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肌變化(地鉄の働き)中,以「映り」(うつり,本篇暫譯「映照」)或稱「移り」(うつり,燒刃淺移)最引人入勝,映照是古備前刀匠們最拿手的技法之一,末古刀期以後的作品已難以再現,可說是珍貴的失傳技法了。本篇重點在於淺談什麼是映照、種類為何?對名刀而言是不是一定要有映照才算名刀?如何觀察哪些是映照;哪些則不是映照。
日本刀用於實戰時,若被操到彎掉,尚能勉強將刀身扳直並繼續使用,若不幸刀折斷時,則可能是致命危機。古備前的刀匠們為了防止斷刀危機發生,而想出了刀身鍛造時加上些技術,竟意外(或有意?)使地肌上出現「映り」這獨特的變化。我們可以先將這技術想像成,在硬質金屬內加入微細接近純鐵軟質金屬粒子組織,以增加整體的柔韌性並防止其斷裂。
關東大地震時,一把刻有刀銘「備前長船長光」(びぜん おさふね ながみつ)的日本刀,不幸從非常高的天花板上掉下來,落到了一根柱子下,刀身沒有直接斷掉,而是彎成「く」字形。專家認為之所以刀身只有彎掉而沒有斷掉,是因為刀身鍛造過程考慮到刀身的柔韌性。
之後,這把彎曲的刀身經由研師吉川恒次郎巧手下,恢復了原來的形狀。這把備前刀正是被稱為「大般若長光」(だいはんにゃ ながみつ)的國寶名刀,正被收藏在東京國立博物館保管。
從「物の影がうつる」字義上來看,這個うつる有譯成映り或者是移り,古書「末燈記」中記載:「うつりとは刃境より他の方、刃の影の如く…(略)…刃につとうて、たつに在る」意思是這如同影子的帶狀物,既像是刃紋在平地上與刀刃方向平行之縱向呈現的影子、又像是燒刃淺移等等諸說。簡單來講;即一定要先有刃紋,才會有映照,沒有刃紋燒製,就不可能出現映照。
自一開頭舉例看來,映照除了美觀的價值,在實用性方面對刀身的強度及耐久性,有著些許程度的影響。無鑑查刀匠吉原義人老師也認為,平地上有映照的話,會比較軟且具有彈力。
出現在刀身上看起來是映照者,有兩種不同的態樣,一種就看起來像刃紋的影子一樣,是黑色的倒影,另一種就像嚴冬時在戶外呼出的氣息一樣,是看起來是白色的煙狀倒影。
看起來為黑色的影子者,會比較靠近刃紋的上方,而看起來像白色的煙者,往往會出現在靠近刀身的「鎬」(しのぎ)的鎬筋線附近。二者中何者為刃紋的「映り」(映照)?應將這個黑色影子視為真正的映照比較恰當。
像黑色影子的映照,是因為地鐵中混合了硬質「錳鋅礦金屬(troostite,屈氏鐵)」及軟質「加馬鐵(gamma iron)」粒子,軟質加馬鐵顆粒因為研磨而凹陷,加上刃區若缺乏「麻田散鐵(martensite)」粒子,因此該部分呈現黑影而不亮白。
看起來像白煙的映照,地鐵中混合了硬質「錳鋅礦金屬(troostite,屈氏鐵)」及軟質「阿爾法鐵(alpha iron)」粒子,柔軟的阿爾法鐵經研磨後會呈現鋸齒狀,故表面看起來像稍微反光的白色的煙霧狀。
此外,「錳鋅礦金屬(troostite,屈氏鐵)」之中,混有「麻田散鐵(martensite)」粒子時,則會產生所謂「沸映り(にえ うつり)」,這種地肌變化特別在古山城派刀身上可見。(以上名詞非專業冶金學翻譯見解,請見諒)
在沒有光源的情況下無法觀察映照。其方法與刃紋鑑賞相同,將刀身傾斜30度指向光源(或背對光源也可),當光源照在「平地」(刃口與鎬地之間)時,手握刀柄如蹺蹺板板般上下搖晃。在平地上發現一道狀似連續的若有似無氣狀物,就是映照了。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時代以及鎌倉時代的相州傳等刀工作品,因熱處理時平地上所產生的「地沸」過於強烈者,不太會有映照特徵出現。另外,室町末期的末備前祐定、勝光或清光等刀工,也同樣因作品中地沸過強的原故,有映照的作品則非常稀少。
此外,映照能否清楚的呈現,也跟研磨的技巧有很大的關係。江戶初期將映照明顯化的研磨方法雖已失傳,幸運的是以現代的研磨技術的進步,研師可以用獨特精細的方式使其明顯化。
當時的一文字派及長舩派刀工作品,大多有映照之技法。而且映照模樣,就跟刃口之刃紋(不管是直刃或亂刃)幾乎一模一樣,故被稱為「乱れ映り」或者是「丁子映り」。當我們在刀身上觀察到這種情形時,幾乎可以斷定這把刀是鎌倉時代的備前刀了。
同時期的備前刀工,一樣能燒製出映照來,不過其模樣上稍微有些不同。雖還是以乱れ映り為主體,但也出現了「棒映り」「直ぐ映り」。其特徵是在平地上自下到上出現一條直線狀的映照。到了応永年間,時值室町時期開始後,乱れ映り的技法消失了,完全由直ぐ映り所取代。無論是直刃或亂刃,其映照都是一直線狀的。這是刀劍年代鑑定上是個重點,且觀察整體地肌時,亦可以此為起點。
室町末期到安土桃山期這段期間,已經看不到有映照技巧的刀出現(也可以說完全消失了)。但新刀期(江戶初期)的「石堂派」刀工,復刻古備前刀工的作品時,成功的再現古備前物特有的乱れ映り。而二代加州「兼若」在其作品中,只要有燒製逆丁子刃時,往往也會帶著乱れ映り類型的映照。
不過,這些復刻作品並非是這幾位名工慣有的作風。通常是有委託人特別注文打造時,才會出現類似作品。甚至於是為了彰顯自己也會這種已失傳的技術,才打造出來這類作品也不無可能。由於並非刀匠們所慣有的作風,鑑定時只能說他們會這種「変り出来」特別的變化技巧罷了。
現代刀匠如隅谷正峯(故)、吉原義人等無鑑查刀匠亦努力再現映照的技術,並有了驚人的成果(也有幾位非無鑑查刀匠,參加現代刀職展作品,也有類似高超技法)。但跟前面所舉新刀期刀工的例子一樣,有映照的刀並非其慣有的作風。最後,現代研師極上研磨技術的研究,也是功不可沒。
映照的重要性,在於鑑定古刀時,從映照的有無,可區別是不是古刀。因為有銘刻古刀中,備前刀就佔約70%的比例。室町末期前(或中期)的備前刀一定有映照(其他則為京都的來派、栗田口、筑前的左文字派),到了室町末期以後的備前刀就不再有映照了,故在年代上可立判真假。
然而,從來沒有任何一位著名的鑑賞家說過:「有映照者必為名刀」這類的評語。
有映照者,就有可能是備前古刀,映照這技巧只能說是古備前刀的必然副屬品。即使沒有映照,也不會影響成為名刀的條件。因此,不要過於注重有沒有映照這類地肌變化,才是正確的鑑賞心態。
在入札鑑定會上,鑑定刀上有映照者,就能七成把握確定古備前刀的刀工了。而映照不會在刀身上斷斷續續的出現,一定是在「踏張」沒有被「區送り」磨掉的狀況下,自燒出的部份自下往上在平地上延伸綿延不斷狀才對。
牡丹移り:針對兼光的作品,屬人為的特殊名稱,應該規歸類為乱れ映り才對。
地斑移り:不算映照,應規類為平地上的「叢沸」。古刀中已經有些向下凹陷的地肌經過研磨後,加以染色「拭い」後所產生看起來像映照的東西。
疲移り:因為古刀身歷經數度研磨被磨薄了,地肌呈現些許凹凸不平的狀態。經染色「拭い」後所產生看起來像映照的東西。與上述相同狀況,看破的方法是真正的映照是自刀履底下,由下往上延伸綿延不斷才對。在刀身上突然這裡一些那裡一些的就不叫映照。
白気る:是指白色狀地鐵,是屬於地肌表現的一種。白色狀地鐵是只整體的地肌地鐵具白色帶狀物,並不是映照那種連續不斷,而且又有點像密實狀匂口的呈現方式。基本上有白色狀地鐵的刀,就不太可能在名刀位列上面榜上有名的。
白気移り:就是以研磨技巧,將原有的映照顏色加深,使其看起來跟刃紋的匂口一樣白。
此外,不屬於映照而是屬於地肌本體或地肌變化的還有沸移、ひじき肌、なめくじ肌、縮緬肌、澄肌、鯰肌。都會被初入門者誤判為映照。
總而言之,較確定為映照者,只有乱れ映り與棒映り兩種。特徵就是自刀履底下,由下往上延伸綿延不斷,而且又有點像密實狀匂口的呈現方式,才是真正的映り。
------------------------------------分隔線-----------------------------------------
腰物奉行屯所大哉問(提問專區)
問(讀者,以下同):
哇!真是好深奧的學問啊!雖說是淺談,但是對我來說真是長了不少見識。
請問奉行
如果名刀匠打出的刀不是自己慣有的風格,例如想誇耀特別的技術,這樣的作品是更有價值,或反而降低價值呢。
又如果新刀期初期也有刀匠特意打出有映照的刀,那以此來判斷古刀是否就不準確了。(如果是無銘的話)既然要平地軟且有彈性才能出現映,那麼有沸的刀是否因為硬度較高,所以無法產生映照呢。映照的消失,與實用性有關嗎?許多新刀(之後)最上作的刀工不太標榜這個技巧,還是真的是很難才失傳呢?
答(奉行答,以下同):
這樣的作品是更有價值,或反而降低價值呢。
好例正如義人等刀匠變成復興古日本刀的文化英雄.惡例則如同元祿期為討好富商收藏家而燒出"富士見西行"刃紋一樣匠氣化而非藝術感作品.
又如果新刀期初期也有刀匠特意打出有映照的刀,那以此來判斷古刀是否就不準確了
的確有磨上品被誤判過(只是不知是無意還故意?).
沸的刀是否因為硬度較高,所以無法產生映照呢。
請參造拙作地肌篇,末備前以後的作品的確是這個因素,致映照的技術不見了.
映照的消失,與實用性有關嗎?許多新刀(之後)最上作的刀工不太標榜這個技巧,還是真的是很難才失傳呢?
映照只是一種靠溫度調節產生之燒製技巧,硬要跟刀身湊在一起的話,只能說它增加了彈性,有一好便無二好,同時也犧牲掉硬度(荒沸會比較硬).原因在此
問:
奉行您好
大概就像虹與霓吧~
答:
回歸藝術層面的形容法,才是我等愛刀家的本懷吧!
我好像過於理性分析了,"映照"一詞的暫譯好像不怎麼優美喔!!!
改進改進
問:
奉行您好~小弟看到有些師傅在做燒刃時除了敷土外,還會在刀身上用類似不知碳粉或鐵粉拌成泥狀,繪製燒刃線, 以幾何圖形的方式繪於刀身或劍身,據說是日本刀劍刃紋之所以變化多端的秘密,也是刀匠燒刃成好刀的秘密,而非一般存萃只是把刃部的土去掉而已,大陸龍泉當地的師傅好像沒幾個有這樣做過,因為沒幾個知道,不知您能否幫小弟解答一下燒刃線的知識~謝謝
奉行大人這一篇真是解決了我許久以來對地肌的一些疑問,真是太過癮了。等我好好消化一下,再來向你提問。
答:
很抱歉奉行對大陸作刀完全不瞭解,可能無法給你滿意答覆....我只懂一些日本刀
日本刀為了砍開物體的原故,刀刃部需薄薄包土燒刃,而接近刀背的兩側則厚厚包土燒刃,這就是讓日本刀具備銳利及韌性兩大要素的原因.隨著時代進步,燒刃技術也跟著進步.變成如同繪畫般更具鑑賞價值的藝術品。
燒刃的目的即在於將刃部淬火硬化及避免接近刀背的兩側被淬到火,故燒刃前須將刀身包裹粘土(土置).如兄臺所言之日本刀有五個傳法各有不同粘土的塗法.專注在透過些許差異厚薄的粘土塗法,才能達成燒刃的目的.另外部位不同粘土的厚度也會有所不同,如左圖所示,刀身(接近刀背的兩側)要厚厚的塗上一層而刃部則是薄薄的一層.透過爐火的溫度產成晉渭分明的刃文.
最後,要呈現一把具有美術價值刃紋的刀,其燒刃過程還需配合
1 適當的鋼材。2 燒刃用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