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浮士德 1994 - 戲台上莫輕言真實與否

上星期在一間要收掉的DVD出租店挖寶,找到捷克導演楊.斯凡克梅耶(Jan Svankmajer)1994年的電影「浮士德」。我其實不熟這位導演,只是很久以前看過他的另一部電影「愛麗絲」,印象非常深刻(兩部電影YT上都找得到)。查了一些資料後發現,斯凡克梅耶的創作與捷克共產時期的經歷相關,但我對這段歷史也不了解,總之電影還是非常好看。以下有雷。

浮士德 (1994)

浮士德 (1994)

斯凡克梅耶相當擅長利用日常物品,在他的作品中,襪子、杯子、玩偶、食物等無機物彷彿以自身的意志進行動作,而人類也自然接受了這個詭異的現象。在電影「浮士德」中,主角(沒有給出姓名)進入一間破敗的戲院或劇場,看到地上的戲服就穿起來、拿起劇本就開始唸台詞(就是浮士德的劇本),好像從原本的身分自然而然的變成一位扮演浮士德的演員。儘管主角剛開始對於「站到舞台上被觀看」表現出抗拒(將布景割破並穿過布景離開舞台),但隨著劇情發展,他與牽線木偶在台上的互動也越來越自然(他是唯一與木偶對話的人類)。


這樣的變化有幾種解釋:有可能主角知道自已在演戲,他正在扮演浮士德這個角色,與他對話的木偶皆是由操偶師控制;另一種則是這一切並非演戲,他就是浮士德,咒語是真的、與惡魔的交易也是真的;又或著,主角入戲至深以至於幻想這一切是真實的,但實際上是假的。演員Petr Cepek 非常厲害,他的演技讓這三種解釋都可以成立。


除了主角的變化,斯凡克梅耶也透過剪接將各種虛實場景銜接接錯。戲台上的惡魔木偶,也會出現在後台與主角對話,當進行到宮廷戲碼時,彷彿在公園散步的路人也會出現在台上。場景(至少)有兩種意思,一種是舞台上的布景更換,顯示演出劇情的變化;另一種是台上/台下(前台/後台的對照。「浮士德」模糊了後一種界線,布景並不比生活場景更為虛構,而生活空間隨時可能被虛構的戲劇入侵、成為舞台的一部份。隨著劇本演到後段,戲劇與現實越發融合在一起,甚至連木偶也跑到大街上對路人說話,而牽線上沒有任何手在操控。


儘管有許多(看似)自然行動起來的物件,電影也多次揭露這些超自然現象背後的機制,例如劇院舞台上方操縱木偶的手(但從沒出現操偶師的臉)、透過晃動鐵片製造雷聲、舞台上的海水道具會真的淹水是因為水龍頭沒關...。這些刻意揭露的手法,讓觀眾感到一切怪誕現象似乎都有理可循,但扮演浮士德的主角卻無視這些人為機制,將木偶、黏土視為活物,彷彿浮士德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


電影中的物質性也非常有趣。在斯凡克梅耶的作品中,視覺經常引發視覺之外的其他感官,特別是觸覺。球體滾動的重量、黏土揉捏的痕跡、木頭粗糙的表面,這些可見之物的觸覺,將平日只是背景的感官經驗(例如滑手機時不會刻意去感覺螢幕的觸感),突出到無法被忽略的程度。由於我們已經習慣將這些物質特性理解為沒有生命、不會自行活動的無機物所擁有的,因此當物品表現出動作時違和感才會這麼強烈。但又由於電影中沒有人表現出驚訝或異常,遂產生超現實、荒誕以及不安的效果。


因為戲劇/真實的界線無法發揮正常作用,「主角/木偶是不是被操縱的?」這個疑惑才會如此強烈的召喚觀眾。也可以說,這條界線的作用並非劃分清楚,而是讓藝術家得以藉著模糊、操弄以及扭曲它來進行創作,也讓觀眾獲得一個有趣的謎題。看完電影後我有種感覺,好像身邊的物品都只是道具和布景,隨時會被看不見的機關替換,或是突然動了起來開始照著劇本演出(使用超過十年的電扇突然發出嘰嘰叫的聲音)。


斯凡克梅耶的IG (他剛過90歲生日🎂):jan.svankmajer

如果想更認識這位導演,推薦這篇文章:【2022 桃影】現實邊緣的電影,魔法與叛徒的世界:楊斯凡克梅耶(Jan Švankmajer)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