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在台灣學習,是不是因為恐懼?」
之前跟一位朋友聊天時候,他問到了這個問題
當下讓我心裡一震,想想看,似乎真的是這樣
雖然不全然只是因為害怕,但不得不承認,在台灣學習,恐懼真的佔了很大部分
從國小開始,考試成績幾乎就是我們的身份一部分,考得好可能會被稱讚,考得不好就可能被罵,甚至開始懷疑自己不夠好
等到國中、高中,雖然這種被罵的情況減少,但進入了「考試人生」,段考小考、模擬考、升學考,層層壓力加上去,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會影響未來
學校和補習班也會灌輸說「考好會有比較好的未來、考差的話…」,所以我們多數時候不是在享受學習,而是為了躲避「考不好」這個念頭在學習
結果就是我們在準備期間,考差的時候會很挫折,考好的時候也很恐懼,因為會希望把分數維持,就都因為要準備大考,例如國中的會考、高中的學測或指考
到了大學,壓力依舊存在,這次跟GPA有關,這還是會對未來有所影響,例如我現在大學,基本上校內甜課程大家都搶,然後因為GPA等因素,校內心理健康問題也算是滿嚴重的
除了學業,職涯的焦慮也開始進入生活:為了未來,有人會去刷些履歷,然後有些課外學習,最明顯就是關於理財嘛,多少都會擔心未來錢不夠用
以及我們學一些技能或知識,也會去想想看說「這對未來有沒有幫助?」,這背後的原因,是不是就蘊含著「害怕自己會沒有未來?」
回頭想想,這樣一路走來,「恐懼」確實在推動我們學習,好像都跟著所謂未來聯結在一起,好像都是在害怕「考差了」「失敗了」,這種心情,或許很多人都懂…
那針對這個情況,有什麼方向呢?
我後來自己有想到幾個方向,可供參考
1 基於興趣的學習
這種學習可以包含課內科目,也可以涵蓋課外領域
舉個例子,我在國高中時對某些科目確實有興趣,除了課堂內容,我還會主動去找一些課外資料,比如說課本上提到一些關於二戰的部份,課本是一部分內容,但我會再去找關於那些國家的資訊,例如當時候一些東歐或者北歐情況,這時即使考試沒有考但也還是想深入了解一些
再舉課外的例子,像我對懷舊有興趣,於是會一些創作就是關於懷舊的,這過程其實就滿純粹的創作和分享,純出於興趣,這過程也讓我學會如何管理資料、安排時間
或者有一些人生哲思類的閱讀,我閱讀時候通常是為了一種感覺,那種帶來的心靈滿足感滿豐富,這也是基於興趣而學習
2沉浸當下
在學習時沉浸當下,不要過度擔心未來的得失或考試成績,而是專注當下的步驟
例如說,當我在解題時,會告訴自己暫時不去想成績或壓力,而是專注於題目的過程,專心解決當下的問題,那我知道這要做倒是滿有難度的,但我確實還是能夠做做看
有時候看一些課外書籍,例如一些探索自我類的,他同時是對於未來有所幫助,但這過程就通常也比較有趣,就比較容易沉浸當下
3 學習心理健康
因為上面提到一些恐懼,那應對恐懼方法,從心理健康領域就能到許多知識
這也包含所謂未來導向,也就是讓自己未來能夠好過一些,例如一些提高幸福感、與焦慮或壓力共處等等
不過,其實這類資源大多都算是滿好看的,現在網路的文章或影音或書籍等等都是可以去參考的資源,就可以去學看看和把些方法應用
4 減少不必要比較
很多時候,讓我們痛苦的就是有關於比較,當然有些比較根本無法避免,比如說考試這方面,就因為有個分數系統
但是如果是一些職業頭銜方面的比較,似乎真的沒那麼必要,頭銜方面就是外在的名稱,但內心感受如何,就只有自己知道
有些傳統觀念可能就覺得那頭銜很重要,但現在應該更重視的就是自己內心感受如何、這活型態是怎樣的
5 反思社會觀念
也就是在面對一些社會觀念,就可以想想看,這觀念是不是有要被修正的地方?
像剛剛的頭銜那個例子就是如此,像是那種某些傳統中的愛比較或愛面子,也都能去反思
從許多觀念中,去想想看這些觀念我哪些接受和採用那個、哪些拒絕,多一點對生活觀念的掌握度
上面一些內容和大家分享
不過最後還是想說,在台灣學習,恐懼確實是一大要素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