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別傳》的注法,是陳壽寫到邴原過世,再一口氣全部貼上的。這跟常見的趙雲啦,管輅啦的家傳用法都不太一樣。我的感覺是,邴原的事蹟比較不是「辨一句之異同」,而是本質上的落差。
上回說到,陳壽用隱晦的筆法,在敘述邴原像是個「黑道智囊」。
但《原別傳》則著重強調,邴原是個不拘小節而重大義的名士。
接下來還是《原別傳》的內容。
當孔融到北海上任後,首先需要的就是負責「計」的官員。這可以望文生義沒問題,計指的是統計。地方官要統計當地的庫存資材、人口、田地……種種種種資訊。負責的官員自然需要會算數,要細心,要懂得政府結構跟與世族打交道的部分。
最後那點特別重要,就好像點名首先你要能叫人家排隊。不然你點完第一排,後面一群人又跑來第一排你點個屁。所以,當地名士自是首選,豪族都會給他們面子嘛。一旦豪族如實交上自己的清單,這個統計工作就完成了七八成。
突然覺得跟會計查帳也有幾分像。
在涼茂傳有提到過,「計」是太守(二千石級)可以自己選的,而這個層級本身就是「郡守舉科」的候選人。
孔融一上來,就請了三個人:鄭玄為計掾,彭璆為計吏,邴原為計佐。
彭璆沒什麼記錄,但當時確實是名人:「以彭璆為方正,邴原為有道,王脩為孝廉」。
凡是出現「掾」的官職,就是主官的助手。「吏」就是低級的。「佐」比較少見,當然也是助理。不過以三國常見的州級來說,掾應該是主簿那一級,佐則是從事那一層的。
說白了,三人中邴原算是小咖。其實看過鄭玄故事就知道,孔融是認為鄭玄非常非常偉大的。了解一下就行,接著發生的故事跟這也沒甚麼關係,不是每個寫傳記的都陳壽。
就說孔融當時有個愛將,出了大包,孔融依法就要殺他。大家都幫這個人求饒,這個人也是在孔融面前磕頭磕到滿臉是血。但孔融仍然堅持,要殺。
中國故事一百零一招,邴原這時就在旁邊不發一語。
孔融就問邴原:「你怎麼不跟其他人一樣來求我?」
真的好標準故事。
邴原說:「明府大人你對他一向不薄,還說年底要舉薦一定會選他。這根本就是乾兒子的等級,其他人哪裡比得上?而現在你要殺他……有愛的時候可以當兒子,討厭的時候就說他不好。邴原愚昧,想請問明府大人到底愛他什麼,討厭他什麼?」
孔融說:「這傢伙出身貧寒,我提拔了他跟他的兄弟。今天他這樣,就是辜負了我。人有善則進用,有惡當除,過去應劭當泰山太守時舉了一個孝廉,也是一個月就殺了,有什麼奇怪?」
邴原搖搖頭:「應劭的做法本身就不合於『義』。孝廉是為國家推舉的秀才,孝廉有錯就殺,那不就表示舉薦之前沒有詳實調查?這樣的錯誤,明府你也要跟從嗎?」
中間繞了兩句詩經論語,跳過不譯。
孔融聽到邴原引經據典的來嗆,馬上大笑:「哈哈哈,我就是開開玩笑,只有邴原你懂啊。」不說我還以為是曹操在講話咧。
哪裡想到,邴原板著臉續道:「你是地方首長,你的言行就是老百姓的表率。哪有把人的生死當玩笑的表率。」
孔融無言以對。
當時,邴原其實已經把「家人」都送去鬱洲山了。孔融也知道這件事。那本來孔融是要舉薦這個愛將,經過這件事當然是沒有了,才有王修中選一事。
事實上,王修本來也是推辭,表示應該舉薦邴原。最後給了邴原有道的名額……
孔融這時候,就寫了一封信給邴原,大意是:你是清高的名士,想要拯救萬民於水火,不一定要跳進來。
邴原看了,才決定移居遼東。
《原別傳》也說後來邴原有意返回中土,孔融又寫信跟他說,中土還是很亂,有消息我會通知你。於是邴原打消了念頭,一直在遼東待了十幾年。
你要說孔融被邴原嗆完之後很是折服,兩人成為好友也可以。
《原別傳》記邴原在遼東有一個小故事,得說一說。
那是邴原有次走在路上,撿到一串銅錢。因為沒看到人回來找,邴原就把銅錢吊在樹枝上離開。沒想到過了一陣子回來,整棵樹上吊滿了銅錢。鄉民都說這是神樹,要吊錢供奉。
邴原知道是自己造成這個「淫祀」,就出面說明,但這些錢終究是被地方小吏收去了。
比起邴原的誠實,這邊我更想強調的就是他「反淫祀」的心態。
曹操表示很可以。
基本上,邴原大致就是在曹操進行河北平定戰期間,返回青州北海的。這同時也是孔融嗆曹操嗆最大的時間段。
《原別傳》寫得客氣,不管曹操還是荀彧都對這個當世大儒禮遇有加。但邴原其實不太甩曹操的。直到魏書十一的第二人加盟曹操軍,狀況才起了變化……
張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