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Email 信箱突然收到一封信:
原來我三年前巡迴台灣,在各個高中生思辨營隊分享的「媒體識讀三層次」,竟然要被收錄進南一版的國中公民科教科書拉!
當時因為擔心自己也還不夠懂,所以在媒體識讀這個議題上看了一堆教案、訪談老師、試教同學、整理資料,最後做出了自己的教案和 Lead For Taiwan 領導臺灣 合開工作坊。當時這套只教得到「學校外的高中生」,現在一樣的框架要被拿去教給「學校內的國中生」。看來幾年後的現在,教育現場也許有在進步,需要媒體識讀的年齡也確實有在下降,很感動。
還有,上完工作坊後還好沒有偷懶,有把成果記錄下來寫成文章投稿,而最後影響力還真的是透過文字與媒體擴散出去的。
這裡就來分享當時投稿媒體,最後被南一書局發現的這篇全文。
***
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是指近用、分析、評判媒體內容的能力。在討論媒體識讀時,經常也會討論到「媒體素養」一詞。
有些人主張這兩個詞的意思不同,媒體素養比媒體識讀的層次來得更高,而我認為兩者有許多重疊的部分,而且媒體識讀是媒體素養重要的一環,所以實務上在學習或教導媒體識讀/素養時,去區分兩者的差別其實意義不大。
媒體識讀的概念並沒有被納入我國高中以前的課綱當中,台灣的學生正式透過學校接觸到媒體識讀是藉由高一的公民課本。
108課綱宣布將媒體素養列為高中生重要的核心素養之一,並且多數版本的課本皆會提到媒體識讀的幾個重要概念,包含「媒體資訊是被建構出來的」、「媒體是帶有意識形態的」、「閱聽人應比對媒體資訊」等等。
學習媒體識讀最重要的目的是應用在生活中,讓我們在接收資訊時不會被錯誤的資訊蒙騙,甚至能夠評判媒體的立場與優劣。
然而台灣的高中教育現場多半只有教導媒體識讀的概念,以及「理論」上該怎麼做,實際上學生常將重要概念的定義背起來,考試能夠選出正確的選項就覺得足夠了,卻沒有意識到媒體識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該如何自己做好媒體識讀這件事。
高中之前的媒體識讀教育更是貧乏。我在參訪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之後,認識到現在開始有一群老師與基金會合作,試著在國小、國中推動媒體識讀的課程。我也有實際去觀摩課程的進行,結合講課與遊戲,學生的學習效果相當不錯,可惜現況下台灣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小學生在畢業之前就接觸到媒體識讀。
兩年前,我獲得了堉璘基金會獎學金資格,因此接觸到許多資源進而對媒體識讀的推廣起了興趣,也規劃了長期的工作坊,期待能解決現況下教學現場的不足,而能針對媒體識讀教育的痛點設計實作課程。
在訪談了現在的高中公民老師和學生,以及研究大量現有的媒體識讀素材後,我自行設計了教材,將受眾定義為高中以上的學生,並把媒體識讀定義為由低至高的三個層次:事實層次、立場層次、批判層次。
事實層次
事實層次是指能針對媒體中內容的真偽、正確與否做出判斷。媒體識讀領域中常見的事實查核(fact check)即屬於事實層次的識讀能力。
事實查核的工作對於一般閱聽人而言並不困難,指需要善用搜尋引擎搜尋相關關鍵字,即可查看事實查核中心是否有相關的查核結果。例如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會針對報章與網路上流竄的假新聞或不實資訊進行查核,並抓出其中的不實資訊予以更正。
像是LINE這樣有大量錯誤資訊流傳的社群媒體,也有一些機器人軟體可以協助我們判斷資訊的正確與否。
立場層次
正確的資訊不代表就沒有「問題」。多數新聞報導或資訊帶有主觀的立場,但若將事實進行不當的解讀,或是斷章取義地以去脈絡化的方式傳播,那就和不實資訊一樣會對閱聽人乃至於社會帶來傷害。例如以下這一則風向新聞的報導就有這樣的問題:
標題:<研究:同性戀者比異性戀面臨更大的健康危機>
節錄:「由蘇林斯(Paul Sullins)教授所主導的名為「隱形受害者:同性戀伴侶之成年子女的遲(晚)發型憂鬱症」之研究,找來1664名同性戀、女同性戀和雙性戀參與。研究發現,同性伴侶成年子女的肥胖問題是異性戀成年子女的2倍之多(72% vs. 31%) 。根據報告,相較於異性戀父母之子女,同性伴侶之子女有更高比例有身體、情緒或性暴力的問題。」
以上的資訊雖然沒有錯誤或不實,對於社會或事實的理解卻是有害的。首先,這篇研究將同性戀伴侶的子女塑造為「受害者」,試圖引導閱聽人以「受害者」的框架來認識同性戀伴侶的子女,並透過引述的文字將其同性戀家長塑造成「加害者」,或將同性戀家長的同性戀身分與子女的健康問題關聯起來。
這是一種去脈絡化的誤導,因為實際上針對這篇研究有許多同儕評論或學術文章,都指出同性戀者的健康問題更可能來自於社會所給的歧視、汙名與不理解,但這些不同的觀點都沒有被摘錄進風向新聞的報導當中。
其次,如果我們進一步去認識蘇林斯教授與風向新聞的立場,以及背後支持他們的機構是誰,便可以發現他們的背景促使他們替「反同性戀」的意識形態服務。
媒體識讀的立場層次比事實層次來得更困難,因為閱聽人不像事實查核時只要會使用搜尋工作、認識常見的事實查核工具。要做到立場層次的媒體查核,閱聽人更需要知道媒體是帶有意識形態與立場的。立場層次中常見的概念包含新聞框架、新聞生產貼紙,也應該認識到常見媒體背後的金主是誰。
批判層次
最後,也最困難的則是批判層次。大部分的媒體識讀就只教到立場層次,我在教材中放入批判層次的目的,是希望學員可以成為獨立自主的閱聽人,並且真正的擁有媒體素養。對我而言「素養」必然是長期累積的,也像是一把能以不變應萬變的劍。
我在課堂上問了學員們一個問題:「現在的事實查核中心那麼多,多數有問題的資訊都會被查核,所以我剛剛教會你們如何使用事實查核中心來進行事實查核。很簡單,只要搜尋相關關鍵字,丟給查核中心,媒體識讀就結束了。你們覺得這樣真的沒問題嗎?」
教室陷入一片沉默,我很喜歡一群人露出苦惱的表情一起思考的感覺。接著我問他們,媒體是什麼意思?如果媒體是資訊的傳播者,那麼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其實人人都是媒體:事實查核中心是媒體、正在上課的我是媒體。
換言之,我說:「事實查核中心有立場、我也有立場。事實查核中心在挑選查核的案件時,也會經過一層主觀的篩選;今天我身為一個資訊的傳播者,我所說的、所教的東西也未必全然是正確的或最好的。」批判層次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媒體識讀和媒體素養的核心是批判性以及獨立思考。
我有幸和 Lead for Taiwan 這個組織合辦了幾場媒體識讀工作坊。今年七月的場次最令我印象深刻,將近五十位對思辨有熱忱的高中生與大學生齊聚高雄。有學員在課後回饋中,告訴我他去調查了各個事實查核中心的背景,以及研究事實查核平台的運作方式。
有學員則說這堂工作坊和他在學校的媒體識讀課程不同,還特別給了我回饋:「這堂課不會帶有既定立場去對文章進行審視或是給予框架,更不是為了教而教,為了上而學。多了更多讓自己思考的空間,所以這次的媒體識讀上得特別開心!」
在兩個半小時的工作坊中,我用了以上的三個層次作為框架,穿插大量的資訊案例、團體競賽、有獎徵答、查核實作來引導大家意識到媒體識讀的重要性,以及系統性的認識媒體識讀,並實際演練媒體識讀可能遇到的各種狀況。輔以投影片、短片與學習單,補足了一群高中生和大學生在體制內學習的不足,讓他們得以成為影響台灣媒體環境的一群種子。
歡迎透過各式管道交流討論,我很樂意分享媒體識讀的教學經驗與教材。
今天發生的是提醒了我:寫東西不要怠惰、寫完不要害怕發出去,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這些東西哪一天會被看到,並且幫助到更多人。期待屆時看到這些出現在教科書上,實現我當時投入媒體識讀教育的初衷:「在年輕人心中種下一顆顆媒體識讀的種子,讓他們實踐在生活中,逐漸擴散並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