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巴黎奧運的開幕式鬧得沸沸揚揚,引起很多天主教和基督教團體的撻伐與非議,許多人認為巴黎奧運的表演褻瀆了最後的晚餐這幅畫,也羞辱了耶穌,而完全拒絕主辦坊解釋這是結合希臘神話和最後晚餐的元素,完全沒有不敬之意。
老實說,我還蠻佩服這次表演的勇氣與創意,法國人真的比較猛,皇帝和皇后的腦袋都敢砍了,還有什麼不敢做的,而這也讓我想到台灣的教會。
台灣教會真的沒有什麼藝術家敢勇於呈現基督教風格的藝術,不管是繪畫、建築、音樂還是戲劇,我從以前就一直覺得,台灣的教會在藝術這塊,往往為了實用性,而犧牲掉了應有的宗教意義。
以教堂建築來說,早期台灣教堂真的有一些蓋得很有特色,東海的路思義教堂,台東公東高工的小教堂,台南菁寮金字塔型的聖十字架天主堂,台北的聖家堂等,但過沒多久,有人開始吹起復興的號角,認為要迎接台灣大復興,所以開始了只要教會要蓋新堂,除了都蓋的像教室與活動中心的會場一樣之外,幾乎看不到任何具有任何特色與神學意義的元素在教堂建築中,教堂變成了傳道受業解惑加上激情特會的專屬,而失去了能使人,不管是不是基督徒,都能在其中平復內心、沉靜,並經歷上帝臨在的平安與感動的場域,更奇怪的是,不知道是不是我眼拙,竟有一種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說好蓋成那樣,還是大家都去找了同一家的建築事務所,蓋出來的外貌竟然都非常類似的錯覺。
另一個令我疑惑的是,不知道基督徒的建築師是否因受限於經費,或是被教會主事者要求,因而承受了極大的壓力與限制,以至於他們蓋的教堂,尤其是外貌上,竟然都找的到彼此有高度雷同之處類似的模式,反而不像非基督徒的建築師,更能蓋出使人感到莊嚴、寧靜、神同在的教會氛圍,建議這些教會的大人們真的去看一下國外的教堂,看一下安藤忠雄一系列的教堂設計,別老只想到奉獻、人數、活動以及如何在政府內佔有話語權,那好像都不是重點。
還有一點,我觀察很久,也感到很可惜的是,除了外貌雷同,每個教會的內部陳設,也都非常類似,舞台化是最明顯的趨勢,重視舞台的呈現、聲光效果、但最能表現各教派特色與風格的元素,卻明顯喪失,好像了除了能塞進最多聚會與上課容量需求,以及提供最好的影視設備之外,其他都不是需要關注的。
不知道這些教會大老們有沒有反思一下,教堂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地方?能不能開闊點,回到聖經一點,能不能讓不管是不是基督徒,都可以很容易的讓人進來,在其間能沉澱心情、放鬆、短暫的放空、休息、打一下盹,也能反思自己人生現狀,能遇見上帝最好,不能也無妨,隨時歡迎光臨,因為這是屬於每一個疲憊旅人可以暫歇的空間。在台灣,廟比教堂還容易進,好像每一間教堂的圍牆都比廟高,難怪前幾年會有人提出無牆的教會這種看似有道理,其實很諷刺的口號。
當世界都在批評巴黎奧運亂搞時,台灣教會界應該最沒立場跟著瞎起鬨,因為你們教會藝術是什麼都不知道,不然,找幾個基督徒藝術家、建築家給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