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3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5】用IPA符號學習輔音(三):輔音的響亮程度

有時候晚餐不知道吃什麼的時候,我們會發出猶豫的「emmm...」,你知道這種發音其實只由鼻音組成,不包含元音,但卻可以讓我們清楚辨識是什麼聲音,這就是鼻音特別的地方。

聲音的響度(Sonority)


響度,就是聲音的大小、響亮程度,它決定了一個語音在口語中容不容易被聽者所辨認。我們在前面章節區分輔音、元音時,有提到輔音因為響度較小,所以通常不能夠獨立存在,需要與元音結合才能夠存在於語音之中。造成這種現象就是因為輔音的聲音太小聲了,例如華語的「ㄅ[p]」、英語單字「kick開頭的[k-]」都是屬於響度非常小的塞音,如果不與元音結合,那麼在語言說話的過程中,我們根本就沒辦法發現這些聲音的存在。[註1]

當然,也不是每個輔音的響度都是一樣的,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張圖:[註2]

上圖顯示了不同類型語音的響度,和先前討論輔音、元音分類時說的一樣,元音的響度最大,再來依序是邊音、鼻音、擦音,最後則是幾乎沒有響度的塞音。


像元音的輔音──音節化輔音(Syllabic Consonant)


從前一節的響度圖可以看到輔音中邊音和鼻音的響度大於其他類型輔音,幾乎要與元音相同,這就造成音節組合的例外現象:某些語言中的邊音或鼻音不與元音結合,自己就能夠自成音節,語音學家將這種類型的輔音稱為「音節化輔音」。

在介紹輔音時,我們提到邊音是「發音時氣流從阻礙兩邊流出所形成的聲音」,也就是說,邊音發音時,氣流所受的阻力並沒有塞音或擦音來得大,因此通過口腔的氣流會較多,形成較大共鳴。

鼻音則是因為發音時,小舌下降,產生空隙使氣流可以通往鼻腔,因此產生共鳴形成鼻音。因為鼻腔比口腔大了一點,加上氣流能夠毫無阻礙前往鼻腔,鼻音共鳴所產生的響度要比其他輔音大上不少。

上述發音方法使邊音與鼻音不一定要與元音結合增加響度,就能讓聽者察覺、分辨,那麼這些語音自然就能夠成為整個音節的核心了。在國際音標符號轉寫規則中,我們用下劃的直線「◌̩」來標示這些自成音節的輔音。[註3]

有音節化輔音的語言其實比大家想的還要多、還要近。英語中就有自成音節的邊音與鼻音存在,例如以下單字:

bottle([bɑ-ɾl̩],發音
hidden([hɪ-dn̩],發音

音節的分界我們用「-」表示,從上面例子會發現第二個音節都沒有元音存在,而是讓響度比較大的邊音與鼻音作為音節核心。此外,我們生活周遭常說的臺語、客語其實都有音節化的鼻音存在。例如以下例詞:

【臺語】毋免 m̄-bián([m33(21)-bien42],發音
    黃色 n̂g-sik([ŋ24(33)-sik3],發音
【客語】你 ngˇ([ŋ11],發音)或 nˇ([n11],發音

臺語的音節化鼻音有[m]、[ŋ],客語的音節化鼻音則有[m]、[n]、[ŋ]。這些鼻音雖然都是輔音,但他們卻具有元音的性質,可以擔任音節的核心。

從英語到臺語、客語的例子,都說明這些輔音雖然沒有與元音結合,但是它們本身就夠響亮清楚,在口語中能夠清楚接受並分辨意思,所以也就不再需要透過結合的方式來增加響度。



說到這裡,大家對於語音響度與音節化輔音是否有基本瞭解呢?這節介紹了音節化輔音的特殊性,在於它擁有等同元音的響度,因此可以自成音節。以後看到某些語言的詞語發音如果只有輔音,也不要覺得很奇怪,因為語言的現象是非常多元複雜的。

本章內容就到這邊,如果你有興趣想要一探語音奧秘的話,還請持續鎖定【用語言學學語言】這個專題系列,藉由學習語言規則,讓你可以檢視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成果,最後更快速地學好一個語言。此外,如果你願意且可以負擔,也歡迎你小額贊助,讓作者有能力產出更多的內容喔!



註釋:

[註1]:當我們念「ㄅ」的時候,實際發音其實是[pɤ],有一個元音結合在我們要討論的輔音後面,這樣我們才能清楚挑到要討論的輔音是哪個。同理,kick的[k-]之所以聽的夠清楚,也是因為[k-]和後面的元音[i]結合的關係。

[註2]:圖片來源: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頁57。

[註3]:能夠自成音節的語音有元音以及邊音、鼻音等輔音,由於元音自成音節是通則,因此不需要特別標示,只有音節化輔音需要在其符號底下特別注記。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建議:

[1]: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第四章:音韻系統(頁55-58關於音節的敘述)〉。
這本書是國文系(中文系)音韻學課程的經典之一,不過目前應該已經絕版了,但書中許多內容基礎但詳盡,如果想對音韻學有更全面的認知,可以從這本書入手。此處節選的部分是有關音節的介紹,雖然之後我們也會提到音節結構,但此處大家可以先對語音的響度有初步認識。此外,

[2]:O'Grady, William; & John Archibald (eds.). 2020. 2.5.7 Syllabic liquids and nasals. Contemporary Linguistic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9th edn.)(chap.2, pp. 33). Pearson Canada.
這本書是語言學概論的經典教科書之一,甚至在臺灣研究語言學的學生也大多都看過這本書。其中第二章是語音的介紹,大家也可以閱讀作為參考。其中第33頁有提到成音節的輔音,由於這本書主要以加拿大英語作為語料,因此只介紹成音節的邊音與鼻音,書中有更多的單詞例子,大家也可自行閱讀參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佚名:語言、歷史與生活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