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談談松山機場長榮飛機雷擊事件

飛機被雷擊中, 裡面的乘客會不會被電到 ? 會不會對飛機造成損傷 ?昨天 (2024.8.23),長榮一架波音 787在松山機場乘客登機後,發生了雷擊事件,給了一個答案。

事件概述

當時飛機進行地面作業中,機場單位於14:15發佈雷雨當空警報。依照各家航空公司及地勤公司規定,地面作業都暫停。

印象中,松山機場內工作人員遭雷擊受傷的案例,至少發生兩起以上,可見在機坪的作業環境下,發生人員雷擊事件的機率並不低。

從畫面中來看,當事班機是在14:44左右,垂直尾翼遭閃電擊中,由於當時沒有人員作業,也沒有發現異狀。直到15:10機場當局解除雷雨當空警報,地面作業恢復,地面人員檢查艙門時,才發現飛機艙門 (L1及 L) 附近機身,疑似遭到雷擊受損。

同一時間也發現機場空橋故障,而且兩個艙門附近的受損位置,恰好正是空橋的 "水平追平輪"與機身的接觸位置,因此推測閃電擊中飛機後,電流從機身"跳到"水平追平輪上, 再傳導到空橋控制系統中,導致空橋損壞。

由於追平輪並不是良導體,"跳電"的過程中產生巨大電壓差,導致機身的接觸點產生高熱,產生受損。

水平追平輪

"水平追平輪" 是空橋水平追平系統中,用來感測空橋與機身相對位置的裝置。利用靠在機身上的滾輪,感應機身的上下起伏 (因加油或裝卸貨造成的機身上下浮動),讓空橋能跟隨機身起伏。

機內人員會受傷嗎 ?

事發當下,至少飛行員及空服員都在機上 (旅客則未知是否登機)。未聽說有人員受傷,飛機本身除了機身受損外,系統本身則未聽說有損壞。

為什麼 ?

其實在十九世紀,科學家法拉第 (Faraday ) 即提出了解答。他發現帶電導體上的電荷僅依附於導體表面。這些表面上的電荷,對於導體內部沒有任何影響。此時導體表面的電荷,彼此受到對方的靜電力作用,而重新分佈至一穩定狀態,使得每個電荷對內部造成的靜電力互相抵銷。這個效應稱為遮蔽效應。利用這個效應做出的 "法拉第籠"

目前民航機多以金屬材質打造,因此就像一個大型 "法拉第籠",在裡面的乘客及裝備,基本上都不會受到雷擊的影響。雖然現代飛機使用了很多複合材料,但都會以外貼金屬薄膜或中間夾帶一層金屬網的方式,讓電流可以順利通過,在導電性能上跟一般金屬材質無異

靜電釋放條

另外在飛機的機翼或尾翼後端,會看到俗稱放電條的東西。 這並不是設計用來讓閃電釋放的裝置。正確的名稱是 "靜電釋放條" (Static Discharger)。顧名思義,是用來釋放飛行中產生的靜電,避免對無線電通信造成干擾。

事實上也確實有閃電電流從放電條釋放的例子,結果就是放電條本身承受不住這樣的高電流而爆開。

總結

不管是機上人員或裝備,基本上在飛機機身這個法拉利籠的保護下,不會有危險。反而是與飛機接觸的裝備,可能會因為不是良導體,在接觸點產生火花或造成損傷。或許未來要考量,雷雨當空時,與飛機有接觸的裝備都要先撤離。

另外閃電在擊中機身後,電流會找路徑離開。在進入及離開處,通常會留下燒焦的小孔。這次閃電擊中的是垂直尾翼,或許也該檢查一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