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3|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D034|為什麼你應該注意論據的可靠性?

「如果X導致M,M又導致Y,那麼M是X到Y之間一個“中介 Mediator”。」


「X到Y不經過M的效應叫做“直接效應”,經過中介M的效應叫"間接效應"。」


「直接效應,是假設中介M不動,看X對Y剩下的效應是多少。」


「間接效應,是指讓中介M變動不讓X變動。」


這段討論,節錄自萬為綱老師的精英日課2[1],引發我對「為什麼」的重新思考。


對於這類關於「為什麼」「中介」「直接效應」「間接效應」的概念,


當初接觸是在博士四年級的時候,修了一門「因果推論 Causal Inference」的課。


回答「為什麼」其實非常困難,因為或許存在許多原因是觀察不到的,


又或者是我們看到的現象並沒有足夠的資訊去完整回答「為什麼」。


而回答到什麼程度,才真的是完成回答了「為什麼」這個問題呢?


其實這個標準也是見仁見智,但至少人要知道「一個命題不只有對或錯,還有對的程度這個灰色地帶」。


如果只有接受數學訓練,而沒有關於機率方面的文化,


那麼人容易覺得一個命題就只有對還是錯,


於是就變得喜歡找矛盾,然後用矛盾來否決他人的意見,沾沾自喜。


然而,實際世界上的事情,尤其是在數學看起來是兩相矛盾的事情,


往往是可以同時存在的,而且出現矛盾世界也不會毀滅。


對於世界上的事情,更好的理解方式是活用機率思維,


了解一個命題其實是有「正確的程度」的。


也就是說,你要相信一件事有多可靠,你需要注意到「論據」有多可靠。


例如喝牛奶是不是健康呢?你可以從親友那邊的經驗來判斷,


你也可以閱讀營養學指南,你也可以從你自己喝牛奶的經驗來判斷。


而不同的論據,都會對「喝牛奶健康」或「喝牛奶不健康」產生不同的「正確的程度」,或者說「可信的程度」。


你後來會發現,其實事情的對錯不是最核心的,


而是事情在聽眾心理被理解的模樣,以及聽眾對其深信的程度,


決定了事情的意義與價值,促進人的行動。


以這個角度,學習各種學問,都只是在掌握更多的,


說服人,讓人以你的意志去做事,的技巧而已。


Reference

[1] 万维钢$\cdot$精英日课2 - 《为什么》 7 : 为什么必须回答为什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現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器學習博士後研究員. 分享Obsidian第二大腦建構實務. 原子寫作與精實寫作實務. 精力管理與學術工作流實務.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