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6|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對於家中長輩的課題分離《被討厭的勇氣》的實踐,用飲食做例子

【前言】

長大後,我開始慢慢體會到一件事——不要一直去迎合家中長輩的期望

先以吃東西為例,來說說我的一些經歷。小時候,有某些家裡長輩們到吃到飽餐廳,他們覺得「吃得多才划算」,他們覺得吃越多越好,這樣才「回本」,然後看見小孩吃,他們就就覺得「好乖」

但這樣真的對嗎?為了讓自己硬撐著繼續吃,這樣做只是為了滿足他們的期待或獎賞而已…

有時候年節時候,長輩家裡面囤積大量的食物,有些家裡的長輩,總是希望我們幫忙吃掉

但如果有時候我們真的吃不下,有些東西則是不合胃口,難道就要為了配合他們而勉強自己嗎?

後來,我逐漸明白,要有自己的想法,該拒絕的就要拒絕

有沒有吃飽這件事,其實是非常主觀的感受,別人根本無法從外在判斷我們是否真的吃得足夠

長大後,和依些家中長輩聚餐,成為一種沒有樂趣也不能有成長的活動,感覺變成了為了應付他們而去參加的一種機械化勞動行為

加上,無論是在學業內或課外,我都有很多自己的目標要實現,如果總是不敢拒絕長輩的邀請,最終只會感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一點一滴地被剝奪。我用那段時間用來做其他事情,帶來的效益或是成長都會比較高


【課題分離】

後來接觸到了課題分離的這個概念

「被討厭的勇氣」書裡面提到:

如何分辨「這是誰的課題」?去思考「因為這個決定帶來的後果,最後會由誰承受?」

想想看:「這是誰的課題?」,然後將課題切割分離,冷靜地劃清界線

被討厭的確很難過。可以的話,還是希望不被任何人討厭,可以滿足認同的需求。可是為了不讓所有人討厭而汲汲營營的生活,不只非常不自由,同時也是不可能的任務。

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

關於自己的人生,你所能做的只有「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這是別人的課題,你是無法干預的

>>

就以我的吃東西例子來說,我能尊重自己的飽足感,因為最後承擔這個身體感受後果的人是我自己,這是我的課題

我希望這段時間,能用來更符合我的目標或是更有樂趣的事情,更接近目標或者更多生活樂趣,這些承擔後果的人的我,這就我的課題

至於家中某些長輩的情緒反應、他們的評論,那就是他們的課題


如果我一直去迎合他們的需求,結果就是,我只會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

如果我每次都滿足他們的期待,他們只會習慣這樣的模式,認為我一定會照做,然後就陷入只要給食物吃的循環,或者是只要聚餐就答應的循環

先拒絕幾次,讓他們有不一樣的經驗,下一次,他們就會意識到 我不是每次都會順應他們的要求

起初先拒絕,有些家中長輩可能會些反應,就很像是所謂的被討厭,例如我就有聽見一些言語,像是「怎麼都不吃」、「以前都會吃的阿」


可是想想看,我有必要一直因為他們,而壓抑住自己嗎?

例如我如果能拒絕一些不想吃的東西,可能是些年節的高油高澱粉食物,那對於我的身心健康以會比較好

或例如我能拒絕些聚餐,我可以把這段時間用來創作,讓自己能夠寫出更多文章並有機會讓他人閱讀、或者是完成課程報告空出更多時間等等

所以,為了健康、時間、學業、興趣等,就要有拒絕他們的勇氣,不然我只會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

後來,這種方式真的有效,有時候遇到他們時,對不想吃的東西就直接拒絕,聚餐也減少許多了,他們也會比較習慣,前面那些言語也會比較少

上面的一些內容和大家分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