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雅婷:那個年代,像浮游生物一樣的年輕人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作者不詳,〈劉大任二度返國 「浮游群落」深獲好評〉,《亞洲人25期》,1985年7月19日。

作者不詳,〈劉大任二度返國 「浮游群落」深獲好評〉,《亞洲人25期》,1985年7月19日。

(藏品/姜穆(牧野)捐贈,圖/臺灣文學館)

【那個年代,像浮游生物一樣的年輕人】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他們喜愛文學與藝術,有時辦雜誌、寫文章,有時舉辦聚會,身懷不同的詩文主張互相辯論;他們思索社會時局,有的小心翼翼,明哲保身,有的懷著「危險」的思想詰問不公,積極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他們雖然聚在一起,但姿態各異;連袂出遊,卻又針鋒相對。如果要為這群人下一個共同的hashtag,或許是:#知識分子。

「劉大任想說的是:把當時的整個臺灣社會看成食物連鎖的話,所謂知識分子是不足取,沒有價值的,成為犧牲都無所謂的,像浮游生物一般的存在。」

日籍臺灣文學研究者岡崎郁子在解說劉大任的小說《浮游群落》時,曾如此剖析道。小說《浮游群落》從書名開始便點明了這是關於知識分子們的故事,而故事始於一場抓捕。1960年代的他們在社會中浮沉、碰撞,揮舞雙臂朝著理想的方向游動,然而費盡全身力氣的努力,到頭來竟顯得渺小又卑微,許多人終究不敵時代的強勁水流,被沖刷著帶走。

之所以想寫這一年代、這一群人的故事,是因為劉大任本人就曾經身處其中。

劉大任家來臺的故事在那一年代還算是稀鬆平常。二戰結束後,剛結束上一份工作的劉大任父親,向自己大學老師探聽能不能介紹工作機會,老師於是介紹了兩個職缺,一個在四川、一個則在臺灣。去哪裡好?劉大任的父親回家和太太商量,而太太似乎沒怎麼苦惱便做出了選擇:

「當然臺灣呀。大家都從四川逃來,還去四川幹嘛?臺灣是新領土,說是寶島哪,順便玩兒去吧。」

於是1948年7月,劉家來到了臺灣,那時的劉大任也只是讀小學的年紀。之後的發展大家都知道——1949年國民政府來臺,與共產黨政權隔一海峽分治兩岸,雙方往來盡斷。和許多家庭一樣,他們也與在江西的家人失去了聯繫。

隨後是長達38年的戒嚴統治,而劉大任即是在這壓抑、緊張又肅殺的年代裡成長,度過了少年時期,並在文學領域嶄露頭角,開始發表小說、散文與詩,顯然就是文藝青年一名。

不過多年之後,在岡崎郁子的採訪中,劉大任是這麼定義自己的:

「我不把自己認為專業作家、公務員、政治家,或社會活動家。那是好是壞,另當別論,我一向把自己認為是知識分子。」

對劉大任來說,知識分子應該要在站在民間這邊,要監督政府,要關心民族與國家。這樣的自我認同,讓他在一面進行藝文活動的同時,也一面也探索著社會的可能。除了和志同道合的友人辦《劇場》、《文學季刊》等藝文刊物,也默默關注起左翼思想。在那段時間,劉大任與後來知名的左派作家陳映真交遊,兩人既是投身文學刊物的同事,也是傾心左翼思想的同志——劉大任還自述曾經參加過陳映真組織的讀書會。

都說那一個年代的知識分子都左傾。《浮游群落》後來由岡崎郁子譯為日文,書名《デイゴ燃ゆ》之中那串串火紅如烈焰沖天的刺桐花(デイゴ),正是象徵左翼思想的紅色。

劉大任著,岡崎郁子譯,《デイゴゆ––台灣現代小說選 別卷》,1991年。(藏品/葉石濤捐贈,圖/臺灣文學館)

劉大任著,岡崎郁子譯,《デイゴゆ––台灣現代小說選 別卷》,1991年。(藏品/葉石濤捐贈,圖/臺灣文學館)


《浮游群落》中有抱著不同想法與理念的人們,有受臺獨運動牽連而被捕的學生,有偷偷摸摸讀著禁書的青年,有警告學生不要攪和政治的教授,有企圖將商業玩法導入藝文界的歸國子弟……在眾多角色的彼此往來之間,劉大任寫出了1960年代草木皆兵的政治氣氛。其中,私下領著一群左翼青年,意欲趁著勞資糾紛,鼓動工人們群起反抗,最後被追捕的角色林隆盛,身上就有陳映真的影子。

現實中陳映真的確因組織讀書會,被指為共產黨宣傳而入獄。而劉大任自己雖離開臺灣去了美國讀書,也仍親身實踐著他對知識分子的期許。

1970年,美國將釣魚臺列嶼連著沖繩一並交予日本,當時還在攻讀博士的劉大任,感受到國家領土陷入危機,義無反顧投入保釣運動,成為左派學生的重要領袖之一,甚至因為釣運了荒廢學業,被開除學籍,同時還被國民政府列入黑名單,無法返回臺灣,只得轉往聯合國求職,有十七年的時間無法入境臺灣。

橫豎無法回臺,劉大任在1974年便利用聯合國員工制度之便,前往中國省親。這次除了拜訪故里與親戚,恐怕劉大任也是抱著朝聖之心吧?只是沒想到一趟下來,他卻發現那個一直以來寄託著希望的地方,其實不盡如想像般美好。那時的中國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劉大任沒有看到社會主義實踐後的理應有的平等,反而看見了種種不堪,他曾經投射的理想與憧憬,頓時幻滅了大半。

劉大任後來寫了一篇小說〈長廊三號:一九七四——獻給一別十年的然而君〉,裡面透過畫作標題「長廊」、「蟑螂」的拼音相同(chang lang),暗喻本以為的美麗事物其實是醜惡的。「然而」是陳映真的筆名之一,劉大任正是以此方式輾轉向陳映真表達了對社會主義的疑問與反思。

可是陳映真讀完後,只是透過友人轉達:你太灰色了。因此歧異,曾是戰友的兩人後來漸行漸遠,分道揚鑣了。

「太灰色了」嗎?《浮游群落》這部以臺灣知識分子為主角的小說,是劉大任1978年左右在肯亞工作期間寫就,最初在香港以連載形式發表、出版成書,反而在臺灣的發表與出版是直到1985年的事了。之後,這本書有機會由岡崎郁子翻譯成日文,就在岡崎郁子譯完大半本書時,因想向劉大任請教一些細節,於是詢問了能否與劉大任會面。在那年5月的信中,劉大任向岡崎郁子這樣交代行程:他打算7月前往北京,待上一個月,再回臺灣去拜訪父母。他們本來約好了在劉大任的北京之行結束後,找時間在臺灣碰面。

那年是1989年。稍後的發展大家也都知道——那一年6月,六四事件爆發了。

「北京的大屠殺也傳到國外,叫人無限痛心,看來好像面臨著有希望的情勢,卻像這樣蹂躪了人命。對中國人的政治見解,現在我非常懷疑。」

劉大任在寄給岡崎郁子的回信裡這樣寫道,不難看出他的失望之情。他取消了原定的北京行,直接去了臺灣,在這樣的氣氛下,兩人最終在八月的臺北相見。

「太灰色了」嗎?1991年,日譯版出版,距離書中背景的1960年代,差不多是三十年,而又要再加上另一個30年,才到了現在我們的年代。在這期間,臺灣解嚴了,對知識、思想等等的緊縛慢慢鬆開;政治的壓力和以前相比也趨於淡薄,即使如當年的劉大任等人一樣懷有左派思想,也不至於影響身家安全。《浮游群落》的故事終於一場抓捕,幸好這種壓著1960年代知識分子的實體陰影,到如今已不復存在了。

也許無所謂灰色不灰色,悲觀也罷樂觀也罷,知識分子仍前仆後繼在社會上活躍,懷著一腔熱血想貢獻所學,遇到不公義的事情時勇於質疑,希望推進國家往更好的方向前進。他們或許與1960年代的青年們擁有不一樣的理念,不一樣的認同,但他們做的事,與數十年前並沒有太大不同。

萬胥亭,〈浪漫與虛偽——讀劉大任的「浮游群落」〉,商工日報,1985年10月13日。

萬胥亭,〈浪漫與虛偽——讀劉大任的「浮游群落」〉,商工日報,1985年10月13日。

(藏品/姜穆(牧野)捐贈,圖/臺灣文學館)

他們是屬於這個年代,像浮游生物一樣的年輕人,看似無能無用,隨水漂流,欠缺生產價值。

然而,他們卻能夠餵養鯨魚。

 


★作家介紹

劉大任(1939—),生於江西,1948年隨父母至臺灣。1966年赴美就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政治研究所,之後放棄博士學業投入保釣運動,因被列入黑名單無法返台,於1972年進入聯合國祕書處工作。1999年退休後專職寫作,作品包括小說、散文與評論。

 

★轉譯研發團團員自介

許雅婷,1991年生,臺大園藝系研究所畢業,現為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之一,平常用青悠這個名字走跳。《唯妖論》、《尋妖誌》、《給孩子的臺灣妖怪故事》的共同作者,曾獲時報文學獎小品文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原來他們都是同學】  1941年(昭和十六年),戰爭已開打了四載,日本當局對於臺人的社會活動愈加限縮,不但加強逮捕異己入獄的力道,甚至一反前例的不願告知逮捕理由。在這個動輒得咎的動盪時代,一場臺灣在地青年的聚會是談何容易,更何況他們是一群醫學校畢業的知識份子;然而詹作舟、賴和、杜聰明的醫學校
    【三先生是誰?】 林熊光出身板橋林家,是日治時期臺灣最重要的書畫收藏家,以收藏中國宋代珍品最為知名。但除了中國書畫以外,他也積極買回乙未割臺時,林本源家族於動亂中散佚的珍藏,同時透過展覽,讓臺灣社會重新認識林本源家族在清代既有的文化地位。《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是林熊光在1926年
    【一個時代自有屬於它的詩】 這是一種「臺灣限定」的情境:一名生於大正10年(1921年)的知識分子,在殖民地時代受日文教育,並且來到「內地」留學。一邊求學、一邊投稿的過程中,新詩竟然被日本作家大力稱讚,登上日本文壇。一瞬間,彷彿得到了某種「平起平坐」的榮譽。昭和19年(1944年)臺灣全島進入
    你曾有同學被老師罵是「無用的人」嗎? 這些「無用」的同學,可能是因為作業沒交、品行不良、上課不認真、違反校規,所以成了教育體制的眼中釘。但不時會看到社會新聞,有些學生在體制下不起眼,畢業後卻成就驚人。轉個方向想,每根歪釘子,或許都有其不為人知的鋒芒之處。而葉石濤就是在文學上最好的例子。 
    【他們到底去了哪裡呢?】 當想到「平埔族」時你會想到什麼?你會想到他們的服裝,他們的臉,他們的歌嗎?你模糊地想到「他們被漢化了,他們消失了。」關於平埔族的歷史,可能會想到歷史課本上有一張小小的圖片,那是西拉雅族用「新港文」書寫的地契,地契上的地名早就變成古地名。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原來他們都是同學】  1941年(昭和十六年),戰爭已開打了四載,日本當局對於臺人的社會活動愈加限縮,不但加強逮捕異己入獄的力道,甚至一反前例的不願告知逮捕理由。在這個動輒得咎的動盪時代,一場臺灣在地青年的聚會是談何容易,更何況他們是一群醫學校畢業的知識份子;然而詹作舟、賴和、杜聰明的醫學校
    【三先生是誰?】 林熊光出身板橋林家,是日治時期臺灣最重要的書畫收藏家,以收藏中國宋代珍品最為知名。但除了中國書畫以外,他也積極買回乙未割臺時,林本源家族於動亂中散佚的珍藏,同時透過展覽,讓臺灣社會重新認識林本源家族在清代既有的文化地位。《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是林熊光在1926年
    【一個時代自有屬於它的詩】 這是一種「臺灣限定」的情境:一名生於大正10年(1921年)的知識分子,在殖民地時代受日文教育,並且來到「內地」留學。一邊求學、一邊投稿的過程中,新詩竟然被日本作家大力稱讚,登上日本文壇。一瞬間,彷彿得到了某種「平起平坐」的榮譽。昭和19年(1944年)臺灣全島進入
    你曾有同學被老師罵是「無用的人」嗎? 這些「無用」的同學,可能是因為作業沒交、品行不良、上課不認真、違反校規,所以成了教育體制的眼中釘。但不時會看到社會新聞,有些學生在體制下不起眼,畢業後卻成就驚人。轉個方向想,每根歪釘子,或許都有其不為人知的鋒芒之處。而葉石濤就是在文學上最好的例子。 
    【他們到底去了哪裡呢?】 當想到「平埔族」時你會想到什麼?你會想到他們的服裝,他們的臉,他們的歌嗎?你模糊地想到「他們被漢化了,他們消失了。」關於平埔族的歷史,可能會想到歷史課本上有一張小小的圖片,那是西拉雅族用「新港文」書寫的地契,地契上的地名早就變成古地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經歷過中文科考試的折磨,其實我對遊記避之則吉。後來發現《老殘遊記》是一本批判政治與社會的小説,更列入晚清四大譴責小說,這倒是勾起我的興趣來。 其實《老殘遊記》是劉鶚為了資助朋友生活,順道抒發自己對國家衰落的憤慨而創作,正如「老殘」一名就是寓意「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
    Thumbnail
    推薦指數:★★★★★ 懷抱著窮苦,在最艱困的時代裡羨慕富裕;強忍著猜忌,在居心叵測的社會中渴求信任;壓抑住懦弱,在最多舛的命運中學會勇敢;隱身於黑暗,在最令人失望的世界裡哀求著光明與希望。 19世紀的文學經典帶你進入工業革命,見證文明發展的光明與黑暗。反思現代社會,我們也身處最好且最壞的時代?
    Thumbnail
    彷彿時光隧道一般的閱讀經驗,一些已經停留在歷史中的詞彙:MTV、BBC、隨身聽之類上個世紀的經驗,和生命經驗交錯重新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喃喃的說著自己的過去,同時帶出那些和我們息息相關,卻也已經成了過去的那些人事物。 從自身的出身背景說起,老實說對華僑一直沒有什麼概念,直到讀了這本書,才對東南亞的
    Thumbnail
    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地腐化。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利用動物們作為比喻,引起讀者對於權力、社會、政治的深刻思考。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讀過(或想讀)《1984》的人、對二十世紀的歷史和政治變革有興趣的人、喜歡由淺顯文字思考人性及社會的人
    Thumbnail
    【一個時代自有屬於它的詩】 這是一種「臺灣限定」的情境:一名生於大正10年(1921年)的知識分子,在殖民地時代受日文教育,並且來到「內地」留學。一邊求學、一邊投稿的過程中,新詩竟然被日本作家大力稱讚,登上日本文壇。一瞬間,彷彿得到了某種「平起平坐」的榮譽。昭和19年(1944年)臺灣全島進入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這幾年我們常在媒體看到「文青」的形容。「文青」這兩個字用來形容對於生活風格、品味、藝術文化等方面,有著獨樹一幟的見解,或許是飽讀詩書、引經據典、對流行、對藝術、對生活、對人生,都自有其特殊的堅持,甚至能頭頭是道講出一番道理來。隨著文青的範圍愈來愈廣,吃喝玩樂都看得到文青的蹤跡。
    Thumbnail
    年青時有一半懷有虛榮的心情,去看哲學大師級們的作品,例如卡繆、沙特、海明威........等等,因為在別人面前,我在看他們的書,身份好像很拉風,到了今天,才知道浪費青春,那些年只是為了迎合「存在主義」的潮流,那些小說內容,都忘記了,那些閱讀所帶出來的思緒,亦隨風而逝。 至於那些書評,倒有一點印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
    Thumbnail
    透過近於「挖出黑歷史」的方式,全書簡要地帶領讀者認識這批「詩人群」,同時揭露了詩人在「紙本」之外的另一面。當中的議題有許多延伸討論的空間,比如楚影在臉書與文學論壇間「活動模式與效果」的差異、陳允元「被遺忘的孔雀獸」究竟是「被遺忘」還是集結時的「刻意捨去」等,這些現象在網路時代都值得進一步探尋。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經歷過中文科考試的折磨,其實我對遊記避之則吉。後來發現《老殘遊記》是一本批判政治與社會的小説,更列入晚清四大譴責小說,這倒是勾起我的興趣來。 其實《老殘遊記》是劉鶚為了資助朋友生活,順道抒發自己對國家衰落的憤慨而創作,正如「老殘」一名就是寓意「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
    Thumbnail
    推薦指數:★★★★★ 懷抱著窮苦,在最艱困的時代裡羨慕富裕;強忍著猜忌,在居心叵測的社會中渴求信任;壓抑住懦弱,在最多舛的命運中學會勇敢;隱身於黑暗,在最令人失望的世界裡哀求著光明與希望。 19世紀的文學經典帶你進入工業革命,見證文明發展的光明與黑暗。反思現代社會,我們也身處最好且最壞的時代?
    Thumbnail
    彷彿時光隧道一般的閱讀經驗,一些已經停留在歷史中的詞彙:MTV、BBC、隨身聽之類上個世紀的經驗,和生命經驗交錯重新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喃喃的說著自己的過去,同時帶出那些和我們息息相關,卻也已經成了過去的那些人事物。 從自身的出身背景說起,老實說對華僑一直沒有什麼概念,直到讀了這本書,才對東南亞的
    Thumbnail
    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地腐化。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利用動物們作為比喻,引起讀者對於權力、社會、政治的深刻思考。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讀過(或想讀)《1984》的人、對二十世紀的歷史和政治變革有興趣的人、喜歡由淺顯文字思考人性及社會的人
    Thumbnail
    【一個時代自有屬於它的詩】 這是一種「臺灣限定」的情境:一名生於大正10年(1921年)的知識分子,在殖民地時代受日文教育,並且來到「內地」留學。一邊求學、一邊投稿的過程中,新詩竟然被日本作家大力稱讚,登上日本文壇。一瞬間,彷彿得到了某種「平起平坐」的榮譽。昭和19年(1944年)臺灣全島進入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這幾年我們常在媒體看到「文青」的形容。「文青」這兩個字用來形容對於生活風格、品味、藝術文化等方面,有著獨樹一幟的見解,或許是飽讀詩書、引經據典、對流行、對藝術、對生活、對人生,都自有其特殊的堅持,甚至能頭頭是道講出一番道理來。隨著文青的範圍愈來愈廣,吃喝玩樂都看得到文青的蹤跡。
    Thumbnail
    年青時有一半懷有虛榮的心情,去看哲學大師級們的作品,例如卡繆、沙特、海明威........等等,因為在別人面前,我在看他們的書,身份好像很拉風,到了今天,才知道浪費青春,那些年只是為了迎合「存在主義」的潮流,那些小說內容,都忘記了,那些閱讀所帶出來的思緒,亦隨風而逝。 至於那些書評,倒有一點印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
    Thumbnail
    透過近於「挖出黑歷史」的方式,全書簡要地帶領讀者認識這批「詩人群」,同時揭露了詩人在「紙本」之外的另一面。當中的議題有許多延伸討論的空間,比如楚影在臉書與文學論壇間「活動模式與效果」的差異、陳允元「被遺忘的孔雀獸」究竟是「被遺忘」還是集結時的「刻意捨去」等,這些現象在網路時代都值得進一步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