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1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第六天 觀點:你想說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raw-image


如果你參加過讀書會,或者跟朋友看完一部電影後討論,你應該會發現,雖然看的是同一部作品,每個人注意的點卻常不一樣,對於主角的決定與故事結局甚至也有不同意見。如果再細心一點去分析自己的看法,就能得出自己閱讀與觀影的觀點是什麼。觀點非常重要,因為觀點是你站立的點,決定了你觀看的立場與角度,甚至可以說,獨特的觀點是每個人之所以不同的原因。那麼,對創作者來說呢?


觀點:創作者怎麼看待事件與人物

觀點是創作者對於故事有特定的想法,接著思考該用什麼樣的人物與事件來呈現的關鍵。同樣描寫愛情故事,你會發現每個作者的觀點或多或少都不一樣。當你有了觀點,對怎麼塑造人物,讓哪些人物出場,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我問受過學院嚴格訓練的柯映安怎麼打磨觀點?她以自己原創劇本《打嗝》為例,這故事說的是求子心切卻無法如願的女兒,某天打嗝打到起乩,而降駕的居然是生前與女兒不親,但因行善而死後新科成神的媽媽!柯映安有了這故事概念後,大約知道是講母女和解、女兒透過跟母親的合作,理解到母愛的不同層次等等,但她認為,這些都還無法為這故事提供特別的觀點。


她反覆琢磨後,找到的切入點是:「神明與乩身的距離,就如同在一個家庭中,關係很疏離的家人的距離。明明非常靠近,彼此卻無法直接溝通」,即使兩人對話,也「永遠隔著一層。」這個觀點讓我非常驚艷,我想到自己過往閱讀具獨特觀點的作品時,總是能一再回味,思考情節中各種巧思與線索。有觀點的故事除了表面上最易懂的那層,更重要的是下面第二層第三層含義。


柯映安認為,所謂「作者的觀點,不見得是找到一個最特殊的題材,或者講出全世界最有道理、最完整的金句」,而應該是,即使在很普通的題材(比如母女關係)中找到特殊的切入點,告訴讀者:在所有的母女故事中,我想說的是這一種。


也就是說,她是用神明降駕於乩身時,兩者看似合一,但乩身卻可能處於渾然無所覺這種奇妙的狀態,來談親近又疏離的親子關係。摸清楚這個切入點,就可以回答讀者或觀眾的「已經有這麼多母女關係的故事,我為什麼還要看這一個呢?」她認為,作者提出的觀點必須解答這個「為什麼」。


觀點會牽涉到人物的設定與成長線。釐清自己想說的是怎樣的故事,是最基本但也最難的,只要清楚了,「就知道自己的主角要長成什麼樣子。」要想到非常清楚才動筆寫嗎?柯映安說她通常有了大方向就開始寫,寫的過程中逐漸聚焦主題。如果遇到發展不下去的狀況,再回頭釐清方向是否有問題。


如何呈現觀點而不落入說教

擔任張國立編輯時,我對於他如何將觀點巧妙埋入故事中總是很驚艷。每次小說動筆前的討論,我難免擔心某些觀點太沉重。可是初稿收到後,讀來卻高潮起伏,極具娛樂性,一點都不嚴肅。我問他是怎麼做到的?「故事是寫給別人看,要約束自己。要謙虛。」他當記者時寫社論,習慣於將想法清清楚楚寫出來,可是寫小說,若清楚明白強力放送自已的觀點,別人看了會很難受。


他以融入許多個人元素的《私人間諜》為例,「我討厭那個時代,但即使如此,那個時代還是有可愛的一面。」要怎麼呈現一個自己討厭,但「客觀上」知道有可愛一面的時代?他因此在小說中安排了幾個背景與性格迥異的人,「每個人看待事件的觀點都不一樣,寫小說要先考慮到不同人的立場,從他們的立場來描述。」


以這種寫法來說,可以安排上場的人物很多,各種可能性都有。他會幾種可能性都先寫寫看,「但盡量不要用『我』的立場來寫」,讓每個人物獨立於作者而存在,擁有各自不同的命運,自然會生出不同的觀點。


作者的觀點在思考該由哪些人物,呈現哪些事件,自然具體而微的呈現。張國立還提醒,創作者要思考的是:這樣寫夠有趣嗎?而不是想著:這樣寫夠直接嗎?從一開始思考大綱到書寫初稿與修稿,透過不同人物呈現觀點,再加上反覆檢視自己的描寫是否具娛樂性,張國立「甚至到最後還會推翻某些情節」,整部重寫。


儘管張國立與柯映安的說法不盡相同,但他們表達的都是同一件事:人物、觀點、大綱與修稿,都是為了確認人物的走向是否適合故事現在的狀態。至於書寫時怎麼做,每個作家由於經驗、類型屬性、個性不同,各自會發展出最適用於自己的作法。


不要擔心俗

觀點不僅是創作者看待人物與事件的角度、在娛樂性與真實之間的權衡,當然也包括怎麼看待別人的作品與自己要寫什麼。江鵝的書直接定位自己是「俗女」,但有趣的是,她寫的書若要分類,應該會被放入純文學,也就是「雅」的那一邊吧。江鵝說「若要選,我一定選俗。我使用的語言也是我在日常中會使用的語言。俗才有點閱率。常人能相應,能帶入你的生命經驗。」


小說也一樣,要好看,讀者才看得完,「看得完,我才能接收你想偷渡到我腦袋中的見解。」類型小說的情節高潮起伏,純文學中飽含人生見解,對江鵝來說,如何調配兩者,就是創作者的功力。換句話說,再怎麼睿智,要是艱澀難吞,也不能怪讀者難以入口。


江鵝說她實際創作時,沒想過要區分雅俗,因為「我的血液中可能有雅也有俗,有主流可以與無法認可的。」擅長寫日常、生活細微處的她希望大家不要被標籤限制,「俗是俗常的生活,普遍的東西,是需要被尊重的,因為所有的能量都在那裡。


我非常認同江鵝的觀點。類型小說若只追求劇情的高潮起伏,人物便流於作者擺弄的棋子,讀者很難與之起共鳴。純文學作品若只耽溺在孤高幽微的心境,沒有意識到說話的對象,又何必發表?小說,或者說任何作品,其實不應該區分為類型或純文學,而只有好看與不好看的小說,創作者若被狹義的分類侷限就太可惜了。


江鵝對雅俗的看法,也呈現她對分類與創作題材的觀點。你可以看出,提到觀點,每個創作者折射出的說法都不太一樣,因為這與他們的生命歷程、創作中的思考有關。


觀點與生命經驗有關。但類似的生命經驗卻可能讓人產生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所以沒有任何人的想法是一樣的,差別在於你可以用你筆下的人物與事件呈現你的觀點。大家都玩過一種線上心理遊戲,每個問題有兩到四五種選擇。每一個選擇引導你到下一道不同的情境。每個人起始點都是同樣的問題,隨著自己各種決定,結局越來越歧異。


我們在第一天〈何謂靈感?靈感如何形成故事〉中簡略提過觀點,靈感、觀點與創作者的生命歷程與關注的事件息息相關,只是你是否願意耐著性子,觀看自己創作與生命之間的關聯,並找出其中獨特的點。獨特意味著有別於主流的大眾觀點,想要寫出與眾不同有特色觀點的作品,你需要耐心爬梳整理、需要勇氣正視自己的發現。


今天的練習:

我們在前幾天的練習中,透過一些方法讓你重新觀察你的生命歷程、生活周遭與重要的人。其中,自由書寫特定關鍵字的練習,對於觀點的提煉很有幫助,你可能已經看到自己對於某些人與事件赤裸的想法。


今天的練習想邀請你,閱讀一下你寫下的關於關鍵字的自由書寫。當過往記憶與情緒重新被召喚,並沉澱之後,你之後仔細讀裡面是否還隱藏了什麼資訊與尚未浮現的背景脈絡。重讀後,你對於自己文字中,某個人物或事件是否有新的看法?


請逐一紀錄。而如果有新的發現,可以接著思考,這新發現是否讓你有寫成故事的衝動,若有的話,故事中的人物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與背景,才最能呈現你的觀點?


「寫給沒有編輯陪伴的創作者」是我的一個寫作計畫,在卸下近二十年的編輯正職工作後,想替不一定有編輯的創作者提供一些經驗,希望讓更多創作者獲益。你可以由此進入完整的目錄。
若你想要找我討論,可以在方格子搜尋「林比比鳥」進到我的討論區,或於本篇文章留言,與我分享你看完的想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