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先分享一個故事,之後寫一些我的想法
在某個班級裡,最初老師給學生們出的作業,作業內容基本上是檢查同學們是否理解了課堂上講的知識,只要寫得差不多,老師就會給出好成績,大約都在95分以上,這樣的環境下,大家都覺得自己在學業上表現不錯,沒有太多壓力
後來,班上有幾個同學非常勤奮,漸漸地,他們開始花比其他人更多的時間來完成作業,並且會去查找課本以外的資料,甚至做得比老師要求的還要多。這些學生的作業字數越來越多,最終他們的作業水準變得比一般同學高出許多
老師開始注意到這些學生的努力,於是給他們打了100分,其他同學看到後,也不甘落後,開始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來改進自己的作業,班上的整體作業水平逐漸提升,變得越來越競爭激烈。
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師對作業的標準也逐漸變高,他不再滿足於簡單的答案,而是期望每個學生都能做出加上一些額外的研究、在作業裡面寫很多字
那些依舊按照原來方式做作業的學生,發現自己拿不到高分了,因為老師的評分標準變得更加嚴格,以前用原本作業可以拿到95分,但現在用這個方式只有85以下
班上的氣氛變得很緊張,大家為了得到好成績,都在這個「作業競爭」的圈圈裡拼命努力。有些學生每天趕工,只為在作業上比其他人多做一點,覺得自己好像不努力就是罪惡的
有些學生因此放棄了自己的興趣和課外活動,因為他們覺得,如果不在這個作業競爭中獲勝,就會被落下
然而,隨著作業難度和時間投入的增加,許多學生開始感到疲憊和壓力。他們發現自己越來越難追趕上那些最努力的同學
那些一開始表現好的學生,也陷入了過度的壓力中,擔心自己是否足夠好,是否能夠維持在前面的排名和分數,這種擔心和焦慮不斷增加,使得他們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最初對學習的初衷
最後,有一些小美,開始反思這個競爭的意義,問自己:「我們這樣拼命做作業,真的值得嗎?這些真的能夠帶領我們達到目標嗎?」
他們逐漸意識到,自己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接觸過各種原本喜愛的課外的各種事情。
有些同學,曾培養課外興趣,如寫文章、畫畫、樂器、攝影,現在卻很少時間去培養興趣;有些同學原本熱衷運動,但現在去運動的時間大幅減少;有些同學過去各類活動,但這些活動也因為作業的壓力而被迫放棄。他們發現自己已經有很久沒有和朋友好好聊過天了,有些學校沒有教對人生有幫助的知識或事情,也都沒有機會學習
_
上面這故事,是我在一次大學課程裡面聽到的故事,當然也有對對於這個故事做一些改編
感覺這就很像是現在遇到的問題,例如有部分幾堂的大學課程,起初標準不會很高,但幾個學期後標準逐漸提高,或者是以前一些國小到高中可能有些班級或是科目會這樣
而且,困難的地方在於,面對這類型問題,很難有解法,如果想要拿高分的話,要如何?
有時候就會想說,如果真的大家都能夠少做一點,那這樣標準是不是就可以降回從前?
可是,一但標準提高後,一旦選擇少做一點,成績就會變低,結果就是大家都不敢先動一步,一旦有人說我們一起少做一點,但是其他人不動,怎麼會有人敢先動?
我自己就有跟同學聊過,就有分享到有些課程甚至有些系,有這樣的情況,有時候也聊聊以前國小到高中一些情況
當投入在單一事情上面過多,就很容一忽略掉其他事情,像是一些興趣或休閒或喜好的事物
例如有些對心理健康有幫助的知識和習慣,沒有辦法學習到;有些精彩的回憶無法體驗到;有些可能發展和培養的興趣,沒有辦法被培養
還可能會有自我懷疑,覺得自己做的夠多嗎? 結果因為這種做的夠多嗎的想法,結果就越做越多,然後就陷入循環
雖然,現在高中以前一些教育有改變,例如會看一些課外的項目
但這樣真的是好方法嗎? 因為一但把課外活動納入評分標準,參與這些活動就很容易變成動機要拿分要符合標準,從原本探索興趣的動機變成要符合標準
參加這營隊、聽講座、參加競賽,不是因為自己覺得有興趣或有趣,而是因為要符合標準(就很像是所謂的過度辯證效應?)
更危險的是,可能讓人產生一種思考模式,就是一件事情一定要對未來有幫助、有外在價值才做,不是因為事情的過程、事情本身的內在價值而去做
自己觀察是,很多課外的事情或興趣,學生本身就會自己去接觸,似乎是不太需要過多標準來去規範,例如已有人想知道如何減脂,自己就會去找些資源學習;有人想了解心理學,自己會去找資源學;有人想要培養興趣,就自己會到合適資源發展
這算是一些近期的想法吧,就想說可以記錄一下以及分享
對於陷入過度競爭以標準提高,有什麼看法或解法,也都歡迎大家思考和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