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設計?你聽過嗎?

    去聽了一堂社會設計的課…順便整理了一下網路上的資料。



    raw-image

    觀點決定了對問題的理解… 主流 VS 邊緣(女人、移工、窮人) 看似不重要的小人物們。從哪一個角度出發看事情,會有不一樣的思考。

    社會設計是什麼?

    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是一種設計理念與實踐方式,旨在透過設計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福祉並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這個概念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產品設計或建築設計,而是將設計思維應用於更廣泛的社會系統、公共政策、社會服務等領域。

    以下是社會設計的幾個關鍵特點:

    1. 以人為本:社會設計強調以人為中心的設計,關注人的需求、願望和行為模式,特別是那些在社會中處於弱勢或被忽視的群體。
    2. 解決社會問題:社會設計著眼於解決當前社會中的問題,如貧困、環境污染、教育不平等、健康問題等。它的目標是創造對社會有正面影響的解決方案。
    3. 跨領域合作:社會設計通常需要不同領域的專家合作,包括設計師、社會學家、政策制定者、工程師等,共同開發解決方案。
    4. 可持續性:社會設計強調解決方案的可持續性,確保其在長期內能夠維持並擴大影響力,而不對社會或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5. 共創與參與:社會設計注重社區和利益相關者的參與,通過與他們的合作,共同設計出切實可行且有效的解決方案。

    簡單來說,社會設計是一種以改善社會和人類生活為目標的設計方式,注重社會價值和社會責任,希望通過設計來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

    設計加上"社會"有什麼不一樣?

    會產生三個不同的名詞短語——「社會的設計」、「為社會而設計」、「讓社會來設計」——在意義和應用上各有不同的側重點,以下是對它們的分析:

    1. 社會的設計

    意義: 這個短語指的是社會本身所具備或演變出的結構、制度和規則。這些設計可以是自發的(例如文化習俗的形成)或是由政府、機構等有意設計和實施的(例如法律制度、城市規劃)。

    重點: 「社會的設計」強調的是已經存在的社會結構或框架,這些框架規定了人們的行為方式、社會互動的形式,以及社會功能的運作方式。換句話說,社會是「設計的對象」,這種設計反映了社會如何被組織和運作。

    應用範疇: 法律、政策、制度的設計與實施、城市規劃等。

    2. 為社會而設計

    意義: 這個短語強調設計的目標是改善或服務於社會。設計師或創造者的出發點是滿足社會需求、解決社會問題、提升社會福祉。

    重點: 「為社會而設計」突出了設計的目的性和責任感,即設計活動的核心是人和社會。設計不僅僅是為了美觀或功能,而是為了解決具體的社會問題,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

    應用範疇: 社會創新設計、社會企業、公共設施設計、公益活動等。

    3. 讓社會來設計

    意義: 這個短語表達的是一種設計的民主化過程,讓社會中的人們——尤其是那些通常被忽視的群體——參與到設計過程中,直接影響或決定設計的結果。

    重點: 「讓社會來設計」強調共創和參與式設計。這種設計方法認為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有智慧和經驗,應該參與到解決自己問題的設計過程中來,確保設計結果真正符合社會需求。

    應用範疇: 參與式設計、社區規劃、共創項目、協作設計等。

    總結

    • **「社會的設計」**關注的是現有的社會結構和框架。
    • **「為社會而設計」**則強調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和服務社會。
    • **「讓社會來設計」**則推崇讓社會成員積極參與設計過程,以實現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的設計結果。

    每一種表述都反映了不同的設計理念和社會觀點。

    社會設計應該具體的核心能力

    社會設計作為一個跨領域且強調解決社會問題的設計實踐,需要設計師具備多方面的技能,以有效應對複雜的社會挑戰。以下是社會設計應該具備的五種核心技能:

    1. 系統思維 (Systems Thinking)

    社會設計往往涉及到複雜的社會系統和多層次的利益相關者。設計師需要具備系統思維的能力,能夠從全局角度分析問題,理解不同元素之間的關係和相互作用,並考慮長期影響和後果。

    2. 共創與協作 (Co-Creation and Collaboration)

    社會設計強調與社區、利益相關者、以及跨領域專家的合作。設計師需要能夠有效地促進和管理這些合作過程,鼓勵不同群體的參與,並整合他們的見解和經驗到設計方案中,以確保設計的適用性和接受度。

    3. 人本設計 (Human-Centered Design)

    社會設計以人為中心,設計師需要能夠深入理解和同理社會中的不同群體,特別是弱勢和邊緣化群體的需求和挑戰。這需要技能包括用戶研究、共情、以及設計思維,以創造真正以用戶為導向的解決方案。

    4. 創新與解決問題能力 (Innov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社會問題通常是複雜且動態的,設計師需要能夠運用創新思維來開發新穎且有效的解決方案。他們應具備靈活應對各種挑戰的能力,能夠快速原型設計、測試、並迭代方案,以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式。

    5. 文化敏感性與倫理意識 (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Ethical Awareness)

    社會設計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的群體,設計師需要具備高度的文化敏感性,能夠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特殊需求和限制。同時,設計師還需要具備強烈的倫理意識,確保設計的過程和結果不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而是促進公平和正義。

    小結

    社會設計師需要在系統思維、共創協作、人本設計、創新解決問題、以及文化敏感性與倫理意識方面具備綜合的技能,以有效地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並創造對社會真正有益的設計解決方案。


    社會設計的關鍵要找出利害關係人

    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是一個廣泛使用於各種領域的概念,特別是在商業、項目管理、社會設計和公共政策中。利害關係人指的是那些會因為某個計劃、項目、決策或行動的結果而受到影響,或能夠對該結果施加影響的個人、群體或組織。

    以下是利害關係人的幾種定義角度:

    1. 直接與間接影響

    • 直接利害關係人:這些是與某個計劃或項目有直接利益或損失的個體或組織。例如,在公司項目中,員工、客戶和供應商就是直接利害關係人。
    • 間接利害關係人:這些是雖然不直接參與或受益,但會因該計劃或項目的結果而受到影響的個體或組織。例如,一個新工廠的建設可能間接影響周邊社區的居民。

    2. 利益與影響力

    • 利益相關者:這些人或團體對項目的成敗有直接利益。例如,投資者和股東,他們的財務狀況可能受到項目結果的影響。
    • 影響者:這些人或團體有能力影響項目結果。例如,政府機構可以通過法律和政策來影響項目的進行方式。

    3. 內部與外部利害關係人

    • 內部利害關係人:這些是組織內部與項目或計劃有關的人員,如管理層、員工、股東等。
    • 外部利害關係人:這些是組織外部但仍會受到影響或能夠施加影響的群體,如政府、社區、供應商、客戶、媒體等。

    4. 正面與負面影響

    • 正面利害關係人:這些是那些可能從項目的成功中獲益的人或團體。
    • 負面利害關係人:這些是那些可能因為項目的實施而受到不利影響的人或團體。

    5. 權利與責任

    • 權利持有者:這些利害關係人擁有法律或道德上的權利,並期望在項目或計劃中受到尊重。
    • 責任方:這些利害關係人對項目的成功或失敗負有責任,例如項目管理團隊或主要的決策者。

    小結

    利害關係人是一個多面向的概念,涉及那些可能受某個項目、計劃或決策影響,或能夠對其施加影響的所有個人、群體和組織。理解並有效管理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和期望,是成功推動項目和計劃的關鍵之一。

    台中市的綠空游擊

    台中市的「綠空廊道」是一項旨在改善城市環境、增強生態連結的重要計畫,而在這些廊道中的「綠空游擊」活動則進一步豐富了這些公共綠地的使用和功能。以下是台中市綠空廊道中的綠空游擊活動所做的一些主要內容:

    1. 社區參與的植樹與綠化活動

    • 當地居民和志願者會在綠空廊道沿線參與植樹和種植各類花草植物,這不僅提升了廊道的美觀度,還加強了社區對公共空間的關注和參與感。

    2. 小型菜園和社區花園

    • 在一些綠空廊道內,綠空游擊行動者創建了小型菜園或社區花園,種植蔬菜、水果和草本植物,這些空間不僅提供了新鮮食材,也成為社區成員互動和學習的場地。

    3. 環保藝術裝置

    • 綠空游擊者還在廊道內設置了以回收材料製作的藝術裝置或座椅,這些創意設計不僅美化了環境,也宣揚了環保意識。

    4. 生態教育活動

    • 許多綠空游擊行動結合了生態教育,通過工作坊、導覽和講座,向社區成員介紹植物知識、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與自然共生。

    5. 廢棄空間的改造與重生

    • 綠空廊道中曾經的廢棄空間,經過綠空游擊行動的改造,變成了市民休憩、健身和社交的場所,這些地方重新煥發了活力,成為了台中市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什麼是綠空游擊

    「綠空游擊」(Guerilla Gardening)起源於1970年代的紐約市,當時有一群環保活動家和社區居民開始在城市中廢棄或未被利用的空地上進行自發的綠化活動。這些活動最初是由美國社會運動者麗茲·克里斯蒂(Liz Christy)及其團隊「綠色游擊隊」(Green Guerillas)發起的。

    起源與背景

    • 地點: 1970年代的紐約市下東區。
    • 背景: 當時的紐約市正經歷嚴重的經濟衰退和社會動盪,許多城市區域變得荒蕪,充滿垃圾和廢墟。市政府的資源有限,無法有效改善這些空間。

    做了什麼

    • 第一個行動: 克里斯蒂和她的團隊將一塊荒廢的空地變成了一個綠色花園,這個地方後來成為了紐約市第一個社區花園,名為「麗茲·克里斯蒂社區花園」(Liz Christy Community Garden)。
    • 種植與美化: 他們在廢棄空地上種植花草、蔬菜和樹木,通過這些行動美化了環境,並為當地社區提供了綠色空間。
    • 資源利用: 這些綠化活動通常利用低成本的資源,如回收材料來建造花盆或園藝工具,並通過社區志願者來維護花園。
    • 社區參與: 綠空游擊行動不僅僅是為了美化空間,更重要的是鼓勵社區成員參與,增強他們對居住環境的關心與責任感。

    影響與延續

    這種「游擊式」的綠化行動逐漸在世界各地擴散,成為一種全球性現象。不同城市的居民在沒有正式許可的情況下,自發地在荒廢空地或公共空間進行綠化,這些活動也促進了社區凝聚力,提升了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

    在今天,綠空游擊已經演變成一種社會運動,不僅僅是關於綠化,更是一種通過行動改變社會的方式,特別是在城市中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社區自主性的增強。

    說服和講師的角色…很不一樣

    技巧運用到講師的身分去和社區的關懷據點溝通,透過上課導入新觀念。並介紹國內外的、先進地區的發展。


    社宅社區促進平台

    「社宅社區促進平台」是一種專門針對社會住宅(社宅)社區的協作與發展的平台,旨在通過促進社區互動、資源共享和居民參與,來增強社會住宅社區的凝聚力和生活品質。這類平台通常由政府、非營利組織或社區團體建立,並為社宅居民提供一個集體討論、交流意見、共同行動的空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