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4|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新加坡氣候行動被評為非常不足?

前言

一份獨立的氣候報告宣稱,根據《巴黎協定》的溫度目標來衡量,新加坡的努力「非常不足」。這樣的評價結果是否太苛刻呢?南洋理工大學教授Matthew Dearth投書新加坡媒體CNA社論探討這個議題。

摘要翻譯

新加坡:非常不足——這是新加坡氣候報告對其目標和行動的評價,該評價是根據《 巴黎協定 》中「努力將全球升溫限制在 1.5 度」目標來衡量的。事實上這已經是新加坡自 8 月 28 日更新之後,從「嚴重不足」評級改善的結果。然而,對於一個只佔全球排放量 0.1% 的國家來說,這是否仍然過於嚴厲?

氣候行動追蹤 ( Climate Action Tracker ) 是一個獨立的科學項目,負責追蹤各國政府的氣候行動。在其網站上,目前約有 40 個國家接受評級,沒有一個國家的政策符合《 巴黎協定 》的溫度限制。其他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如中國 、 印尼和泰國的評級表現與新加坡相同或更差。只有日本和菲律賓的表現稍好,獲得「不足」的評級。對於地球來說,這雖然聊無慰藉,但像新加坡這樣的小紅點應該承擔如此多的責任嗎?

有人可能會認為如果新加坡擁有鄰國享有的一些便利條件,如充足的土地來進行大規模太陽能裝置,或更好的風力條件、水力發電或地熱發電,新加坡的表現可能會更好。此外,化石燃料產業在這個城市國家中占有重要地位,雖然對經濟有正面的貢獻,但也以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為代價。

區域內的氣候大使

新加坡一直以身作則而自豪。2019 年,新加坡成為首個採取碳稅的東盟國家,並於今年開始提高碳稅,也是亞洲首個發布跨政府部門環境永續發展報告—— GreenGov.SG 報告的國家。碳稅根據企業排放的溫室氣體量來進行負回饋,對於激勵企業採取更乾淨的做法至關重要,並且在全球貿易中越來越具有相關性。

目前還太早判斷這將對新加坡競爭力產生何種長期影響。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 OECD ) 等領先機構的研究表明,全球來看由於碳稅水準偏低以及政府補貼減輕衝擊,碳稅對各國競爭力的淨影響迄今為止微乎其微。即使在如瑞典這樣的國家,碳排放價格從最初的 41 美元提高到今天的 127 美元,這一點依然成立。

這些相同的條件當然也適用於新加坡。在 2024 年之前,碳稅僅為 5 新幣(約 3.87 美元);直到今年,它才跳升至每公噸碳排放 25 新幣。雖然這個較高的稅率對於少數高排放企業來說似乎是嚴厲的措施,但政府提供或計劃提供的回扣及其他過渡措施應能覆蓋大部分的增額,這可能會稀釋碳稅的影響。

另一個新加坡內的領導產業是建築業。建築業一直都是經濟上必要但排放強度非常高的角色,該產業至少占全球排放量的 30%。新加坡已經為這個領域設立了雄心勃勃的目標——到 2030 年,80% 的建築物按總樓地板面積計算將屬於綠建築,並且從 2030 年起,80% 的新建築(按總樓地板面積計算)將獲得超低能耗認證。

仍有發揮的空間

碳稅應該比今天的水平更高,並且應該更廣泛地應用。應該提高多少呢?根據 2024 年 4 月世界銀行的數據,為了符合《 巴黎協定 》中 1.5 度攝氏的目標,每公噸碳的價格應在 226 至 385 美元之間。新加坡的碳稅計劃在 2026 年再次提高至每公噸 45 新幣,政府也表示計畫在 2030 年將碳稅提高到每公噸 50 到 80 新幣。

這看似是一個令人擔憂的數字,可能會導致難以承受的價格上漲。在短期內企業可能會將價格上漲轉嫁給消費者,但從長遠來看,碳稅的目的是透過改變消費模式或加速向可再生能源的過渡,來抑制對化石燃料的使用。與此同時,新加坡可以負擔得起為許多家庭減輕影響,比如透過 U-Save 回扣。

在建築業方面,透過政府支持以及本地開發商的共同努力,新加坡可以在區域內引領擴大低碳材料如水泥和鋼材的生產。這類投資將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當綠色建築標準進一步收緊,要求更多使用環保建築材料時。由於這些重要原材料的大部分生產發生在其他國家,很容易忽略水泥和鋼材對新加坡未來基礎設施發展的重要性。但如果在區域進行綠建材的合作投資,將能顯著減少多個區域供應鏈的碳足跡,並大幅提升亞洲的國內生產總值 ( GDP )。

氣候勝利即是經濟勝利

保險公司瑞士再保險 ( Swiss Re ) 估計,如果不採取集體行動,東盟 ( ASEAN ) 的國內生產總值 ( GDP ) 到 2050 年可能會減少多達 30%,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區都來得嚴重。這凸顯了在對抗氣候變遷中,共同承擔責任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是新加坡的問題;這是一項需要共同做出艱難選擇的集體挑戰。

這永遠是一個微妙的平衡:如果新加坡削減排放過於劇烈或迅速,可能會對經濟造成損害,並可能驅使企業撤離。然而若其他國家行動遲緩,則會使新加坡更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的物理和經濟影響。

然而處於領先地位意味著新加坡可以設定方向,並制定行業標準供其他國家效仿。這也有潛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推動清潔技術創新,並加強新加坡的全球競爭力及氣候聲譽。目前,新加坡的氣候目標和政策僅獲得「非常不足」的評價。下一次的評分中,我們的拼搏精神能否有所展現?

個人觀點

Climate Action Tracker網站相當有趣,可以看到不同國家目前的排放曲線搭配他們當前的政策措施,到底離1.5度目標多遠。在氣候行動中許多討論與評價都是藉由比較而來,和東南亞周邊國家相比新加坡已經算是比較積極的一員了,但以實際的成效推估來看其實依然還不夠。

在CAT的網站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例如挪威、不丹、甘比亞、摩洛哥等國家是達到「接近足夠」等級。當然,不同的國家起始點就會有差異,一些工業化較低、缺乏能源密集產業的國家自然很容易做到更好的標準。但既然氣候變遷影響範圍是全球,要求標準應該拉高到「做得很好」和「合格」兩種,而不是當作擺爛的藉口。

新加坡碳稅起徵點5新幣,今年調到25新幣,預計2026年調至45新幣,2030年50至80新幣。這個起徵點5新幣(120元新台幣)是之前工商業界抱怨台灣碳費起徵點太貴的說辭之一;當然,工商業界不會提到那 迅速五倍十倍的漲幅。台灣碳費實際徵收價格近日將由碳費審議委員會定案,目前只有300至500元區間這一年前就謠傳已久的價格區間。收多少費用是一回事,實際專款專用的方向與成效有時更為重要;新加坡2030要將80%的建築轉型為綠建築,新建築也是80%屬於超低能耗,台灣在同樣的建築業目標能做到什麼程度?有興趣更多細節者請參考內政部建研所資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