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論 #01: 跨學科的科學奇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探索控制論

控制論(Cybernetics)是一個跨學科的科學領域,致力於研究控制和通信在各種系統中的應用,無論是動物、機器還是組織系統。這門學科由美國數學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在20世紀40年代創立,其核心目標是理解和設計複雜系統的行為和功能。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學科的交叉融合,控制論成為了當今科學界一顆璀璨的明珠,涵蓋了從生物學到工程學、從計算機科學到社會學的廣泛應用。

控制論的誕生並非偶然,它是多條學術支流匯合的結果。首先,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數學和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控制論的理論基礎。吉布斯提出的統計力學以及20世紀20年代後建立的量子力學,改變了科學界對世界的認識。許多物理學家開始認為,與其說世界建立在必然性之上,不如說是建立在偶然性之上。這一觀點引發了對必然性和偶然性關係的深入探討,促使科學家們研究確定性與非確定性以及它們之間的微妙關係。概率論的成熟、熱力學中的熵概念以及信息理論的提出,都是這一研究逐步深入的體現。

與此同時,生物學和生命科學的進展也為控制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科學家們早已發現,生物界並非一個充滿必然性的機械世界,生物體的行為也不能完全用統計力學和量子力學來描述。生命的活動中既有或然性,也有必然性。這引發了科學家對生命機制的濃厚興趣。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生物學家提出了“內穩態”概念,標誌著人類對生命活動理解的深化,並直接為控制論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第三條支流則是人類對思維規律的探討,這集中體現在計算機製造和數理邏輯的進展上。數學家和計算機研製者們試圖用數學語言來模擬人的思維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電子計算機的製造成為控制論成熟的前奏曲,為跨學科的統一方法論的形成鋪平了道路。

到了20世紀40年代,標誌著這些學術支流匯合的科學著作終於出現。1947年,諾伯特·維納的《控制論》一書面世,作為統一這些思想的首次嘗試,儘管其中包含了許多錯誤和不妥的設想,但它無疑震動了整個科學界。科學家們被建立各門學科統一方法論的雄心所吸引,促使大量不同領域的專家開始對話和合作。控制論和系統論自此成為二戰後直至今天不可忽視的科學思潮。

控制論的核心概念包括反饋、調節、自組織和信息處理。反饋是指系統輸出的信息返回到系統輸入,以便調整和優化系統的行為。調節則涉及維持系統的穩定和功能,如生物體通過內穩態機制維持內部環境的穩定。自組織是指系統能夠自動調整和優化其結構和功能,而不需要外部干預。信息處理則研究系統如何接收、傳輸、處理和利用信息來實現其功能和目標。

可能性空間 (Possibility Space)

可能性空間(Possibility Space)是一個描述系統所有可能狀態或事件的集合。在這個空間中,每一個點代表系統的一個可能狀態或事件,而系統的運行則是這些點之間的轉移或變化。這個概念在統計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

在控制論中,可能性空間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系統行為的描述和分析:

控制論研究系統的行為和功能,而這些行為和功能可以看作是系統在可能性空間中的運動和轉移。通過分析可能性空間中的不同狀態和轉移路徑,控制論可以描述和預測系統的動態行為。例如,在自動控制系統中,可以使用狀態空間模型來描述系統的動態行為,這實際上就是在可能性空間中進行分析。

  1. 反饋機制和調節:

反饋機制是控制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指的是系統輸出返回到輸入,以調整和優化系統行為。反饋機制實際上是在可能性空間中不斷調整系統狀態,以達到某種目標狀態或穩定狀態。例如,溫控系統會根據當前溫度調整加熱或冷卻的力度,以維持預設溫度。這個過程可以看作是系統在可能性空間中尋找最佳路徑或狀態的過程。

  1. 不確定性和隨機性:

許多系統在運行過程中會受到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的影響,導致不確定性和隨機性。控制論需要處理這些不確定性,這涉及到在可能性空間中考慮多種可能的情境和結果。例如,概率論和統計學的工具可以用來分析和預測在不同可能性空間中的事件發生概率,從而幫助設計更為穩健的控制系統。

  1. 自組織和適應性:

自組織是控制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系統能夠根據內部和外部環境的變化自動調整其結構和功能。這種自組織過程可以視為系統在可能性空間中探索和優化其狀態的過程。例如,生物體能夠通過適應性反應來應對環境變化,保持內部穩定。

總結來說,可能性空間提供了一個框架,讓我們能夠描述、分析和優化系統的行為。

通過在可能性空間中研究系統的各種可能狀態和轉移,控制論不僅能夠解釋現有的系統行為,還能設計出更為有效和穩健的控制策略


控制論不僅幫助我們理解自然系統,如生物體和生態系統,也為設計和優化人工系統,如機器人、自動化系統、網絡系統,提供了理論基礎。通過研究不同系統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控制論試圖建立普適的理論框架,揭示各種系統的運行原理和優化方法。

控制論是一門將多學科知識融合的科學,其起源和發展展示了科學探索中的跨領域合作和知識整合的重要性。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控制論都將繼續在各個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引領我們探索和理解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ill 進步本
5會員
240內容數
歡迎來到「Will 進步本」!我們將探索計算機科學、商用英文和生成式AI。從基礎到前沿,共同學習和交流,拓展知識視野,啟發創新思維
Will 進步本的其他內容
2024/07/10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可以分成兩個系統——一個是「動力系統」,另一個是「控制系統」。用汽車打比方,動力系統就好像是油門,控制系統則好像是方向盤和煞車。
Thumbnail
2024/07/10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可以分成兩個系統——一個是「動力系統」,另一個是「控制系統」。用汽車打比方,動力系統就好像是油門,控制系統則好像是方向盤和煞車。
Thumbnail
2024/07/09
2024/07/09
2024/07/08
兒童在六歲左右會經歷一次重要的大腦發育變化,使他們從“發現式學習”轉向“掌控式學習”。在這種轉變過程中,傳統的學徒制可能是最適合的學習方法。然而,現代的學校教育體制下,專注力成了最重要的能力。
Thumbnail
2024/07/08
兒童在六歲左右會經歷一次重要的大腦發育變化,使他們從“發現式學習”轉向“掌控式學習”。在這種轉變過程中,傳統的學徒制可能是最適合的學習方法。然而,現代的學校教育體制下,專注力成了最重要的能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模擬世界是我們寫程式造出來的,我們就是模擬世界的主宰,所以各種作用力要長什麼樣子、要怎麼個作用法,都由我們決定。不過,如果希望這些作用力看起來像真實世界的作用力一樣,那在寫程式的時候,套用這些作用力在真實世界中的物理公式,會是比較省時省力的做法。
Thumbnail
模擬世界是我們寫程式造出來的,我們就是模擬世界的主宰,所以各種作用力要長什麼樣子、要怎麼個作用法,都由我們決定。不過,如果希望這些作用力看起來像真實世界的作用力一樣,那在寫程式的時候,套用這些作用力在真實世界中的物理公式,會是比較省時省力的做法。
Thumbnail
物理系的出路相當廣泛,有底下幾個方向: 1. 研究和學術:繼續深造,從事基礎或應用物理研究。 2. 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光電、材料等領域。 3. 數據分析:物理背景有助於處理複雜數據。 4. 金融業:量化分析、風險管理等。 5. 教育:中學或大學物理教師。 6. 工程領域:如電子、機械、航太等。
Thumbnail
物理系的出路相當廣泛,有底下幾個方向: 1. 研究和學術:繼續深造,從事基礎或應用物理研究。 2. 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光電、材料等領域。 3. 數據分析:物理背景有助於處理複雜數據。 4. 金融業:量化分析、風險管理等。 5. 教育:中學或大學物理教師。 6. 工程領域:如電子、機械、航太等。
Thumbnail
控制論(Cybernetics)是一個跨學科的科學領域,致力於研究控制和通信在各種系統中的應用,無論是動物、機器還是組織系統。這門學科由美國數學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在20世紀40年代創立,其核心目標是理解和設計複雜系統的行為和功能。
Thumbnail
控制論(Cybernetics)是一個跨學科的科學領域,致力於研究控制和通信在各種系統中的應用,無論是動物、機器還是組織系統。這門學科由美國數學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在20世紀40年代創立,其核心目標是理解和設計複雜系統的行為和功能。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2 函數概念小史 1.2.1 中譯的來源 1.2.2 一個速度問題 1.2.3 幾何的方法 1.2.4 微積分的記法 1.2.5 弦的振動 二 有了萊布尼茲的命名和貝努利的初步界定,函數關係被正式放在桌面上,毫無遮掩地進入了公元十八世紀歐洲數學工作者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2 函數概念小史 1.2.1 中譯的來源 1.2.2 一個速度問題 1.2.3 幾何的方法 1.2.4 微積分的記法 1.2.5 弦的振動 二 有了萊布尼茲的命名和貝努利的初步界定,函數關係被正式放在桌面上,毫無遮掩地進入了公元十八世紀歐洲數學工作者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2 函數概念小史 1.2.1 中譯的來源 1.2.2 一個速度問題 1.2.3 幾何的方法 1.2.4 微積分的記法 1.2.5 弦的振動 一 前文提到萊布尼茲與瑞士數學家約翰‧貝努利有過關於「函數」的通訊。現在談一下貝努利。 貝努利關心的其中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2 函數概念小史 1.2.1 中譯的來源 1.2.2 一個速度問題 1.2.3 幾何的方法 1.2.4 微積分的記法 1.2.5 弦的振動 一 前文提到萊布尼茲與瑞士數學家約翰‧貝努利有過關於「函數」的通訊。現在談一下貝努利。 貝努利關心的其中
Thumbnail
大語言模型(如GPT-3和GPT-4)的出現改變了我們與機器互動的方式。這些模型能夠理解和生成自然語言,實現許多以前無法想像的應用。然而,你可能會好奇,這些模型究竟是如何理解語言的?這裡,我們來探討一個關鍵的概念:「一切語義都是關係」。
Thumbnail
大語言模型(如GPT-3和GPT-4)的出現改變了我們與機器互動的方式。這些模型能夠理解和生成自然語言,實現許多以前無法想像的應用。然而,你可能會好奇,這些模型究竟是如何理解語言的?這裡,我們來探討一個關鍵的概念:「一切語義都是關係」。
Thumbnail
一台容易出錯但能自我修正的機器仍將受制於哥德爾的結果。只有從根本上不一致的機器才能擺脫哥德爾。我們能有個根本不一致,但同時又能自我修正的機器嗎? 《心智、機械與哥德爾》由約翰·盧卡斯教授於1959年撰寫的哲學論文,認為人類數學家不能被圖靈機所替代。
Thumbnail
一台容易出錯但能自我修正的機器仍將受制於哥德爾的結果。只有從根本上不一致的機器才能擺脫哥德爾。我們能有個根本不一致,但同時又能自我修正的機器嗎? 《心智、機械與哥德爾》由約翰·盧卡斯教授於1959年撰寫的哲學論文,認為人類數學家不能被圖靈機所替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