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閱讀手札| 台灣經濟四百年

這是一本沿著歷史脈絡探討台灣經濟發展的科學書籍。

有大量史實資料和數據剖析,讀來卻不枯燥,以歷史時序為骨幹,交錯探討台灣在經濟、社會、政策各方面的變革和演進。

在台積電獨步全球的今日,這本書讓我更了解台灣是如何在幾百年來一步步變成現在的樣子。

----------------------------------------------------------------------------------

從線上課到實體書

起初,我是在台大開放式課程的網頁上,看到這門課的介紹,便點開來看。聽了以後才發現,原來「台灣經濟四百年」是開課的吳聰敏老師寫的一本書,立馬就到圖書館借來研讀。

讀完這本厚厚的書加上20多堂課的講解,收穫頗豐。不僅充實了經濟學的概念和知識,也更新以往我對部分歷史事件的印象和看法。也很佩服吳老師做如此詳細的資料考察、整理、相互對照印證理出清楚的架構。

以下就整理一些我在書中讀到印象深刻的資料分享,為免冗長會用我自己的方式摘要,還是非常推荐有興趣的人拜讀一下原書。

----------------------------------------------------------------------------------

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實


  • 1905年日治初期完成台灣戶口普查,當時台灣總人數為297.3萬人。
  • 1905年日治時期完成台灣土地調查,為現代化土地產權制度奠下基礎,是日本經濟史,恐怕也是世界經濟裡,稀有的社會一大革命。
  • 劉銘傳與鐵路建設:只完成了基隆到新竹一段鐵路,但品質不良,管理不佳難以使用。
  • 日治後開始規劃西部縱貫鐵路,1908年從基隆到九曲堂完工後,台北坐到高雄花12小時。同時期建設基隆港和高雄港,台灣交通自此邁向現代化。交通系統的現代化也影響了房地產的價格。
  • 1950年代約有一百萬人自中國大陸撤退來台。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時,從上海中央銀行搬運庫存黃金,總量約297.3萬兩,折新台幣約832.4百萬元。
  • 1957年,一位老師的起薪是385元/月,當時一台腳踏車售價1200元。"當老師有配米,一個月本人有26公斤糙米,眷屬一大口14公斤,中口10公斤,小口5公斤,依年紀區分,也曾發炭、鹽、油,如果吃不完,就拿去賣" 。軍公教人員配給之稻米數量,大約是標準需求量的2倍,都會分給親友或出售。
  • 1946-1950年間,國共內戰期間,省政府徵集米糧,要求優先供應軍需,民眾不從,則關閉糧倉,以低價收購,軍隊持槍搶奪。因米荒導致價格飆漲,長官公署強制限制米價,致米「無行無市」。糧食局拖欠農民款項,台灣供應大陸軍糧又不斷墊付中央政府應付而未付的支出,最後由台灣銀行印行鈔票,致發生惡性物價膨脹。
  • 1950-1965 韓戰爆發後,美國援助台灣:提供國防武器,解決財政赤字,穩定物價。基礎建設占356百萬美元:包含石門水庫、中部橫貫公路、基隆港、高雄港,台電各廠、電信局等都曾得到美援協助。
  • 1954年起實施兩期經濟建設四年計劃,美援提供充裕資金,美國經濟顧問團來台,也主導經濟體制和政策轉型。參考<<美國經濟顧問團報告書>>、<<美國對台灣的援助>>。
  • 1960年代,台灣走向出口擴張之路。以勞力密集產業為主,紡織、電子加工為主。
  • 外資前來台灣設廠的誘因為:優良勞動力、廉價工資、友善投資環境及政策。" 台灣工人的態度最好,效率最高,產品良率最高"
  • 1960年代,台灣女工的工資約為美國的15分之1,日本的3分之1 。高中畢業起薪480元(新台幣),小學畢業為360元。
  • 2017年,台灣25-34歲族群受高教人口比率為71%。許多高所得國家(歐、美)的高教人口都比台灣低。
  • 從1990年晚期開始,經濟仍有成長,但台灣薪資已停滯超過20年,主要和全球化、自動化有關。1998年,基本工資為 NT$15840,至2021年為 NT$24000。
  • 2020年,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在南科18廠(fab 18)完工,開始量產5奈米晶片,耗資170億美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貴的工廠。

經濟學小知識

經濟學家研究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經驗,發現制度與基礎建設是經濟成長不可或缺的條件。
國民所得(National income, NI):一年中全部家庭所得之總和(薪資所得+資產所得),除以人口即為「人均所得」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國家在一年當中生產的產品與服務價值總和,扣除設備折舊後除以總人口,即為「人均GDP」。
以課徵高關稅來發展本國產業的政策為「進口替代工業化」(ISI, import-substituting industrialization),又稱「產業政策」(industrial policy)
「比較利益」:具有比較利益是指生產某產品的機會成本低,因此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每個國家會出口具比較利益的產品,進口不具比較利益的產品。
傾銷(dumping):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產品到其他國家
古今中外發生惡性物價膨脹都是因為中央銀行超額發行貨幣引起。
外匯:指外國的貨幣與金融資產,包含債券與股票。即「外匯存底」。
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 ICT),分成4個產業:(1)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2)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 (3)電信業 (4)電腦相關及資訊服務業
「不管你怎麼看日本統治台灣的方式,以及它為了追求其目標,採取的嚴厲的帝國主義的政策與措施,你不得不承認,日本50多年統治對台灣帶來莫大的利益。」-- 二戰後來台訪察的英國海軍 Berman (1997)
影響經濟的發展的因素很多:政策、基礎建設、人力、政治環境、運輸成本……


結語

台灣的現代經濟成長到了日治初期才出現,比英國晚了大約100年。雖然起步晚,但台灣今天的所得水準在全球名列前茅。台灣長期經濟成長的經驗,提供難得而明確的證據,市場機制比起管制,更有利於經濟成長。

------------------------------------------------------------------------------------

  • 書名:台灣經濟四百年
  • 作者:吳聰敏
  • 出版社:春山
  • 出版年:2023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