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篇文章中,我們認識了EFL/ESL教學上常見的幾種方式,在繼續往下介紹之前,想帶大家來一同分析「外籍老師」及「雙語老師」各自的長處,以及各自可能面臨的挑戰。
就一般台灣公私立學校及補教界而言,以聘用母語為英語的外籍人士作為老師的情形居多。想當然爾,原因不外乎是語言上的優勢。要將英語的各項能力發展至母語人士的程度,需要長期的練習及累積;母語人士則直接跨過這道關卡,無需花費大把的時間進修語言,而更可以把重心放在鑽研教學技巧及準備課程內容上。多數的家長也下意識地認為,讓孩子同外籍老師進行沈浸式學習,更能夠習得「真實」(authentic) 的語言,對孩子的語言發展理應最有利。
然而,母語人士若非經過專業訓練,甚至已取得ESL教師資格,一般對教學法的認識有限,也不曾走過多數學習外語者必經的道路,很難同理學生學習上遇到的困境,也無法提供經驗上的協助。再者,外籍人士的文化背景與多數台灣學生不同,在語言的隔閡下勢必增加教學的難度,造成很多學生課堂聽不懂,也無法達成實質溝通的目的,導致學生學習沒有成效,甚至因挫折而放棄學習。
另一方面,對能同時操華語及英語兩門語言的老師而言,他們對兩個語言背後所代表的文化意涵以及語法差異有基本的認知,也能夠清楚理解學生在習得英語過程中會遇到的瓶頸及癥結點,因其本身就是很好的語言學習者,才能夠將過去的經驗分享給學生,並引導他們至正確的方向。
雙語老師於教學上面臨最大的考驗,即為其自身的英語能力是否足以應付ESL教學。若老師的英文能力不足,很容易在課堂上給出學員錯誤的資訊,例如發音不正確、使用的課堂語言上偏向中式英文等,除非老師本身是從小在國外長大、英語和華語皆為母語的「第三文化小孩」(Third Culture Kid),否則,如何提升自我英文實力及教學,破除傳統將英語視作為學科的EFL教學模式,以達到教學相長,絕對是所有雙語老師皆需面對的、最深切的課題。
接著繼續介紹ESL/EFL常見的教學方法:
5. 溝通式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此一教學法旨在訓練學生於真實語言環境中有效且正確溝通的能力。舉凡問路、給予建議、點餐、表達抱怨及感謝等歸類在「真實語料(authentic language)」的內容,都屬溝通式教學法所涵蓋範疇。老師在教學上與學生互動頻繁,且注重「語境(context」在學習上的重要性,強調語言學習需具備溝通意義,否則會淪為機械式的重覆性訓練。此外,溝通式教學法針對於不同環境、對象及場域下的溝通方式也有所著墨,此即「文化力」的養成。由以上敘述可知,此一教學法尤其為ESL上使用。
6. 團體合作學習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眾多學生對於採行此一學習法的環境感到最自在,因其十分注重師生及同儕間的良好連結,加上老師多數時間使用華語教學,更增添了學生學習上的安全感。老師作為諮商師或協助者的角色,學生以母語提出問題,老師則以英語示範回答,內容多以對話翻譯為主,以此反覆練習直到學生熟悉為止。學生間沒有競爭關係,而為彼此互相幫助的團體成員。此一教學法多見於EFL課程。
7. 默示教學法(The Silent Way)
此教學方法十分重視學生的學習自主性(learner autonomy),鼓勵學生自我修正語言錯誤。老師在課堂上發言的時間遠少於學生,而是透過敏銳觀察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不直接給予正確示範,而是借助教具、嘴形或手勢幫助學生理解,引導他們創造發想以解決問題。默示教學法偏重發音、字彙及文法的習得,教材規劃上也較有系統,強調按部就班的學習,重「思考」多於「演練」,較常應用於ESL的課程中。
8. 情境教學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為「溝通式教學法」的分支,理念及實作上與其雷同,皆強調語言及真實環境的聯繫。採行情境教學法的老師,會於課堂上使用圖片、影片等非文字類型的素材幫助學生進入當下語境,依循先「聽」後「讀」,先「說」後「寫」的順序建立學員的語言能力。
9. 任務型教學法(Task Based Language Learning)
此一教學法首重學生「完成任務」的能力,任務即為老師於課堂上設定的課堂活動,學生被鼓勵運用先備語言知識,分組合作完成任務,犯越少錯誤則完成度越高。課程內容通常以等級區分,允許學生間使用華語溝通,在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的同時,也提升其學習成就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透過彼此互動達到學習的「互補」效果,進而能夠「創造」屬於自己的語言,達到學習目的。
以上為九種常見教學法的簡單介紹,下次來Funday上課時,不妨偷偷觀察看看老師是用哪一種方式教學喔!
-
FUNDAY詐騙詐欺提醒,請認明官方頻道,切勿相信來路不明假冒訊息,以免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