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0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由人性的醜惡中,看到人性的善良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不只要你知道人性的醜惡,更希望你在「了解」之後,能有「諒解」。

先說結論,看完本書後,不得不讚嘆這本處世書,很寫實、很辛辣,但卻也道盡了人性是多麼的矛盾...... 就如同作者說的這段話

每個人都是人,也都是平凡人。人就有人性,有人性的光輝,也有人性的黑暗;有人性的崇高,也有人性的醜惡。你的「性惡」總和你的「性善」交戰。


然而,作者寫作本書的目的,並非僅在接露人性醜陋的一面,而是希望我們知道了最醜陋的事情後,還能諒解對方,這才是成熟的人應有的內涵。


以下是我對於本書中整理出的六大人性,供你參考。


失意人前,千萬別說得意事。

▎醜陋:

無可否認,那些伸出手的人,都曾經有過短暫的幸災樂禍;也無可否認,正因為有人走運,有人倒楣,那些倒楣的人才有救。

▎諒解:

我們常罵一個人發了,就眼睛長在頭頂上,再也不認老朋友。其實這句話不全然正確,有時候,也可以說「當一個人發了,老朋友就不再認他了」。這不願見的情懷很複雜,會覺得自己矮一截,看到了也只是再受一次傷害,或是又勾起感傷。

另一方面,當一個人發的時候,就可能躲避對方,不是他們無情,是因為他們不知「如何自處」,也不願「勾起彼此的傷痛。」

▎正解:

一個懂得做人的人,一定要知道,千萬別「秀」給那些選錯的人看。若你目前很得意,遇到以前的朋友,千萬少談眼前,多談過去,別人才會覺得你仍然念舊。

當有一天自己不如意時,也可以坦白說出自己的處境,像是:「我窮了,玩不起了。我現在必須把握每一分鐘,想辦法東山再起。」

一個失意人,能在一群得意人間談笑風生,略無慚色,才是有骨氣;一個得意人,能在一群詩意的朋友間,讓人想不到他的得意,才是會做人。


若想發表跟主管相反的意見,請在發表前先想那位長官有沒有接受指摘的雅量和本錢。

▎醜陋:

若堅持與主管持反面態度而成為邊緣人,躲在一角,冷眼看大夥拼命,無論最終成與敗,你都會是主管最痛恨的人。

▎諒解:

功高震主,不得不除。沒有一位主管不希望有挺他的下屬。

▎正解:

在一個團體裡,你不是不能發表跟主管相反的意見,只是要記得用低姿態去建議主管;但只要在主管決定後,請立刻放棄己見,全力幫主管就行了。在一個公司裡,當你的意見跟主管相左,你力爭,仍不被採納之後,你就要加倍努力,去配合主管的做法。


有「善心」的人,未必有「善行」;反之亦然。

▎醜陋:

有「善心」的人,未必有「善行」。他們常常是「只求獨善其身,不能兼善天下」的好人;也可能是「知榮知辱牢緘口,誰是誰非暗點頭」的鄉愿。

反過來說有「善行」的人,未必有「善心」。許多行善的人,是為了沽名釣譽,或為了尋求內心的平靜,取得淨化的作用。

▎諒解:

一個人,信什麼、說什麼,都不能成為神。但是,如果你雖然不信什麼、不說什麼,卻能做好事、做好人,最少,你已經在這世間,以「向善」戰勝了「向惡」。


沒事找事、沒碴找碴、沒罪找罪受,都是人性。

▎醜陋:

「謝不殺之恩」就是這樣,明明該是他的,你非但不給,而且先拿走。如果他有十塊,你拿走八塊,再還他五塊,你明明還是拿走了三塊,他反而會謝你。如果他有十塊,你拿走了兩塊,他一定會恨你。

▎諒解:

這就叫「人在福中不知福」,只有當某一天,把你拉出福去,你才懂得。這也是有一首歌<思念總在分手後>的道理;當兩個人天天在一起,越來越覺得平淡,直到厭了、分了,才突然發覺「過去的深情」。就如同「失而復得」,才懂得「惜福」的道理。


面子比裡子重要;要自尊,是人性!

▎醜陋:

在維護自己尊嚴的前提下,一個普通人可以變得「不識好歹」,一個領導者,可以變得「不守然諾」。

▎諒解:

當你發現一件事已經定案,再也無法挽回,就不用再多說了。你唯一能幫助他們的方法,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讓事情慢慢淡去。

▎正解:

這就是既往不咎。當你有話要說時,要常想「我這話,於事有沒有補?既然無補,說了又有何益?」


你託關係如果託不好,足以壞事。

▎醜陋:

當來找你的人,請託關係,若他在辦事倫理上沒搞好,會使你受害。

▎諒解:

不要覺得人性可悲,要諒解這就是人類的社會,是有組織、有環節、有倫理、有往來的。

▎正解:

懂得工作倫理,讓上位者或主管出面決定事情,有面子,也要由他來賣。好比說:

  • 訓導主任向校長報告:「今天我遇到某人,他難得出來演講,但說下禮拜可以。我也看了下禮拜原定的講者,可以改時間,現在只要您的一句話了。」
  • 學生去對館長說:「我看到老師畫了不少好畫,我是沒敢提,提也沒用,但我想,如果你打個電話,老師說不定會同意開個展覽。」


結論

人性就是這樣,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套句作者說的一段話:

「入世」常是為了「出世」;走過「地獄」,常是為了進入「天堂」。處世書帶來的應該不是喧嘩,而是寧靜;不是憤世,而是達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