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分享我上完《職場寫作課:從個人品牌到自媒體》後的重點筆記與課後心得。
你不知道要寫什麼的話,可以寫:
鋒哥提到:「受歡迎的內容,來自你在乎的事情與觀眾在乎的事情之間的交集。」
為了讓你更清楚該怎麼選擇,我把這些主題分成三個部分:
《學一點》獨家折扣!最新 Hahow 8 折優惠券,點此領取(可儲存重複使用)
要是你決心日更一篇文章或真的沒靈感了,可以在 Ubersuggest、Answerthepublic、Quora 或知乎上找大家都在問什麼問題。即便已經有了答案,但你可以加入個人經歷來回答,或想辦法再補充更詳細的資料、更全面的建議。
如果你可以蒐集到 100 個問題,每天寫一個,至少可以日更 100 天。或者像課程前言分享「寫職場專業」的例子,收集讀者的問題變成一篇文章,不但能顯現你個人對專業的熱情,還可以與讀者互動。
但我建議,不管你寫什麼,都要記得扣回原本設定好的主題或領域,不要東寫一篇西寫一篇,讓不認識你的人看了不知道你在做什麼,這樣新的流量就不容易留下。
50 個文章主題聽起來很多,但你應該都在網路上看過,最大眾化的如旅遊、美食,較為深入專業的如專業技術、個案分析等,鋒哥將其分為五類:
我的建議是,拿著清單,從發文平台和寫作主題來選擇,不需要每個都寫。不只是自身的工作專業,興趣也可以變專業,看哪一種方式可以讓你持續寫下去。
靈感枯竭第三步:作筆記的方法
鋒哥本身做筆記的方式並沒有特別之處,主要是以紙筆記錄靈感,並用「Google 簡報」直接把筆記記錄下來,這樣要做簡報時就可以直接用。
雖然像是 Notion、Obsidian 這種生產力軟體大行其道,依舊可以使用傳統的紙筆形式記錄靈感,順手就好,只是要記得定時整理,並注意以下兩點:
另外,鋒哥也有提到附上參考來源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出自哪本書的哪一頁或哪個人在哪裡說的,都是必備的依據,才能夠讓你的文章更有說服力。
總而言之,我認為勤於觀察,像從早上排隊買早餐開始,到辦公室那個討人厭的同事,甚至下班路上的行人都可以,多留意身邊發生什麼事,只要有靈感就記下來,這樣的筆記一定能在寫作上幫到你。
《學一點》獨家折扣!最新 Hahow 8 折優惠券,點此領取(可儲存重複使用)
我認為,以部落格創作者來說,可以初步了解「關鍵字」的重要性。
後面則大致介紹了各個社群平台,如臉書、LinkedIn、Instagram、Podcast、Youtube 等等,由於每個人的長處和優勢不同,除了文字,也可以考慮其他的露出方式,如聲音、影像、圖片等。
但我建議一開始的時候,最好先考量自己能不能負荷 2 個以上平台的產出。我實際經營上,發現一個人的極限也大約會是 2 個平台。若未來有團隊夥伴,才考慮搭配其他社群平台做宣傳。
至於權威性文章的部分,建議搭配參考第三章第九個單元「50 個文章主題」的資料觀看,這邊主要是補充說明權威性文章的細節、舉例和可以怎麼進行。
若專欄寫久了,也有固定的讀者和流量,鋒哥認為,可以考慮以出版一本書作為目標,因為書就是自己最好的名片,可以幫你觸及很少上網的人。
不過,還是要先釐清出書目的,才知道適合和哪家出版社合作:
以台灣出版業的現況來說,有大量粉絲基礎的作者比較有可能出書,因此優先經營社群,先累積網路上的聲量,再考慮毛遂自薦會比較順利。
此外他提到,第一本書通常是作者的「名片」,是讓人認識你的方式,內容以核心理念為主,說明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或夢想,並教會讀者 3~5 件事,最後還要進一步號召讀者產生行動,比如改變自己的生活、願意經由別的管道接觸你的文章、找你合作等等。
這一章的前提是「假設」你已經做到前兩章所說的,但很難說什麼時候才會有足夠的粉絲數量可以出書,有的人晚一點、有的人早一點,也許就如講師鋒哥的個人經歷,專欄寫多了,加上定位明確,出書是早晚的事情。
更完整的內容,請看【李柏鋒職場寫作課心得,教你寫出專業擴增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