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到來的是繁華的時代,到了闍耶跋摩七世時代(在位期間一一八一~一二一九年),國家的目標就是將佛恩傳布各地。這樣的根本策略影響原來的印度教傳統主義,並帶來了從根本開始的變革。促使變革的佛教思想,著重內在的精神生活,此時的雕像脫去了衣裳,樣貌轉變成明朗的表情又帶有神秘的微笑。〈吳哥的美術與其思想〉
本文首圖是吳哥王朝國王闍耶跋摩七世的坐像,可以說是吳哥圖像中最具代表性的雕刻,與巴戎寺著名的佛像「高棉的微笑」屬同一時期的作品,臉上神秘的微笑,應該是來自大乘佛教「拈花微笑」的禪宗意境,法喜充滿的慈悲,讓人宛如目睹佛陀再世。為什麼國王的容貌會與佛陀的形象重疊?這與吳哥王朝的特性有關:
事實上,在當時舉行一個非比尋常、神祕誇張、美輪美奐而讓人目不暇給的即位儀式是必要的。因為在許多時候,即使是以武力登上王位的新王,王朝內的支持者多數仍然心存觀望…新王無時無刻不在期待三項一套祭儀能夠早時舉行,好讓世人知道,自己是在神授與王權之下登上王位的正當統治者。〈碑文史料所見王朝的政治與社會〉
這樣以政教合一的姿態統治國家的方式,與同時代的世界各國如宋帝國、伊斯蘭帝國、或是歐洲的基督教國家相比,並不特別進步或落後。另外,吳哥王朝以水利建設與四通八達的道路(稱為「王道」,有「條條大路通吳哥」的稱號)建立起來的巨大城市吳哥城,展現的高度科技文明,並不讓羅馬帝國專美於前。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吳哥窟,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遊客造訪,吳哥王朝的佛寺、佛像、宮殿遺跡所展現的「吳哥美學」,往往讓遊客驚豔與佩服,也是東南亞文化的重要象徵。
明明是輝煌文明的發源地,為什麼我們台灣人一想到「東南亞」,落後、懶惰…等等負面形容詞就會從腦中跑出來?這種對於吳哥文明讚譽有加、卻對於東南亞文化嗤之以鼻的奇妙心態,值得我們好好探究。
東南亞地區跨越赤道的雨林氣候,有著豔陽、雨水及高溫,蓊鬱茂密的叢林供應了生活所需的食物、藥草、水果及燃料,人民只要花最小的努力,就可以讓日常生活順利運作。
從前關於東南亞的入門書中,將華人稱為「熱帶的螞蟻」,將當地住民稱之為「蟋蟀」。東南亞的居民只需最小的努力就可以生活,只需雨水就可以順利栽種水稻,沒有戰爭就不會有飢饉和災荒。並且,除了內陸山地,這裡不需要特別準備防寒衣物,也不須布置住屋,只要襯衫、褲子及一條毛巾,就可以安穩地生活…〈「東南亞」的再發現〉
《伊索寓言》〈蟋蟀和螞蟻〉的故事深得人心,描述勤勞的螞蟻為了準備過冬而終年忙碌,並且安然過冬;然後蟋蟀因為只貪圖眼前的享樂,到了冬天差點餓死。這樣勸人勤勞的故事,其實是有地域性的:對於一個沒有嚴酷寒冬的地區,應該聽不懂什麼叫做「過冬」吧?對於因為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可以用比較悠閒的態度過日子的東南亞民族來說,這種「正確」的「勤勞的螞蟻」的生活,恐怕是寒溫帶國家自以為是的文化傲慢(別忘了《伊索寓言》是來自希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