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失望」這個重大議題

Giovanna-avatar-img
發佈於閱讀心得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吃完早餐讀點書。終於有時間回到 "Secure Relating" 這本書。

作者們運用丹席格「綠色安全區、紅色警戒區、藍色陷落區」的概念,加上依附關係研究得出的理論,發展出 Red Leaner(紅色傾向人)跟 Blue Leaner (藍色傾向人)。用「傾向」來表示,意味著狀態的強烈程度,有些人比較紅一些,有些人可能沒那麼紅。有些人可能只有一點藍,有些人是深藍。

今天讀到這段非常有感,因為自己也經歷過。我是四種依附關係都有的,因為每個小孩會跟不同大人建立不同的依附關係。長大後的依附狀態會隨著情境不同而有所變動,而且童年經驗雖然影響很大,但長大後都是可以修正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丹席格談的依附關係研究。這本書裡面也有在談長大後可以如何修正。

這一段是關於「失望」這個主題。紅色傾向人過去的經驗(包括童年跟成長過程)是要小心翼翼地去關注他人的感受跟需求,努力去滿足他人的需求,往往也就忽視了自己的需求。但這樣做有可能會出錯:有可能你會把自己的感受誤以為是他人的感受(反之亦然),也可能把他人的需求誤以為是自己的需求。這樣的人如果發現自己是那個他人失望的對象,會感覺到非常驚慌可怕。同時,對於他人讓自己失望也同樣會反應很大。

"Rather than ask directly for what we want, we hope that those close to us will just 'know.' If we have to tell someone what to do for us, we might think it 'doesn't count.'"

紅色傾向的人會期望自己不用開口,跟自己親近的人就應該知道自己要什麼。因為他們是這樣對待別人的(有時候會中;其他時候沒有),自然也期待自己能受到這樣的對待,才表示對方真正在意自己。要自己開口要的話就不算了。

"But this is a fantasy, because the only time someone is indeed devoted to intuiting our needs is when we are, well, very young. In-a-crib young."

然而這只是個綺麗的幻想,因為每個人一輩子只有在強褓中的時候,才有那種不用開口別人就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的時光。長大後,我們就是需要開口,使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直接講出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希望什麼,並不是自私。表達之後,再去跟他人協商,看看如何滿足雙方的需求。真正的自私是,你想要的你就非得要得到不可,如果得不到就是別人的錯。(年幼的小孩確實有時後會這樣,啊因為他們還在發展中,自我的需求確實是他們首先會想要滿足的)

直接表達之後,或許真的有可能被拒絕(天無法總是從人願的),這個時候我們都會感受失望。但每個人註定都會有失望的情緒,雖然這個感受起來可能很強烈嚇人,但情緒終究都會過去。

"In fact, it may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elings we let them have. We are not helping them grow important relational muscles if we teach them that their feelings should be at the centre of all decisions, that life should never be unfair, disappointing, or painful."

小孩也註定要對父母感到失望的。面對失望/失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功課之一。如果讓孩子可以在我們身邊練習,他們才有可能真正學會如何處理關係。如果父母為了不讓孩子失望,而一直去滿足孩子,那麼孩子學到的就會是:他們的感受是做所有決策的指標(不要啊,孩子~),以及生命不應該不公平,不應該讓人失望,或者痛苦。可想而知,這樣的孩子會沒有太多能力去應變。

"When you can let others be disappointed, you have more room to truly scan for your own desires and put them in the equation for you decisions and choices. This is likely better for all of your relationships, trust us."

當你能接受自己讓其他人失望,你就會有更多的空間去思索你自己真正的想要的,然後將你的個人需求放在你做決策的過程中去考量(不是完全以你為主,但需要是考量的一部分)。這樣做,對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會更好。真的。這本書讀得很慢,因為我得有足夠的時間才能靜下心,讀進心裡。然後邊讀還要邊摘要翻譯。好期待早點出台灣華文版(或台語版?)喔!!!

照片是pixabay網站抓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Giovanna 在教育的異想世界
13會員
14內容數
我是一個體制外的獨立教育工作者,喜歡在生活中進行各種學習。對教育的看法有許多是來自於自身的生命經驗,跟台灣社會中一般主流價值有不小的差異。因為體驗過自由為自己帶來的豐沛生命養分,因此特別熱愛「自由發展」的教育理念,相信愛與尊重的教育才能讓人獲得自由!
2024/10/11
某人昨天在看一部德國的電影,講的是一個被母親遺棄的小孩的故事。他原本以為我會很有興趣,但我看了不到半個小時就看不下去了。 在故事裡面,小孩行為乖張不順從,只會搗亂,會傷害自己傷害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沒有人試圖去理解小孩,導演看起來只強調是小孩有問題,甚至暗示是小孩本身的邪惡,因為他們有做過醫
2024/10/11
某人昨天在看一部德國的電影,講的是一個被母親遺棄的小孩的故事。他原本以為我會很有興趣,但我看了不到半個小時就看不下去了。 在故事裡面,小孩行為乖張不順從,只會搗亂,會傷害自己傷害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沒有人試圖去理解小孩,導演看起來只強調是小孩有問題,甚至暗示是小孩本身的邪惡,因為他們有做過醫
2024/08/14
昨天在YT上看 Moomin(嚕嚕米)90年代的卡通,剛好看到這篇「隱形的女孩」。 這個女孩是個孤兒,被姑姑或阿姨領養了,但姑姑或阿姨對他很刻薄很壞,所以女孩變成隱形人(這不就是繪本《乖女孩》嗎?)。 女孩被帶來Moomin家,因為 Moonmin 一家都善良充滿愛,一定可以把女孩治療好的。剛到
Thumbnail
2024/08/14
昨天在YT上看 Moomin(嚕嚕米)90年代的卡通,剛好看到這篇「隱形的女孩」。 這個女孩是個孤兒,被姑姑或阿姨領養了,但姑姑或阿姨對他很刻薄很壞,所以女孩變成隱形人(這不就是繪本《乖女孩》嗎?)。 女孩被帶來Moomin家,因為 Moonmin 一家都善良充滿愛,一定可以把女孩治療好的。剛到
Thumbnail
2024/07/30
利用恐懼教小孩,就是在孩子身上灌輸仇恨。這是反生命的。 尼爾是英國夏山學校的創辦人,他提倡應該讓孩子自由發展,不該為了滿足大人的需求而活。在《夏山學校》這本書中(寫作這本書時,夏山學校已經運作了40年),他提到: 「... 體罰就是恨肉體,肉體就是代表身體以及它所有的需要。假如你愛你自己的肉
Thumbnail
2024/07/30
利用恐懼教小孩,就是在孩子身上灌輸仇恨。這是反生命的。 尼爾是英國夏山學校的創辦人,他提倡應該讓孩子自由發展,不該為了滿足大人的需求而活。在《夏山學校》這本書中(寫作這本書時,夏山學校已經運作了40年),他提到: 「... 體罰就是恨肉體,肉體就是代表身體以及它所有的需要。假如你愛你自己的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失望是人生重大議題。當你能接受自己讓其他人失望,你就會有更多的空間去思索你自己真正的想要的,然後將你的個人需求放在你做決策的過程中去考量(不是完全以你為主,但需要是考量的一部分)。這樣做,對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會更好。真的。
Thumbnail
失望是人生重大議題。當你能接受自己讓其他人失望,你就會有更多的空間去思索你自己真正的想要的,然後將你的個人需求放在你做決策的過程中去考量(不是完全以你為主,但需要是考量的一部分)。這樣做,對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會更好。真的。
Thumbnail
承受失望這件事情, 雙向都有可能發生, 而失望的背後,會讓人想試圖想控制一切, 那所謂的控制,是合理化後沒有核對真實; 那所謂的控制,是過去有太多受傷的投射。 需要一點自我察覺去看見情緒背後想說的話, 接住當下的感受,每個當下感覺都是真實的, 這句話的背後意義是,不要試圖去否定自己...
Thumbnail
承受失望這件事情, 雙向都有可能發生, 而失望的背後,會讓人想試圖想控制一切, 那所謂的控制,是合理化後沒有核對真實; 那所謂的控制,是過去有太多受傷的投射。 需要一點自我察覺去看見情緒背後想說的話, 接住當下的感受,每個當下感覺都是真實的, 這句話的背後意義是,不要試圖去否定自己...
Thumbnail
人間有許多痛苦!其中一類痛苦是為了別人而改變,為了別人而成長,為了別人犧牲自己最在乎的一切。 那這些痛苦的根本在於,這些都不是發自內心的去做去接受的,都是有目的性的! 但這些目的又是如此虛無漂渺,充滿了不確定性,當目的性突然間沒了消失了, 就像是靈魂被掏空般的失落,最後喪失了追求、改變、成長的動
Thumbnail
人間有許多痛苦!其中一類痛苦是為了別人而改變,為了別人而成長,為了別人犧牲自己最在乎的一切。 那這些痛苦的根本在於,這些都不是發自內心的去做去接受的,都是有目的性的! 但這些目的又是如此虛無漂渺,充滿了不確定性,當目的性突然間沒了消失了, 就像是靈魂被掏空般的失落,最後喪失了追求、改變、成長的動
Thumbnail
當我們一直跟另一半說自己家人的不好,時間久了,另一半就會開始對他們不敬,這是人性。 同理,如果我們一直不愛自己,把別人放在自己前面,優先考慮別人,讓別人,擔心別人會怎麼說、怎麼看、怎麼想,時間久了別人就會把我們視為理所當然,這也是人性。 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傾聽自己,問自己的意願,問自己願不願意做
Thumbnail
當我們一直跟另一半說自己家人的不好,時間久了,另一半就會開始對他們不敬,這是人性。 同理,如果我們一直不愛自己,把別人放在自己前面,優先考慮別人,讓別人,擔心別人會怎麼說、怎麼看、怎麼想,時間久了別人就會把我們視為理所當然,這也是人性。 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傾聽自己,問自己的意願,問自己願不願意做
Thumbnail
利、害關係,是生存的本性,但這不代表是利用關係 為自己著想是好的,但盡量試著去多想一個雙贏互惠的可能 才是真正為自己著想
Thumbnail
利、害關係,是生存的本性,但這不代表是利用關係 為自己著想是好的,但盡量試著去多想一個雙贏互惠的可能 才是真正為自己著想
Thumbnail
先愛自己,別人才會愛你! 即便別人不愛你,至少不活的憋屈!
Thumbnail
先愛自己,別人才會愛你! 即便別人不愛你,至少不活的憋屈!
Thumbnail
人生中遇到困境時 想辦法提升自己 要做的是面對並解決問題 而不是逃避在自我的世界裡
Thumbnail
人生中遇到困境時 想辦法提升自己 要做的是面對並解決問題 而不是逃避在自我的世界裡
Thumbnail
有所『期待』,導致無論期待的是什麼,可能別人沒有滿足你的需求、也許事件跟你想要的不一樣,就會覺得受傷、失落,當我們設定條件,卻沒能實現時,容易怪罪別人。
Thumbnail
有所『期待』,導致無論期待的是什麼,可能別人沒有滿足你的需求、也許事件跟你想要的不一樣,就會覺得受傷、失落,當我們設定條件,卻沒能實現時,容易怪罪別人。
Thumbnail
付出,卻得不到 "自己覺得理想" 的回應,時常會因此讓我們心中感到受傷委屈。當預設了 "我覺得對方應該如何…" 、 "我以為你懂…" 的想像和期待,人與人的相處也因此變得複雜與困難。
Thumbnail
付出,卻得不到 "自己覺得理想" 的回應,時常會因此讓我們心中感到受傷委屈。當預設了 "我覺得對方應該如何…" 、 "我以為你懂…" 的想像和期待,人與人的相處也因此變得複雜與困難。
Thumbnail
人生是要好好生活的,不是用來滿足別人的,我們的能力有限,可以做到的事就是那些,一生不長,能夠完成的目標也就幾個,如果想要活得開心、有意義,我們應該改變過去一味符合他人期望的想法,而是盡量以完成自己的願望為前提來規劃人生。
Thumbnail
人生是要好好生活的,不是用來滿足別人的,我們的能力有限,可以做到的事就是那些,一生不長,能夠完成的目標也就幾個,如果想要活得開心、有意義,我們應該改變過去一味符合他人期望的想法,而是盡量以完成自己的願望為前提來規劃人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