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一提到“青春期的少年”,往往就會聯想到麻煩制造者。如果在紐約街頭看到幾個十幾歲的少年結伴而行,許多人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安全。我猜這或許是因為中國文化非常強調自控能力,使得少年們相對比較低調。然而,美國青少年的世界充滿了江湖暗流,有吸毒的、有校園霸凌的、有堕胎的,而學習好的老實孩子往往不是主流。然而,青春期的問題其實在世界各地都有存在,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這個階段。
一個被視為希望之星的天才少年,為什麼在大學裡突然沉迷於網絡遊戲,不再學習了呢?一個系統學習過生理知識、平時特別文靜的女高中生,為什麼會突然懷孕,而且那個男生還不是她喜歡的類型?這些青春期少年經常犯的愚蠢低級錯誤,讓我們不得不從腦科學的角度來探討。
中學老師經常感到很無奈,仿佛突然之間,學生們對老師講的內容不再感興趣了。幼兒園的孩子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小學生把老師的話當成金科玉律,但到了青春期,似乎再新奇的課堂內容也無法吸引學生。他們不再迷信老師,對家長也叛逆,心思似乎根本不在學業上。所以就有老師向高普尼克抱怨這個情況,問他為什麼青春期少年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高普尼克回答說,事實並非如此,你看看他們對“誰喜歡誰”這個問題感不感興趣?老師承認,這幫學生一天到晚就是研究同學的八卦。
人到了青春期,大腦會發生重大改變。幼兒的大腦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因此既靈活多變又充滿了混亂。上學以後,從小學到青春期之前這段時間,孩子的大腦相對平靜。但是到了青春期,大腦再次變得活躍,可塑性再次提高,混亂又回來了。所以青春期的大腦有點像是幼兒的大腦。
青春期之前的孩子,生活以家長為核心,最關心的是與家長的關係。青春期開始後,他們最在意的是與同伴之間的關係。自己在老師心目中的地位不再重要,反而更關心自己在同學中的位置,渴望得到來自同學的尊敬。這種改變是在為離開家庭做準備。
幼兒時期的打鬧,現在變成了複雜的社交演練。誰跟誰是朋友,誰跟誰是盟友,分工、談判、妥協、利益分配、建立遊戲規則,這些高級的東西都出現了。青春期少年有一個地下文化,他們私下交流會用一些只有他們知道的詞彙、典故,家長根本無法理解他們的興趣。這種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之間傳承,不斷創新。青春期少年是否掌握這個文化,對於他的受歡迎程度至關重要。
為了贏得地位,青春期少年會去做一些冒險的、匪夷所思的事情。青春期少年最尊敬的不是學習最好的孩子,而是那些敢想敢幹、有反叛精神的少年。青春期少年其實也在探索,但這種探索與幼兒期的探索不同。幼兒期的探索是在家長的庇護下進行的遊戲性操作,而青春期少年的探索則是直接面對真實世界,追求獨立。他們打交道的對象都是同齡人,這是為即將到來的成人社交做準備。
活躍的內心遇到陌生的場景,青春期少年難免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行動。例如,他們可能會在網絡上與陌生人聊天,參加危險的派對,甚至嘗試違法行為。這些行為看似無法理解,但其背後的驅動力往往是對身份認同和社交地位的渴望。
青春期少年之所以會去做一些不負責任、冒險的事情,並不是因為他低估了危險,而是因為他高估了獎勵。這個觀點可以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詳細解釋。
動力系統的作用是通過調動感情,讓人充滿各種做事的動機。青春期少年迫切希望實現自己的各個目標、滿足各種渴望,體驗各種感覺。從腦科學角度來講,動力系統與大脑中負責獎勵的區域有關。簡單來說,就是大腦非常想要獲得獎勵。
在青春期,獎勵系統特別活躍,這使得青少年對於獎勵的體驗比成年人強烈得多。這意味著,當他們面對可能的獎勵時,他們的大腦會變得非常興奮和積極,這種強烈的興奮感讓他們願意冒更大的風險來追求獎勵,即使這些行為在成年人看來是不負責任或過於冒險的。
例如,在一個模擬賽車實驗中,一個少年開車本來開得很好,但一旦他知道有其他少年在看他開車,他就會做一些更冒險的動作,因為他想要贏得尊敬。與此同時,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顯示,他大腦中負責獎勵的區域被激活了。這個實驗表明,青少年更容易被來自同輩伙伴的尊敬這種獎勵所驅動,這種對獎勵的強烈渴望使他們更容易冒險。
因此,青春期少年做出冒險行為的背後,不是因為他們忽視了危險,而是因為他們高估了獎勵。他們的大腦在這個階段對獎勵反應過於強烈,使他們更容易去冒險,以追求獲得獎勵的快感和同輩的認可。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青春期是個充滿挑戰和矛盾的時期,家長和教育者需要理解這一點,並引導他們正確地看待獎勵和風險。
在面對青春期少年的這些挑戰時,家長的角色至關重要。理解孩子的大腦發育和行為變化,有助於家長更好地支持和引導孩子。家長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幫助孩子渡過這一階段:
總的來說,青春期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階段。理解和尊重這一階段的特點,並提供適當的支持,能幫助孩子順利過渡到成年,並為未來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