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關於台灣、韓國和日本的岩館抱石路線難度設計的差異

「你覺得這條路線應該是V幾?」

#影片是昨天開啟這串討論的路線

回國後第一次抱石,回到B-topia 報到,老闆問我,韓國特訓如何,有沒有進步?我說今天來試看看(笑)。


信心滿滿的上了牆,然後發現,以為我有進步,結果追趕不上岩館進步的速度啊!有夠難!!

一邊爬一如往常的抱怨(又愛又恨):「這條不該是V2吧!明明就是V3!」


老闆就順口問了我們一個有趣的問題:「那你們覺得怎麼去評定什麼叫V2、什麼叫V3的路線?」


然後我們就開始討論了彼此不同的角度跟能力所看到的點是什麼,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答案。


對懿霆來說可能是要基礎力量到某個程度,但對老闆來說是需要某個技巧要能做到,老闆也分享了他們在訂線過程的各種心路歷程,實在很有趣(心裡的小惡魔跟小天使在對抗,但大概小惡魔比較常勝出,不小心越改越難之類的)。


雖然我也很認同老闆說的,動作跟技巧比力量更重要,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從上一個等級到下一個等級之間有沒有循序漸進。


爬過日本(2間)跟韓國(參觀13間,實際爬7-8間)岩館以後,雖然每間岩館的難易度不太一樣,風格也不盡相同,但跟台灣爬過的岩館比起來(12間),我最常在台灣感受到的是難度的斷層感。


尤其是在新手的這個撞牆期很長,挫折感也很重。

從V1到V2 難度會感覺瞬間拉升許多,沒有循序漸進的感覺。

身邊很多朋友嘗試個一兩次就不太想再玩抱石了,因為太難,沒什麼路線可以爬,沒有成就感。(如果當初不是懿霆很熱愛,我應該很早就放棄了)。

-

日本我最喜歡的一間岩館是在大阪的Roca,可以讓我感受到每個等級之間的循序漸進,動作引導性很強,只要你按照它的路線去反覆練習,是可以明顯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不知不覺就可以學到某個動作,進到下一個階級。

例如他V3希望你做到的動態動作,他會在V1-V2就會稍微近一點的手點或是拆解動作的路線讓你去練習。


當然隨著強度增加,也會有不同變化的課題,只是在初階的時候學習可以很紮實,同時也給你信心(但我們爬的另外一間是超難難到爆的那種)。


-


在韓國則是大部分都讓我感覺到非常新手友善,難度都分了非常多的等級,平均約9到10級,個人體感是爬到第4、5級的時候才會差不多到台灣V3的程度(但往上難的還是很難,做不到還是做不到)。


也就是說他們不管什麼難度,都有非常多的路線可以爬,尤其是新手,所以你不會覺得好像去岩館一下子就沒事情做了。


除此之外他們的岩館設計的都各有特色又舒適,所以韓國的抱石真的超乎我們想像的受年輕人歡迎,光首爾就超過20間以上,而且幾乎每次去,不分平假日都可以看到很多人。


(雖然首爾也是臺北的2.2倍大,但他們在鬧區的岩館密集程度很驚人,真的跟健身房差不多的概念)。

-

回到B-topia ,老闆說,太簡單的話,大家也會抱怨,爬過了就不想爬,所以他們才不想讓大家一口氣就完成。


對啦,我也覺得最好玩的路線就是在那個「你以為你做不到,但其實多嘗試一下、ㄍㄧㄥ一下,居然可以做到的感覺」。


但那個剛剛好,就是最困難的事。

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同一條線爬起來的感覺就差很多。


我覺得的剛剛好,對他來說可能太簡單;他覺得的難,對我來說是輕而易舉,所以更難「公平地」評定一條路線難度在哪。


對我個人而言,好玩也不在那是V幾的路線,而是如果我能透過一條線學到東西,或是嘗試一些有趣的動作或解法出來,就算爬不完,我還是會覺得很好玩!


所以我還是被B-topia 虐的很開心的


只是希望可以幫新手們多爭取一點路線,讓他們可以感受到更多抱石的樂趣,我才更好推朋友們坑啊!


也好想知道大家心中的V2跟V3路線的差別應該會是什麼呢?


#以上純屬弱雞個人體感觀點歡迎友善討論。

#之後再來分享爬過的岩館

#愛的抱抱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