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2|閱讀時間 ‧ 約 31 分鐘

幫助有夢想的人圓夢

    近期發現有許多打著「歌唱教學」或「出唱片/專輯/單曲/舞蹈片段」的相關培訓課程之名義,來公開招募或徵才各行各業的人士,只要有夢想、有基本的表述與言語能力,不論年紀、不論學歷、甚至不論實際歌唱能力,都能夠來報名參加課程,只要「認真學習」,就能到最後出唱片、出單曲或單純歌唱技巧進步,能夠「圓夢」,讓自己的人生沒有缺憾,尤其是各種「聲樂課程」、「歌唱課」的「教育」事業,看似是一種私人藝術的正當教育機構,走正式的管道、且師資專業、甚至有相關檢定與證照佐證,應該要值得信任,「一定會學得到東西,幫助自己達成夢想」。因此,打著這樣的名號,就開始在網路或實體平台上大量徵收、邀集許多想要成為歌手、演員和舞者的人,看似給予他們機會,實則賺取大量他們用心血、時間、精神換來的金錢,並且將他們的時間與精、氣、神悉數抽乾,擠得一滴不剩,甚至還沒有學習到什麼實質知能與技術,頂多經驗。

    雖然不到詐騙的地步,但也的確遊走在灰色地帶(此指的灰色地帶,並不是在法律邊緣邊陲危險的走鋼索、經營半黑事業、差點觸法的行為舉止,而是那種脫離在一般正常普通平凡人眼中「正派」的創業經營模式,「應該要怎麼樣」的商業營利手法,而這個「怎麼樣」偏偏從來都沒有在這看似善意的藝術教育機構當中存在出現過)。我曾接觸許多「推銷員」,自栩為公司主管、人資主任,有些是直接擔任像Tutor ABC這樣的英文教學業務或家教課程的仲介一般,直接推銷他們的課程,又抑或更委婉、間接的模式,則以應徵工作來面試的契機為大宗,藉此讓你有動力與興趣想要深入了解課程,且乍看之下正式、安全,「去應徵面試、求職,應該不會花到錢吧?」然後越陷越深,最後直接無法抽離,只能刷了卡走人,而且一定得要看到實際的現金入帳才能離開門口,有些業者即利用「應徵工作」的名義,而職務就是「培訓歌手/練習生」等等的職業來吸引許多有才華天賦、或有夢想想要出唱片、專輯的人前來應試,甚至在各大求職網站上面大膽開放刊登工作訊息,拉攏相關的人,吸引他們了解,並詢問其意願&約面試時間,直接到錄音室進行面試,說面試其實也只是形式上的跑跑流程,並沒有真的像大公司那樣正式的一問一答,大致的套路就是首先會讓受試者填寫一些人事資料、基本的個人資訊,待「面試者」了解個人背景與相關經驗之後,詢問想成為歌手的理由或個人預期的目標、理想為何,此時不管被面試者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都只會導向同一個結果,就是推薦他們來報名參加這個課程,「除了會讓自己的歌唱實力提升之外,還能有機會出唱片/專輯喔,甚至幸運的話,名聲大噪、成為當紅歌星都有可能!」雖然話術不一定完全複製貼上,但如果將內容物(話語、章句、修辭等)先撇除不看,其實從結構上來看,話術形式都是差不多的路線方向。而到了少不了的試唱環節,經準備後唱一小段副歌,我相信無論這個被面試者唱得怎麼樣、好不好聽、歌聲有沒有潛力,都會被視為有潛力,而且「音色OK、音準OK」,除了是因為面試者根本不知道有沒有潛力、唱得好不好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要先讓「消費者」有信心,透過鼓舞他們、讓他們有鬥志之後,才能繼續更有意願參加報名課程,且從頭到尾所有過程都是自己心甘情願,並沒有人逼迫、威脅,為了讓他們沒有壓力的開心付費(破費),當然就要順理成章的說「唱得很好」,或許根本沒在聽,或許沒有任何鑑別程度、辨識歌唱水平的能力,是不是有潛力自己都沒有辦法分辨,因為推銷自己的「商品」顯得更是當務之急,商品就是教育服務,也許根本不能稱之為教育,而是一種交談服務(當然我沒有親身上過那些課程,無法非常明確的保證是否就是這麼「水」)。

    這些「業務」或者猶如各大補習班招生的教學主任們,就會開始用各種激勵人心、甚至有點陳腔濫調的話語言詞來說服面試的人,接著加入報名課程,一切就是如此的理所當然,而看到課程簡介與費用付款的部分,雖然一開始會先被如此高昂的價格嚇一跳,萌生打退堂鼓的想法(如3個月的課程總計6萬多,這3個月當中只有12堂課,每星期固定3小時開課,共36小時,如果以時薪鐘點費來算,相當於1小時逼近1800元,1分鐘29元,2秒鐘1元。但是當然還要扣除人事支出,以及給學生的一些回饋與「專業」知識內容背後的成本)。因此為了「體諒」那些有夢想、卻也許沒有那麼龐大深厚的經濟能力的人,還「好心」推出了分期付款的方式,要分12期、24期、36期付清應有盡有,當然分期付款都是要手續費的,而且報名時必須出示財力證明,以及有相關的年齡限制。說著說著就拿起了手機,並要求受試者提供個人的身分證字號、信用卡、甚至銀行帳號,以便「後續」的課程內容介紹,如果不先付費,就無法進到下一個階段。而將各個流程解釋得如此複雜困難、還要層層把關審核的說話技法,也純粹只是嚇唬之用,順便把一系列的事業包裝成一套非常正式、成熟的教育註冊手續,就像一般的教育機構一樣,想要報名一個課程必須要經過各種條件篩選,如果經過審核都通關了(大多都會通過)之後,才能開始上課(接受服務),而不同於那些學店大學,這些課程付了費、報了名之後,也不能完全100%保證個體就能真正吸收學習到東西,並且到最後如願的出單曲、專輯、MV等等,一切都還是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認真」,而這又是他們得以自由發揮的詮釋、辯解的理由(藉口)之一,也就是錢收了是收了,但是學費歸學費,付了學費之後,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沒辦法保證了,所以自己要付出了全身心的力氣,才能有機會(而已)達到、獲取自己想要的最終結果。

    說了那些後,對自己的夢想目標死死咬緊、拚命追求的人,就會因此深信不疑,「我要努力、認真學習」,陷下去了,並且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精力、心神與時間、還有最重要的金錢,投注在一個事物上,能不能獲得相對應的結果、就像考試一樣有讀書就會拿到高分?不確定,但至少拼搏過,就算結果不盡理想,也問心無愧、「一切都值得」,屆時「消費者」就會開始這樣自我說服、自我安慰,畢竟都已經花了這麼多錢。而那些以兜售「專業教育」、藝術教育來維生的老師或招生人員,甚至整個音樂科技有限公司,就正好恰巧、非常聰明(狡猾)的抓住了每個人想要成功的心理,因為電視螢幕、螢光幕上光鮮亮麗的明星形象已經深刻植入、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1%的成功例子太常出現,在他們的想像中成名變得簡單,他們也想要得到、希望自己也得得到,而且認定自己只要努力就會得到,所以為了這份成功(他們將這份成功視為自己的理想),就會無所不用其極的傾盡自己的所有物,投入在歌唱、舞蹈、演戲、主持、模特兒等等各種藝能界的事物上,形成「甘願勞動」、主動性順服,業者說了什麼、要求做什麼,都會乖乖照做,絲毫不覺得疲累、辛苦、或燒錢。

    這就是如今亞洲許多國家(尤其韓國)培養偶像練習生的核心宗旨與產業精神,以及支撐這條產業鏈如此蓬勃昌盛、發展得越來越成熟、形式化、流水線化的究柢因素。

    每個人都有出名的夢想,尤其在歌手、舞蹈家、演員等藝能界領域的行業中出頭天,每個人都有明星夢,只是這份想望與渴求強烈與否、濃不濃厚而已,而有許多人(業內有心人士)正深諳這一份夢想,「聰明」的抓穩每個人企求的遙不可及的夢想,接住每一位有夢的人,讓他們幻想中的世界能盡量實現,即使需要付出極大、極多的代價與成本,也會視若無睹,好像一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之後,先前過程中犧牲的、打拚的全部所有都會化為雲煙。

    這是一條臻至完熟的產業鏈,也是一種高級的服務業,他們以「藝術教育」、「文教」的頭銜與名義,拋光、打磨自己的事業版圖,讓他們在外顯形式的動作表現、外在營造出的氛圍下變得正當、合理、甚至是助人的作為。為了營利,他們可以用取之不盡、甚至無限的話術、專有名詞層層包裝,讓自己的事業高級化、品質化,從而讓外(行)人看不懂,因此尊敬、信服,藉以有理由與條件收取更高的銷售金額,他們不將其視為一種商品的販售、物品的轉賣,但他們的所作所為正是兜售商品、兜售服務,只是這個商品變成無形的、抽象的、看似有知識體的,他們牢牢抓住每個人想紅的普世心理,給那些求而不得、但又很想得到的嚮往心態有喘息、撫平、滿足的空間,卻實為把握當今社會大眾(或某些市場)的絕佳商機,憑恃著大家為了追求理想可以不顧一切的信念與堅持心性,利用努力付出成本時無可避免的會滲漏出的不喊累、不怕苦、不計較過程中耗費多少無用力氣、財產與時間,大大吸吮、榨乾這些有夢的人的身體、錢財與青春,但若說成斂財也不太符合,畢竟他們也有付出相當的服務(不能說是教育)、那些在他們以及學員眼中「專業」的理論與技術面的教育內容,且付錢「學習受訓」的學生們也自認為真有學習到些什麼,可以想像(幻想)自己的目標一天天逼近,滿足、填補自己空虛的追尋之心,哪怕現實仍然毫無動靜,生活沒有任何改變,他們也認為一切值得,因此學生有獲得「寶貴」的東西,老師們也是專業的教育者,他們沒有斂財,至少他們不覺得自己有。

    然而,換個角度來看,準歌星想紅、想出唱片單曲,所以為了目標付出一些時間與金錢成本,生意人想賺錢,所以開課招生,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又滿足業者的慾望,兩造雙方沒有衝突的互相往來交流,都付出一些什麼,都得到一些什麼,大家都開心,這不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嗎?社會中哪一個產業生態、哪一種發展成熟的領域環境沒有類似的利益交換手法?也許我們不應該唾罵、批判他們的一系列行為與事業,用自以為正確的道德感與主觀自設的標準規範來評價、針對他們這種遊走在人士,因為沒有所謂正當正派、惡劣卑鄙的賺錢模式,因為這就是正常的人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