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9|閱讀時間 ‧ 約 30 分鐘

【魏書十一合集(十二)-張臶與胡昭】

raw-image

張臶,鉅鹿人士,少遊太學。少是八到十二歲,遊就表示他不是太學生,而是去拜訪太學的學生教授,跟人討論學習的。

說穿了就是神童一枚。

學成歸鄉之後,袁紹就來徵辟他……這真的偷太大還好這人不重要。來請張臶的是袁紹,表示在董卓之亂後。乍看之下很像張臶在洛陽被燒了才離開太學,事實應該早就走了。早就在鉅鹿老家出了名,袁紹才會知道來找他啊。

如果他在太學就出名,不說董卓該來找他,袁紹以前也是洛陽一地頭蛇呢。

總之,張臶不想當官,就搬家去上黨。不過袁紹勢力很快也擴張到并州,袁紹的外甥高幹就找上門了。

張臶還是不幹,去到趙子龍老家的山裡躲起來。

即使如此,他的門徒仍然越來越多……我注意到了,門徒跟門生是不一樣的。於是,張臶又搬到任縣去。就在鄴城北邊三百里吧。

從前面看起來,他不是不怕袁紹的,所以這次搬遷,很可能已經是建安九年後的事情了。

曹操,已然入主鄴城。

「太祖為丞相,辟,不詣。」

曹操在下赤壁之前成為丞相,但我猜這是建安十五之後的事情。

魏書十一中可以看出,曹操在跟張範合作之後,對於拉攏高士比較上心。田疇那是戰略需求,打仗需要地頭蛇。

而張臶依然不甩,曹操看起來也沒有勉強。畢竟收這種人非其本意。就這樣一直到曹叡時期。

太和年間,洛陽連生災異,朝廷就開始徵求能夠「消災復異」的隱士。張臶在這時候被廣平郡推薦出來。好耶,所以一開始陳壽寫他「學兼內外」是這個意思,又是個神仙。

事實上,陳壽也記張臶「卒時年一百五歲」,中文這可以代表一百零五,也能代表一百五十,煩。

不過太和那時候張臶也很老啦,正始元年去世,這時候至少也九十幾歲了。

當然又是一個不去。

但曹叡沒有像阿公一樣放置不理,而是讓盧植的兒子盧毓去當廣平太守,把活神仙張臶好好供起來奉養。

青龍四年,張掖出現了一個像烏龜一樣的奇石,太史令判斷是祥瑞後,曹叡歡喜的不得了,詔告天下。而任縣令就跟張臶聊起了這事。

張臶表示:祥瑞是王朝之德交替的時候出現,如果是曹操拿到,那就是魏之祥瑞沒錯。現在,恐怕是魏之將衰,新德將起的預兆。

陳壽跟我們都知道被張臶說中嘛,所以才會記下來。

不過說個妙事,青龍四年其實就是管寧傳中,指鹿為馬的陳群過世那年。奇石的小故事,也許確實有深意。

我是說,陳群之死對曹叡而言,或許是個解開束縛能好好大展拳腳的先兆。

想像成漢初呂后之亡,那就是祥瑞。解開封印。

可是王朝已經持續一段時間,這樣掌權的重臣過世,那就是霍光,是李斯之死。皇帝以為好棒喔沒人壓制我了,事實上就是國家失去重心的開端。​

接著看胡孔明。

胡昭,字孔明,剛開始讀三國的寫作者通常會對這個跟諸葛孔明一樣的表字感興趣。而且胡孔明這個人跟司馬懿還有點關係。

胡昭是潁川人士,跟張臶一樣選擇往冀州隱居(這很奇怪,張臶本是冀州人)。袁紹很早就來擾他,他不想理會,就又搬回家。

這時,曹操也來找他,從官渡之戰邀到赤壁打完,這更奇怪了,曹操對高士一般沒這麼上心的。

不過這裡有個可能,就是胡昭在潁川士族中有足夠的影響力。通用假設上,那段時間曹操就是被荀彧的潁川派弄。而我們看了魏書十一也知道,潁川許縣陳氏為核心的士人,則開始站在荀派的對面。

胡昭只要有八票就足夠當關鍵第三方了(時代笑話以後看可能就不懂了)。

原本一直拒絕曹操的胡昭,這時彷彿也知道了什麼,就又出發去跟曹操碰面。但他是去表示「自己一介野生,無軍國之用」,請曹操不要再來找他了。

曹操這次又很大方的說OK。

其實曹操本來就是這樣,田疇案是一個特例,相對來說當時最終就是以「尊重」來處理,所以胡昭此行在建安十五年前後都是可能的。

得到曹操的諒解之後,胡昭沒有回家,而是前往弘農跟潁川交界的陸渾山隱居。連結推論就更清楚了:胡昭就是要中立,沒有要參與曹操的政治鬥爭。

陸渾是個很妙的地方。這個名字,《後漢書》本來是西羌的一支部族,春秋時移居到這個地方,因而產生了這個地名。從這邊可以看出,當時的政府同意陸渾部族的定居。

妙處則是裴松之補注,建安十六年,馬超起兵討伐曹操,一路打到了潼關。弘農這邊的百姓很緊張啊,就有很多人逃往山中,投奔陸渾。那因為人多食乏,剛開始衝突不斷,胡昭就站出來給大家做公親,這才慢慢以胡昭為中心集成一個勢力。

講管寧自成勢力我都是半猜的,胡昭這邊《高士傳》真的有寫「衆咸宗焉」。

不過這種趨勢從田疇傳就看得出來了。

好,說說我感受到的妙:躲避入山卻群聚不尋常,所以我說那些難民是「投奔陸渾」。

陸渾的武力會比漢朝更能保護他們嗎?不見得。這個選擇或許就是因為,陸渾跟馬超一樣屬西羌。舉個例子更好懂,你相不相信中國現在打過來台灣,會有一票台灣人站出來大喊我是中國人?

相對的,胡昭在陸渾部落能出來說得上話,又讓數千人以他為宗……那表示胡昭本來在陸渾部落就有地位。大西羌主義者,而且姓胡。

而這只是這段《高士傳》注的後半。

前半就是跟司馬懿相關的故事,這一定要邀請大家看一下原文。

「初,晉宣帝為布衣時,與昭有舊。同郡周生等謀害帝,昭聞而步陟險,邀生於崤、澠之間,止生,生不肯。昭泣與結誠,生感其義,乃止。」

晉宣就是司馬懿。首先司馬懿在建安十三年(二十九歲)以前都可以算是布衣平民,而他跟胡昭早就認識了。

胡昭的行動軌跡,看起來沒有停留過河內溫縣。但在董卓之亂前,司馬懿的阿公跟爸爸,基本都是在洛陽潁川一帶當官。兩條結在一起就不難發現,司馬懿的出生成長地,很可能主要是洛陽或潁川郡的郡治。

潁川治所陽翟,就在許縣旁邊而已。

意思是,司馬懿雖然本籍在多富商的河內,但他少年時,跟東漢政治核心的潁川士人,應該是一掛的。最終由司馬懿接過陳群留下的派系,並非偶然。(他後來也在許昌當了好一陣子的最高指揮官)

那周學生想害司馬懿,照文章看起來也不是司馬懿還是平民時。應該就是胡昭見完曹操之後的事。

《高士傳》說胡昭邀周生到的地方其實就在弘農郡中,但寫「崤澠之間」,則是要表示在地勢險要之處。譙周傳也有過類似的描寫,當諸葛亮過世時,譙周一個人穿過重重封鎖翻山越嶺去到前線……

來自巴西,身長八尺的譙周,十分熟悉山路且身手矯健。胡昭也是一樣的情況。

昭聞而步陟險」。

最後,胡昭跟周學生「斫棗樹共盟而別」。

這一定有什麼含意但我了解得不夠多,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結盟的動作從來不會是簡單的事情。甚至我們都不要想太多,胡昭帶著斧頭去跟人家談判嗎?若是刀劍,砍樹的難度就更高了吧。

好啦,重點就是,胡昭本身也是個「無當飛軍」等級的隱士。而且他的年紀比司馬懿大了將近二十歲,保守估計這時都五十了。

老實說跟陸渾部落的記錄寫在一起,我真會覺得胡昭本來就是羌人,畢竟不是放在仙人傳的。至於周同學為什麼想殺司馬懿我也很想知道,不過無從追起就是了。

建安二十三年,胡昭所住的陸渾部落,出了件大事。

看時間你也猜得到:曹操發出徵召令,要調壯丁去支援漢中之戰。

當時一群不願「役」以孫狼為首,發起了叛亂。

這種也不用看得太大,基本上就像日本戰國村長打架吧。那縣長就去請胡昭幫忙,靠著十幾個公務員按胡昭的指示,把局面穩定下來。孫狼他們無以為繼,只好逃離陸渾……

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胡昭明顯不是教縣長正面對幹的方式。你知道「守望相助」嗎?講好聽就是這樣,事實上大家互相看著彼此,有人想要偷偷資助盜賊就會變得困難了。

而這個故事最奇怪的地方在於,孫狼他們本來是不想當兵的,但逃離之後就去當兵了。

孫狼帶著弟兄們,往南投靠了關羽。

關雲長不只會萬軍中刺敵將,敵後策反也是他的拿手好戲。

老實說,孫狼等人的造反,搞不好就是關羽派人搞的事。不然襄樊到陸渾那麼遠,這種小夥盜賊半路就解散了吧。

孫狼等人領了關羽的印綬,當起了正式的兵將,就開始進行游擊戰。這件事在關羽傳也是有的:「梁郟、陸渾羣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

但即使如此,孫狼還是約束手下:「胡居士賢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

(你信不信我是為了部落截這句原文?)

曹丕稱帝之後,胡昭又搬了一次家:往洛陽那邊靠近。不,寫是這麼寫,或許他是往更山頂的地方去也說不定。

一直到曹叡過世,都沒有人來徵召胡昭。

意思就是曹爽執政之後就有啦。

先是司馬懿的好友蔣濟幕府徵辟不就,接著是聯名上書共薦。上書者為:潁川趙儼、黃休、郭彝、潁川荀顗、潁川鍾毓、潁川庾嶷、盧江何楨。

兩個不知道出身的是尚書,但根據魏書十一的整套推論,看出身更有意義。

我懶得查,其中荀顗跟庾嶷、何禎都是晉朝大戶。更不要說荀顗就是陳群養大的荀家子。

這顯示出胡昭仍然有影響力,而且是洛陽心腹之地的影響力。

許縣陳氏正在試圖跟曹爽對抗。

當然,此議慘遭打槍。

後來二次提起,侍中京兆韋誕出來讚聲,才得以通過。

風向已變,高平陵的伏擊,才得以啟動。

司馬懿執政後,自然是直接發特徵給胡昭,不過胡昭就死了,八十九歲。

陳壽附註了一下「昭善史書,與鍾繇、邯鄲淳、衞覬、韋誕並有名,尺牘之迹,動見模楷焉」。

看來這個胡昭的故事,想起譙周的不只是我而已。

魏書十一的三國志正文到這邊結束,直到最後一刻都串得很漂亮。

不過裴松之還有話說,很大很大一串。

這次不看下次也不會看了,所以,繼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