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正念」不是「正向思考」卻非常容易被誤解!

越練越明白為什麼「正念」那麼容易被誤解為「正向思考」。


先讓我推薦一本書:《失控的正向思考》。喜歡正向思考的人請找來看看,很有參考價值。


「正念」的意思是:「正確」的「覺察」。

「正確」的意思是:帶著「平等心」的覺察。

「平等心」的意思是:所有的感受都是一樣會升起也會滅去,無論是正向(美好愉悅)的感受,還是負向的感受。因此,在鍛鍊「正念」的過程中,要練習的是就只是單純地觀察(覺察)著感受的升起滅去,不去回應這些感受,因為這些感受終究會過去。

「回應」感受的意思是:當美好愉悅的感受出現,就進入貪求執取,想要製造更多;當負向不愉悅的感受出現時,就憎惡排斥,想要盡快擺脫這樣的感受。

在「正念」的鍛鍊過程中,就是不斷地練習不去回應(不貪求/憎惡)各種感受,無論覺察到什麼樣感受,就讓感受自然地出現,然後自然地滅去。當然,越強烈感受就需要越久的時間才能自然滅去。細微的感受可能在幾分鐘內就會消失。

奇妙的地方就在這裡,當感受出現,如果我們可以喊暫停,可以不去抑制或忽視(假裝感受不存在),也不放大或執取貪求,讓感受按照它自己的節奏自然地來去,那麼當感受過去,我們的思考就會更清晰更完整(不只考慮自己,也能顧慮他人),這個時候所做的決策就能更貼近自己真正的想法,也會更有道德感,所以會是更好的決策,而不是根據情緒感受在做決策。

經過五個多月來早晚各一個小時的練習,發現自己對於感受的升起更加敏銳,也開始可以喊暫停,先不回應感受,就單純地觀察。有時候,發生某些事情,同時可能會有許多複雜多重的感受出現,就像一團毛線球一樣,所以會需要花時間將毛線球梳理開來,依依看清楚,這樣感受才能自然地離去。

情緒毛線球是從哪裡來的呢?是過去不知道如何理解自己,只能不斷地去回應情緒感受(貪求或憎惡,執取或忽視),於是這些情緒感受不斷累積加成,讓自己苦上加苦,情緒毛線球就會越來越大顆,越來越難被理解,也就越難滅去。


好,那「正向思考」呢?顧名思義就是「凡事只看正向美好的一面」。講完了。就這麼簡單。


很明顯的「正念」跟「正向思考」有很大的差異。但為什麼「正念」容易被誤解為「正向思考」呢(終於進入正題)?

我想應該是因為「正念」在鍛鍊「不回應感受」,不去苦上加苦,讓過去累積加成起來的情緒毛線球開始梳理開來,然後自然地離去,於是人會越來越放鬆自在(身體跟心理會同時發生轉變),越來越不會被情緒感受給困擾。

從外表看來就是「很正向」,看起來就是「沒有負面感受」。

然後沒有在鍛鍊「正念」的人可能就以為,只要能夠說服/催眠自己,能夠「展演」出那個「正向」的樣子就可以了。

於是,除了貪嗔之外,還有一個更麻煩不好處理的,「癡」:愛戀自我形象。因為那個「展演」可能會為自己帶來一些稱讚認同與美名(得到好處),於是我們大腦中的酬償系統就會要我們去鞏固加強那個自我形象,然後去加強那個「展演」。展演久了,就更害怕那個自我形象會破滅,於是就會需要展演更多。

所以在內觀課程的最後,葛印卡老師特別提到要鍛鍊「自我形象的消融」。內觀是一個真真實實認識了解自己的工具。人生在世或許不可能完全不做點展演(一些基本的禮貌,對他人的尊重還是要有)。但萬一愛戀上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自我形象,那可就是自找苦吃了。

戲演久了會下不了戲,角色跟自己混淆不清。


鍛鍊「正念」是為了真實地認識了解自己,Know Thyself, moment to moment. 同時接納自己所有的感受(無論是正向還是負向),與自己的感受同在,真實地去看見自己在經歷什麼。

「正向思考」則是遠離真實的自己,尤其是那些負向的感受。

談論這些,並不是批評那些「正向思考」的人,畢竟自己的生命只有自己能選擇,我也只能選擇自己想要怎麼過。只是希望更多人能明白自己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因為知道真正要鍛鍊「正念」一點都不容易,需要各方面的因緣俱足,所以也只能願祝所有人有一天都能得到足夠的因緣(資源),從過去的束縛中解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