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10 億美元碳權交易布局:邁向全球碳市場樞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言

新加坡對於成為碳交易市場中心定位的目標相當明確,積極透過各種政策與行動來達成此目標,尤其是利用金融中心的既有功能來推波助瀾,收效自然也將更快速。

在新加坡 10 億美金的招標計畫中,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當前許多碳權大賣家是石化產業巨頭。以石化產業碳足跡來看,如果這些集團將這些碳權用在本身碳排抵換恐怕也只是九牛一毛,但石化產業選擇將這些碳權用於市場上出售,賺取更高的利潤。背後是否暗示著當前對於石化產業的碳排規範過於寬鬆?

新聞來源請參考

新加坡 10 億美元碳權計畫

新加坡正加速發展碳市場,力圖成為全球碳交易的重要中心。其中,一大里程碑便是該國首場碳權拍賣,吸引了超過 13 億新幣(約 10 億美金)的投標。

所謂碳權,即每張代表 1 公噸二氧化碳的減排或移除量,企業或政府可透過購買碳權來抵換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

為促進碳交易市場發展,新加坡自 2019 年起施行碳稅,以提高污染成本來驅動企業減少排放。除此之外,該國也積極吸引全球投資與合作夥伴,進一步鞏固其作為碳交易樞紐的地位。

從碳稅到碳交易:新加坡的淨零轉型路徑

新加坡承諾到 2035 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 4,500 萬至 5,000 萬公噸,相較於 2030 年的 6,000 萬公噸有所下降,確保該國能穩步邁向 2050 年的淨零排放。

根據政府先前的估算,為了達成 2030 年的氣候目標,新加坡在 2021 至 2030 年間,每年需透過碳權或其他方式抵消約 2.51 百萬公噸 CO2 當量。

新加坡於 2 月 10 日 依據聯合國訂定的期限提交了 2035 年的氣候目標。2022 年,新加坡的 CO2 當量排放為 58.59 百萬公噸,占全球排放量約 0.1%。然而,政府坦言,由於再生能源選項有限,且高度依賴技術發展,該國在減碳方面仍面臨不少挑戰。

新加坡 10 億美元碳權招標:企業爭相競標,碳交易熱潮升溫

2024 年 9 月,新加坡首度舉辦碳權招標,引起市場高度關注。政府計劃收購至少 500,000 張自然型碳權,以抵換相應的 CO2 排放量。自然型碳權來自於森林復育、生態系統保護與永續農業等專案,能有效減少大氣中的碳排放。

本次招標競爭激烈,吸引 17 份投標,總額超過 13 億新幣。其中,全球大宗商品貿易巨頭 Trafigura 以近 3 億新幣拔得頭籌。

其他主要投標者包括 Mercuria Asia Resources、DNZ ClimateTech、新加坡國有投資公司 Temasek 旗下的 GenZero、Shell 以及 PetroChina。

這場招標顯示碳交易市場需求強勁,碳權作為企業與政府減碳策略的關鍵工具,正受到越來越多關注。根據 McKinsey & Company 預測,全球碳權市場需求到 2050 年可能成長 100 倍,不僅能幫助企業達成減排目標,也為環境保護專案提供重要資金來源。

碳權:未來的綠色貨幣?

碳權不僅能減少碳排放,還可為永續發展專案提供資金支持。常見的碳權專案包括:

  • 造林計畫(Reforestation):透過種植樹木吸收 CO2,減少大氣中的碳含量。
  • 森林保護(Forest Conservation):維護現有森林,避免儲存的 CO2 被釋放。
  • 永續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採用減碳農法,提高土壤健康並降低排放。

這類專案不僅能緩解氣候變遷,還可創造就業、提升空氣品質,並促進生物多樣性發展。

新加坡瞄準 56 億新幣經濟潛能,打造碳交易新樞紐

新加坡正積極發展成為全球碳交易中心,透過建立國際夥伴關係與確保高標準,吸引投資、推動綠色創新,為經濟與環境帶來雙贏。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估算,這項計畫可創造 56 億新幣(約 42 億美金)的經濟價值,顯示碳交易不僅是減碳工具,更是具潛力的經濟引擎。

為進一步強化碳市場,新加坡正與多國合作。根據巴黎協定第 6 條規範,碳交易須符合以下標準:

  • 避免雙重計算:確保每單位減排量僅由一國計算,避免重複申報。
  • 維護環境誠信:交易的碳權須確保真實性與可衡量性。
  • 促進永續發展:專案需為當地社區與生態系統帶來實質效益。

目前,新加坡已與不丹、迦納、巴布亞紐幾內亞及秘魯簽署碳交易協議,確保碳權市場具透明度與高標準,並能發揮實際環境效益。這些夥伴關係對於打造值得信賴的碳交易市場非常重要,確保碳權交易能有效助力全球氣候目標的達成,並帶動低碳經濟發展。

新加坡攜手秘魯,簽署首份碳交易協議

2025 年 4 月 1 日,新加坡與秘魯達成碳交易協議,這是該國首次與拉丁美洲國家展開此類合作。擁有廣闊亞馬遜雨林的秘魯,在全球氣候穩定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成為新加坡發展碳市場的關鍵夥伴。

根據協議,新加坡可購買來自熱帶雨林復育與保育專案( REDD+ )的碳權。這些專案不僅能幫助減碳,還可帶動當地經濟,創造就業機會,並提升乾淨水源的可及性,造福當地社區。

此外,新加坡承諾將購買碳權的 5% 收益提撥給秘魯,以支持其氣候調適計畫。此舉不僅強化了兩國在碳市場的合作,也展現新加坡對全球永續發展的承諾,推動更具包容性的氣候行動。

邁向淨零——新加坡碳交易的下一步

新加坡的碳權交易仍在起步階段,但潛力巨大。政府計劃於今年稍晚啟動新一輪碳權招標,進一步購買自然型碳權,並與 超過 15 個國家洽談新合作,擴大碳交易版圖。

這些行動展現了新加坡實現 2050 年淨零排放 的決心。透過國際合作與碳市場機制,新加坡正逐步打造 永續未來,探索減碳與經濟發展並行的道路。

碳權已成為全球氣候行動的重要工具,而新加坡正示範如何運用碳交易,不僅降低碳排放,也促進全球永續發展。

從秘魯碳交易協議到首場碳權招標,新加坡正在建立負責任碳市場的標竿。當然,挑戰依然存在,例如穩定供應與環境保護,但新加坡的前瞻性布局,無疑為全球氣候行動注入更多希望。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新加坡推動綠色轉型:減碳助經濟成長

新加坡氣候行動被評為非常不足?

微軟投資印度造林專案,推動亞太最大碳移除交易

金融機構建立區塊鏈技術之碳權交易平台

英國與歐盟碳交易體系連結:減碳關鍵與挑戰

Gold Standard 推出全球碳市場法規追蹤工具,簡化碳權交易與國際合作

Xpansiv 上架碳移除類型碳權,國內外碳權交易平台有何差異?

區塊鏈於碳市場之應用實例,KlimaDAO 日本交易平台啟動

氣候金融與碳交易市場流動性,COP29的重頭戲

自願性碳交易標準、資訊管道與市場現況(2024年十月)

更可信賴的碳交易市場在何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細雨徐行的沙龍
33會員
300內容數
分享氣候變遷與環境政策主題。 增廣見聞之餘,讓生活產生更多洞見。 如果有想了解的新知、產業資訊、相關主題內容等, 都非常歡迎在文章中留言讓我知道。
細雨徐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法國推出符合巴黎協定且具有高完整性碳權使用憲章,強調企業應優先削減自身排放,將碳權作為輔助性手段,並明確揭露資訊。此憲章符合國際最佳實務準則,並與《巴黎協定》第6.4條及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的核心碳原則相符,旨在重建碳市場的公信力,避免綠色漂綠,促進真實減碳。
Thumbnail
2025/04/29
法國推出符合巴黎協定且具有高完整性碳權使用憲章,強調企業應優先削減自身排放,將碳權作為輔助性手段,並明確揭露資訊。此憲章符合國際最佳實務準則,並與《巴黎協定》第6.4條及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的核心碳原則相符,旨在重建碳市場的公信力,避免綠色漂綠,促進真實減碳。
Thumbnail
2025/04/28
本文深入淺出地解釋巴黎協定第六條及其相關專有名詞,例如NDC、ITMO、VER和CORSIA。詳細闡述了ITMO和VER的差異,以及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第6.2條和第6.4條)如何促進國際合作,幫助各國達成減碳目標,並以曼谷電動巴士計畫為例,說明Article 6.2的實際應用。
Thumbnail
2025/04/28
本文深入淺出地解釋巴黎協定第六條及其相關專有名詞,例如NDC、ITMO、VER和CORSIA。詳細闡述了ITMO和VER的差異,以及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第6.2條和第6.4條)如何促進國際合作,幫助各國達成減碳目標,並以曼谷電動巴士計畫為例,說明Article 6.2的實際應用。
Thumbnail
2025/04/27
2025年第一季碳移除市場(CDR)快報顯示,交易量創下低點,但大型合約和新買家進場帶來曙光。微軟的巨額採購案凸顯BECCS技術潛力,但市場仍需擴大買家基礎、建立更清晰的標準及強化基礎設施。 文章分析市場趨勢、買家行為、技術發展及政策影響,並指出標準制定、政策支持及資本可及性為市場未來發展關鍵。
Thumbnail
2025/04/27
2025年第一季碳移除市場(CDR)快報顯示,交易量創下低點,但大型合約和新買家進場帶來曙光。微軟的巨額採購案凸顯BECCS技術潛力,但市場仍需擴大買家基礎、建立更清晰的標準及強化基礎設施。 文章分析市場趨勢、買家行為、技術發展及政策影響,並指出標準制定、政策支持及資本可及性為市場未來發展關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新加坡正積極發展碳市場,目標成為全球碳交易中心。2024 年 9 月,該國舉辦首場碳權招標,吸引了約 10 億美元投標,凸顯市場需求。政府並推動碳稅,鼓勵企業減排,並透過與秘魯簽署碳交易協議,加強國際合作。未來,新加坡將擴大碳權採購,並與 15 國 洽談新協議,持續強化負責任碳交易。
Thumbnail
新加坡正積極發展碳市場,目標成為全球碳交易中心。2024 年 9 月,該國舉辦首場碳權招標,吸引了約 10 億美元投標,凸顯市場需求。政府並推動碳稅,鼓勵企業減排,並透過與秘魯簽署碳交易協議,加強國際合作。未來,新加坡將擴大碳權採購,並與 15 國 洽談新協議,持續強化負責任碳交易。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碳費及碳交易制度,以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臺灣已於氣候法中宣示於民國139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且自由貿易協定對接的問題。本文為你總結了碳費、碳交易制度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幫助你更瞭解碳排放管理及交易相關知識。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碳費及碳交易制度,以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臺灣已於氣候法中宣示於民國139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且自由貿易協定對接的問題。本文為你總結了碳費、碳交易制度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幫助你更瞭解碳排放管理及交易相關知識。
Thumbnail
這是一場課後重點紀錄,聽完北大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的李堅明教授的演講後,重點紀錄整理如下: 為什麼要碳交易
Thumbnail
這是一場課後重點紀錄,聽完北大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的李堅明教授的演講後,重點紀錄整理如下: 為什麼要碳交易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臺灣碳費執行機制的相關內容,包括碳費兩種徵收方式的詳細說明、徵收對象及申報繳費流程等,最後還提出了企業可以採行的減碳措施,旨在協助產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成淨零轉型的目標。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臺灣碳費執行機制的相關內容,包括碳費兩種徵收方式的詳細說明、徵收對象及申報繳費流程等,最後還提出了企業可以採行的減碳措施,旨在協助產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成淨零轉型的目標。
Thumbnail
### 過程原因及未來影響 碳費審議會的成立和首次審議會召開是為了加速減碳並與國際接軌,這一舉措將對未來的氣候政策和環境保護產生深遠影響。 #### 過程原因 1. **法律框架擬訂**:環境部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下優先擬訂12項子法,其中包括與碳定價相關的法規,這促使了碳費審議會的成
Thumbnail
### 過程原因及未來影響 碳費審議會的成立和首次審議會召開是為了加速減碳並與國際接軌,這一舉措將對未來的氣候政策和環境保護產生深遠影響。 #### 過程原因 1. **法律框架擬訂**:環境部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下優先擬訂12項子法,其中包括與碳定價相關的法規,這促使了碳費審議會的成
Thumbnail
碳交易手續費5%引起業者不滿,氣候署指出這不同於一般規費,反映業者的減碳責任,並非金融商品。草案中也禁止碳權轉售,每筆碳權只能交易一次。環境部提出的碳費規劃中,業者可扣減2.5萬公噸排放量再計算,但遭環團批評形同給予業者2.5萬的免費排碳配額。未來碳權買賣將實施每筆交易買方需支付5%的手續費。透
Thumbnail
碳交易手續費5%引起業者不滿,氣候署指出這不同於一般規費,反映業者的減碳責任,並非金融商品。草案中也禁止碳權轉售,每筆碳權只能交易一次。環境部提出的碳費規劃中,業者可扣減2.5萬公噸排放量再計算,但遭環團批評形同給予業者2.5萬的免費排碳配額。未來碳權買賣將實施每筆交易買方需支付5%的手續費。透
Thumbnail
史上最熱的7月高溫,飆破地球10萬年以來的紀錄,南北極冰融加速,而我催生數年的「台灣碳權交易所」將於8月7日成立,阻止氣候變遷惡化迫在眉睫,實在無法再等了。  然而,有人質疑成立碳權交易所是提供國外碳權代理商來做碳權買賣,甚至是讓企業用購買碳權的方式作為碳排放的贖罪卷。如果您也這樣認為,就真的誤解
Thumbnail
史上最熱的7月高溫,飆破地球10萬年以來的紀錄,南北極冰融加速,而我催生數年的「台灣碳權交易所」將於8月7日成立,阻止氣候變遷惡化迫在眉睫,實在無法再等了。  然而,有人質疑成立碳權交易所是提供國外碳權代理商來做碳權買賣,甚至是讓企業用購買碳權的方式作為碳排放的贖罪卷。如果您也這樣認為,就真的誤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