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衛城《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新書推薦

在學期間,課堂曾經聽聞過一種翻案說法是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臺灣因為教育和電影的關係,都認為是靠英美才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忽略了蘇聯參戰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能贏的決定性因素,英美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特別是誇大了「民主兵工廠」美國《租借法案》對蘇聯的支援,弱化了蘇聯的地大物博、人力資源與犧牲精神,因此主張臺灣過往是中了西方中心論(特別是英美)的毒。

乍聽之下覺得新奇,也覺得應該重新檢視蘇聯的角色。然而,真的就是這樣嗎?我也感到困惑,因此當衛城這套《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問世後,我便趕緊翻閱相關的章節理解這段過往,我想這套全新的二戰史研究,或許能夠給我一個新的分析。


令人欣喜的是,這本書花了不少篇幅來談論這件事。原來,蘇聯一直都向美國求援,但是美國對共產主義抱有極大疑慮,也有強大的反共勢力,所以支援民主國家英國時,可以用此來化解反英派的疑慮,羅斯福總統可以號稱美國是「民主兵工廠」。

但是共產主義國家也是極權國家,這件事讓羅斯福總統感到猶豫,然而對抗納粹的戰略考量終究使美國決定援助蘇聯,至此美國成為「所有國家的兵工廠」。蘇聯駐美大使得知此事,興奮地跳起來喊道:「我們會贏得這場戰爭」,而在1990年代流出前蘇共總書記赫魯雪夫的影片中,他也提及史達林和朱可夫不斷提到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不可能撐得下去,甚至贏得這場戰爭。

蘇聯在租借法案得到的援助量是盟國中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受惠國,美國提供了大量食品、工業製品等資源,讓蘇聯人得以溫飽、士兵不致餓死,運輸工具和無線電則確保了後勤物資運輸,更挽救了蘇聯紅軍一向薄弱的橫向聯繫與指揮體系,更重要的是,讓蘇聯得以將自身所有資源,投注在軍工業生產軍備,免於國內已因戰爭陷入混亂、產業長期失衡,還要陷入顧此失彼的困境。

可以說美國從物質到心理上給予了蘇聯等盟國巨大的支持。然而,蘇聯卻在分享戰爭情報和軍事科技等層面上,保持在最低的敷衍程度,甚至不停拖延交流的時程,卻又不斷提高援助的要求,這使得美國國內產生巨大疑慮,並使杜魯門在日本投降後,未徵詢各國就直接停止援助。

而在戰後不久,美蘇兩強走向競爭,蘇聯官方便頒布一系列非正式的指導方針(當然蘇聯沒人敢不當一回事),對租借法案的對外口徑一致採取淡化、忽略,甚至刻意扭曲真實歷史的說法,認定租借法案對於蘇聯的勝利「並未起到分毫的作用」。


讀至此處,我終於理解當時課堂上所講的內容,其實是採納了蘇聯的說法。這不僅解答了我的困惑,更理解這套說法對於反美、反對西方中心論的人具有心引力,因此他們願意吸收蘇聯這一套有問題的說法,修正為現今也可以傳達的內容,幸好這套書翻案了這套說法,讓我得以重新理解這段過往。

而在讀到這段時,也令我想到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國際對於美國「民主兵工廠」的深深期望,然而美國的支援至今似乎力有未逮,而共和黨正副總統候選人甚至反對繼續援烏,希望烏克蘭簽割土棄民的城下之盟,讓許多觀察戰況的人們略感失望。也讓人頗為擔憂全球化數十年、製造業外移的美國,目前工業實力的情況,畢竟台灣和各國想購買與援助烏克蘭的軍火一直都在延遲中。

不過,在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也感到,美國國內就跟當初援助英國時有些類似,普遍輿論堅定支持援助,但是卻也反對美國涉入過深,甚至參與戰爭,頗有歷史重現之感,然而我們都知道,美國最終依然參戰並改變了整個世界的走向與發展,現今從俄烏戰爭到美中潛在的衝突,或許也是另一場世界秩序的轉變與重建。

時隔數十年,臺灣終於又有一套新的、值得一讀得二戰史作品出版,填補了臺灣二戰史長久以來的真空,相信這套書能讓對過往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填補並翻新長久以來對二戰的認識與說法,讓我們不會那麼容易再被誤導。同時,也為深受二戰遺緒影響的臺灣人,當我們重新面對過去、追尋自己,甚至是看聽海湧之類的劇時,能夠擁有更為廣闊深邃的二戰認識。

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98478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書評
5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