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我在思考AI背後的未來商機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大意就是要讓機器能夠具備人類的思考邏輯、行為模式和決策能力

    透過建立及套用內建於動態運算環境的演算法,來模擬人類智慧活動的基礎技術。

    簡言之,AI 的目標就是試圖讓電腦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和行動。 

    很多人懼怕科技的進化等於人類的退化,根據牛津馬丁學院的卡爾.弗瑞教授以及麥可.奧斯本教授在《就業的未來》中指出:目前有47%的職業,在未來20年內極有可能會消失。

    台灣是科技發展迅速的國家,我們長期生活在以科技為中心的社會裡,就連日常生活也早就以科技為中心。我們完全沒有辦法抵抗科技帶來的改變。不管是否願意,這都是無法抗拒的未來,這是科技進化所帶來的成果,或許極有可能會被少數資本家和技術菁英獨占上風。雖然在政治方面會力求消弭兩極化並擴大福利,但未來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可能性非常高。

    對於我個人而言,成為具備競爭力的未來菁英將是我的現實問題。倘若我不想被AI淘汰,就必須得另謀退路,因為我們生存,其實需要努力去培養競爭力。

    以銀行櫃檯服務人員為例,當轉帳、存款、購買金融商品都透過網路完成,櫃檯服務人員就要轉變成客戶關係經理,從人的角度提供機器還做不到的服務。

    以醫生為例。疾病治療如果蒐集夠多病人和病歷大數據,透過AI找出適合的治療方式,診斷更有效率,「醫師更有時間傾聽病患需求,表達關愛,」

    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但適應力是人類的強項。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新書《AI新世界》分析,包括醫生、導遊、理財顧問與酒保等處於結構化環境的工作,未來最有可能的演變方式,是由機器進行幕後分析工作,人變成跟客戶互動的媒介。

    李開復在他的書中提到,即使電腦聰明到能打敗世界棋王,但只有人類具有「關愛」和「同理心」。

    現實工作被機器取代的速度會有多快,取決於企業對AI能提供的利益嚮往,以及客戶有多願意跟機器互動。

    在人工智慧正式全面進佔社會生活之前,我們不能只有恐懼和抱怨,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因應時代的挑戰及時行動,在將來可能會有的「後人類時代」之前,反覆思量何去何從,人類能發明出人工智慧電腦,也一定有能力適應新科技,並學習與之共同協作。

    未來,我們即將迎來只有實力者方能生存的時代。我不應該成天害怕機器代替我的工作,我只怕我沒有意願或我沒有能力持續學習與勇敢做出改變。機器人取代工作崗位的問題已經成為了現實,也是我們所有人都要面對的課題。

    我正在思考什麼關鍵能力 我可以不必怕被AI取代?

    徵詢各位格友替我一起思考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