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是最好的安排」、「靈魂藍圖」、「人生功課」......
可能因為家庭因素,這些抽象詞彙理所當然存在於我們家人腦袋的常識區中,偶爾我會感到厭煩、覺得這些現在很流行的詞彙反而將人們帶往離自己更加遙遠的地方。
有時候真的覺得其實「劇透」並不一定是件好事,因為人往往以為自己知道了「答案」後人生就會不再迷惘,可是人總會變得貪心、在得知答案後便會渴望知道過程、知道途中發生的所有劇情展開,縱使他當下還處在原地、一步都沒走。
更多時候我所看見的是,人們急切地知道靈魂給自己或家人的安排後,卻又不斷質疑、並且對於通向那個「答案」所需要經歷的過程四處閃躲、不願面對,忘了先前為了想知道靈魂安排而再三保證自己一定會記得「所遭遇必定是自己得以承受的」。
遠流出版《沉思錄》中有一段:「你會為事心煩,就表示你忘了,一切都是按宇宙之道發生的;你忘了,別人的錯誤與你無關;還有,現在發生的是過去如此,未來亦會如此,而且隨處皆如此;你還忘了,一個人和全人類的關係多麼密切,並非因為血脈相通,而是因為理智相通;你忘了,......」(P.254)
「可是...」、「但是...」、「怎麼可能」、「這不合理」往往是聽到訊息後的第一句話。
如果沒有勇氣接受靈魂給自己的安排,那麼就沒必要一問再問。
去做自己認為是對的、覺得心裡舒服的事情就好了,因為事情發展一切並無對錯只有學習機會,尚且有關訊息的解讀,人的邏輯並不適用。
過度追求自己不並理解的「答案」,往往淪為一群人聚在一起客觀談論生命的深度與廣度,彷彿自己不身在其中的詭異情況,在聚會中他們看見了宇宙的真理、談論了命運的定數,但回歸現實每人個卻依然將生活過得一團糟、日日愁眉苦臉、充滿猜疑。
「以退為進」這句成語的意思大部分人都背誦得出,但遇到人生中的抉擇時卻往往不會考慮、又或者是一遇到類似的情況就焦慮沮喪。我們所認為的「繞遠路」,其中依然存在自己必須經歷與學習的過程,人生重在學習體驗而非得失,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因為它必須發生。
「這樣是對的選擇嗎?會不會走到死路?我有什麼人生課題?」
那時二十歲出頭的我曾問。
他笑笑的拿起筆、畫了條歪七扭八的線,其中一段還繞了個360度的大圈。
「這是水源、這是河口,而你是這片葉子,從這裡(水源)漂到這裡(繞圈),看起來好像沒有位移還退後了,但你覺得葉子因此沒有繼續朝河口靠近嗎?」
「多數人生課題都在35-40歲後才陸續出現,在這之前你還有很多年,慢慢摸索課題就好。」
好好過生活、發現問題、提出提問、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偶爾找人討論、交換經驗,無解的問題真的沒有那麼多。
「如果選錯了我要怎麼辦?」這就是課題所在。
在事情發生後的「怎麼辦」就是我們必須要學習處理與化解的課題。
其實沒有很喜歡接觸這類存在,旁人總說機會難得,問我有沒有想問的,可是我真的覺得沒有問題要問。這或許也是我的問題之一,還在研究中但知道無須擔心,因為幫助總在真的卡住時自動來到身邊開導。
該去唸哪間學校會比較好?要不要認真讀書、要不要上進是當是人自己決定。
要做什麼工作比較好?要學哪些技能、做多少努力去爭取是看自己。
要不要離鄉背井?會順利嗎?生活是自己過的要問自己、順不順利也要看能耐。
這輩子會發財嗎?要不要努力去找發財管道、失敗幾次爬不爬得起來是個人毅力。
健康狀況會出問題嗎?多早開始養生、如何養生可以自己去決定、真的出事要如何調適也是自己的課題。
會遇到命定之人嗎?跟這個人適合嗎?會結婚嗎?取決於打算把自己養成怎麼樣的人、吸引怎麼樣的人、選擇跟怎麼樣的人在一起、感覺對不對。
孩子未來怎麼辦?取決於你是否足夠了解自己的孩子、以及是否足夠尊重他、與他密切溝通。
如果什麼都沒打算做的話,這些都是一場空;如果全部都打算爭取的話,這些都還會是需要求神問佛的問題嗎?
「我適合嗎?我該如何選擇?」
真正需要問問自己的是,我的考量與擔憂是什麼?有沒有我還不會、可以學習的事情?
不僅方便他人協助釐清與解答自己的問題,也有利於自己獲得更加精準的答案、降低聽了別人建議後依然迷惘,或者做出讓自己失望決策的機率。
靈性歸靈性,我們身為人類,修行終究必須回歸生活。
在花海中遨遊的自己與在泥濘中玩耍的自己,無關他人的眼光與評價,只要快樂就都是最好的自己,而這或許就是藍圖所要告訴我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