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墨子曾經談過知識的來源。
他認為,知識來源分為三個方面,即聞知、說知和親知。
在今天,和墨子時代大大不同。
今天是知識爆炸、資訊超載,知識的來源更複雜。
簡單分析一下,我們的知識、資訊,大略有下面幾個來源:
1、親身經歷的,親眼看到的。
2、印成鉛字的,書、報紙、雜誌。
3、電視、廣播、電影,各種媒體。
4、網路、FB、Line。
5、聽人說的。
親身經歷的,當然比較可信。
印成鉛字的,不能全信。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
錯誤的資訊,邪惡的思想,印成鉛字,還是錯誤的、邪惡的。
電視、廣播本來應該是中立的,但受到各種因素影響,有時未必客觀,不可全信。
網路上,什麼資訊都有,假的資訊也非常多。
要自己判斷,有很多只能參考。
聽人說的,可信不可信,也要自己判斷。
活在這個時代,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全部都相信,恐怕就會上當。
尤其有些消息是矛盾的、衝突的、相反的,如果都相信,精神會受不了。
判斷真假的標準:
1、是否合乎常理、常態。
2、專家的意見。
3、孔子的說法:吾從眾。以大多數人的意見為標準。
我們不只是要透過種種途徑,獲得知識。
我們還要設法使我們獲得的知識是真知識。
最後,我再說一句話。
學習知識、吸收知識、獲得知識,在這些過程中,會有很多樂趣的。
宋朝時,張載,年輕時,喜歡談兵。范仲淹告訴張載:「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
同樣的,學者自有知識可樂,何事於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