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應該都有感覺,房價怎麼漲得這麼誇張!到底是誰在推波助瀾?其實,如果你仔細觀察,答案很簡單:一方面是首購族,一方面是建商,兩方不自覺地形成了一個讓房價越墊越高的「市場怪圈」。
首購族的新青安政策,真的是助力還是陷阱?
現在很多首購族都在依靠政府推出的「新青安」政策,這個政策聽起來是幫助年輕人降低購屋負擔,但實際上卻成了房價飆漲的幫兇。怎麼說呢?以往一間1000萬的房子,因為有新青安貸款額度,建商直接把價格調高到1200萬。網友提到:「原本大概8、900萬的房子,房價都拉到1000萬初…然後再拉到1200-1300萬,大家還是趕快買單。」這樣的現象導致首購族硬著頭皮擠出多出的頭期款,結果房價就是這樣被一步步墊高。
兩房變一房一廳,格局越來越爛還漲價?
這幾年看房的朋友應該不難發現,很多兩房的實際空間根本只能算一房一廳,甚至後陽台小到連晾衣服都沒辦法。網友說:「我家附近就有實坪17隔三房兩廳一衛的,客廳電視旁邊直接是電磁爐跟冰箱,格局真的有夠酷。」更扯的是,有些建案在客廳用個矮牆隔出一個空間,就跟你說這是「2+1房」,結果實際上根本住不久,很多人住一陣子就後悔。
桃園重劃區的現象:高價爛格局遍地都是
以桃園重劃區為例,最近有朋友去看一個叫「XX巴黎」的建案,開價將近2000萬,但格局爛到不行,房間小到轉身都有困難。網友也分享她朋友的經驗:「我朋友買在那,我去過一次,真的不喜歡,兩隻電梯出來8戶到10戶,整體真的不美好。」這些房子不但越蓋越不人性化,開價還越來越高。
華麗大廳掩蓋不了壓縮的居住空間
建商現在很會玩,總是在大樓的外觀和公共設施上下功夫。大廳給你做得像飯店一樣氣派,裡面還附個健身房、交誼廳,讓你覺得「哇,這裡真高級」。但網友吳冠儒一語道破:「穿過華麗的大廳開門卻是鳥籠,真是貼切。」這樣的建案,雖然大廳和公設看起來很豪華,但當你回到自己住的小空間時,感覺就像住在「鳥籠」裡。
建商塞滿戶數,住戶只剩喘氣空間
建商想賺更多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有限的地段上塞進更多戶數。樓層圖一出來,先想著怎麼規劃最多房間,然後才想到住戶的舒適度。很多新的建案都是這樣,空間被壓縮得越來越小,甚至一層樓住個八、十戶,大家住得像住在宿舍一樣。網友笑說:「去建築工地,每戶面積比大學四人宿舍大不了多少,結果還賣得不錯,真是羊群效應吧。」
舊社區反而更像家
其實,現在很多人發現,老公寓或舊社區的格局反而比較合理。以前的房子不會亂塞房間,客廳的大小也是實打實的,臥室也都有一定的空間。與其住在新建案的「高級鳥籠」裡,還不如選擇一些舊社區,自己整理一下,反而住得更舒適。網友古雯晴就說:「我喜歡中古老的,沒有華麗的大廳,但背後卻有大坪數的格局空間,整理一下就別有洞天。」
房價上漲,誰才是真正的推手?
很多人以為房價上漲是建商在炒作,但事實上,首購族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推高房價的幫兇。網友直指:「實價登錄變成地板價,如果價格低於這個價格,根本沒人要收斡旋金。」年輕人急著想買房,看到有政策優惠就趕快下手,結果這種「追價」行為讓房價一步步墊高。而建商看準了這點,不斷推出小坪數、高單價的房型,讓市場越來越失控。
如何跳出這個怪圈?
面對這樣的市場現象,大家都該更冷靜一點。別被表面的優惠或政策迷惑,也不要急著買房。多看幾個建案,多比較一下,搞清楚房子的格局是否真的實用,不要被那些華而不實的公設給騙了。網友說得好:「買除非剛需,若為了想要投資賺錢,就先不要,太高又貸不到款的情況下,將來脫手都是個問題。」
房價越墊越高,誰在買單?答案很明顯——是那些急著追高的消費者。所以,下一次當你考慮買房時,先想想自己究竟是在「住」房子,還是在追逐一個投資商品。
討論內容:買房知識家
作者彙整:廖家成
粉絲專頁:Housebaba一起看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