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2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DIGITIMES:台積前三季3/5奈米營收將破兆 2奈米以下資本支出大戰拉開差距~讀後心得

    今天電子時報的報導,看完之後,覺得TSMC的設備和耗材供應鏈,真的是吃香喝辣,十年吃不完,特別是耗材,產能越大,用量越多,消耗品,還得一直用下去,如果是獨門生意,更是穩操勝券,想了一下,在世界佔有寡佔的,又有地利之便的,上市櫃公司,主要是家登,中砂其次,跟著得道升天的TSMC,只要不自己搞砸,幾乎已確定是跟著TSMC成長的贏家。昨天晚上美股大跌,看今天有沒有想買的標的有便宜價格可揀。

    台積前三季3/5奈米營收將破兆 2奈米以下資本支出大戰拉開差距

    陳玉娟/新竹2024-08-23

    台積電在德國德勒斯登的首座半導體晶圓廠模擬示意圖。台積電台積電2024年第2季業績超標且創高,最大功臣就是高價3奈米和5奈米製程產能滿載,第2季3/5奈米佔營收比重達50%,貢獻約新台幣3,367億元,上半年合計約帶來6,093億元。以第3季營收約可達季增11.43%財測高標,以及產能利用率持續維持100%估算,第3季可望進一步再拉升至3,770億元,3/5奈米家族合計前3季營收有機會突破兆元大關,先進製程製程技術推進與在手訂單滿溢持續成為台積電強大寬闊的護城河。另值得一提的是,已完成設備折舊攤提的7奈米與長壽28奈米製程,產能利用率已回到8成,做越多賺越多,也對議價與獲利提升帶來顯著助益,整體而言,台積電2024年營運表現可望令市場再次驚艷。儘管2024年上半年全球半導體產業仍未呈現V型反轉,景氣復甦力道疲軟,然而台積電挾「沒有競爭對手與AI晶片只有一家不是台積電的客戶」絕對優勢下,上半年業績再度登頂。而營收成長最大動能來自3/5奈米製程產能利用率達100%,其中,代工報價逼近2萬美元的3奈米製程出貨佔第2季整體營收15%,約達1,010億元,報價1萬多美元的5/4奈米家族第2季佔營收比重達35%,約2,357億元,第2季3/5奈米合計佔營收比重達5成,貢獻營收3,367億元。而首季3奈米佔營收比重為9%,5奈米則為37%,共計營收達2,726億元,加上第2季3,367億元,上半年3/5奈米營收已達6,093億元。台積電預估第3季新台幣營收高標約落在7,540億元,而以3/5奈米佔營收比重至少仍為5成估算,單季貢獻3,770億元,前3季累計將達9,863億元。市場預期台積電第3季營收可望超標來看,也就是3/5奈米應可輕鬆帶來兆元營收。設備業者表示,台積電不斷成長的營收、獲利,支撐其資本支出維持高檔,投入先進製程技術研發推進與擴產,3/5奈米世代投資金額龐大,目前也只有台積電能回收。至年底3/5奈米不僅產能滿載,客戶排隊搶產能,讓台積電擁有豐沛銀彈奧援,全面擁抱AI商機,有底氣大膽投資,略為上調資本支出至300億~320億美元高檔。而營運陷入低谷,正在重新整隊再出發的英特爾,2024年資本支出則下修20%至250億~270億美元,2025年再減至200億~230億美元。設備業者進一步指出,台積電3/5奈米世代完勝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英特爾(Intel),接下來2奈米世代推進也相當順利,並確定客戶訂單落袋;2奈米主要量產據點為竹科寶山廠(F20)、高雄楠梓廠(F22),寶山P1廠估計2025年第4季起月產能開始爬升,目標近3萬片。而高雄廠則是由3,000片到2萬片,目標2026年月產能可達逾3萬片;寶山F20計畫將興建4座晶圓廠,P1/P2為2奈米,而P3/P4為A14,預估最快2027年上半開始進機;高雄廠計劃興建5座晶圓廠,P1/P2/P3為2奈米,P4/P5為A14,預估2028年開始進機。設備業者表示,隨著先進製程推進,且通膨承壓下,半導體晶圓廠每座廠建置成本至少都百億美元起跳,且還有設備材料與每年的維修、升級費用,尤其是天價EUV設備,目前報價約1.5億歐元上下,接下來的新High-NA EUV 設備則是高達3.5億歐元,台積電投資規模驚人,但有實力賺入可觀利潤,「敢花能賺」持續拉開與三星、英特爾的差距。以台積電寶山2期2奈米廠區來看,2020年進入二階環評,2025年第4季起才正式量產,也就是從土地取得、建廠工程、設備採購進機,到最後的量產,燒錢且耗費時間超過5年,此也是沒有客戶訂單的對手群,難以追趕的且關鍵。另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全球通膨壓力巨大,以及3奈米製程量產持續稀釋、3/5奈米製程成本,以及較高的台灣電價影響毛利率,但在3/5奈米產能利用率滿載,7/28奈米也都回到80%,整體產能利用率持續拉升帶動,以及成本優化收效,台積電第3季毛利率高標達55.5%,較第2季53.2%增加2.3個百分點。而沒比較沒傷害,三星與英特爾除了自家出海口,目前未見大單可補足鉅額投資黑洞,晶圓代工業務獲利難度甚高,而中國中芯與華虹的產能利用率雖拉升,甚至華虹接近100%,但受到製程技術推進受限且陷入價格戰,兩廠毛利率續跌,做越多反而賠越多,獲利大幅衰減下,單看產能利用率已無法預估未來營運表現。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