落後地區的人,將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醫療和庇護。先進國家中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必需品及便捷設施,也將蕩然無存。
氣候和能源問題只是聯合國每年讓Greta出來喊喊話、各國政府自己開源節流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但顯然,這個問題比我們所期望的要複雜得多。
事實是,化石燃料的使用關乎大規模的人類存亡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資格決定今天在破爛醫院裡、空蕩碗盆前、肆虐天災中死去的是別人的父母、手足、朋友和孩子,而不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