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6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一個書本戰勝炮火的真實故事

raw-image


這是一本會令愛書人相當感動的書。其實可以先來個前情提要,那就是我曾經讀過的另一本書《偷書賊:建構統治者神話的文化洗劫與記憶消滅》。

背景源起於在二戰時納粹德國禁書、焚書,將所有佔領國家中非德國信仰和支持反納粹的書籍都查禁並燒毀,甚至擴大範圍至那些倡導和平主義、社會主義、改革和性自由議題的外國作家著作。反之希特勒的《我的奮鬥》成為全國中小學指定讀物,近二十年祖國史及種族科學、遺傳學、基因學都是學生必修。希特勒大搞思想戰,想要全面摧毀民主與自由思想,連遠在天邊且尚未參戰的美國人都感到不安。率先發聲的是圖書館業者,呼籲民眾多閱讀,思考反制納粹的可能性:「倘若《我的奮鬥》能喚起數百萬人為了偏執、壓迫和仇恨而戰,難道就找不出幾本書來喚醒另外數百萬人去對抗他們嗎?」於是,大量送書到歐洲,讓被消失的知識能從灰燼中再度升起並且繁盛下去,便成為一場非凡行動的初衷。

想要解放一整個大陸,有什麼武器比在那裡被禁被燒的書籍更合適呢?

美國一開始是進行募書運動,不過進度緩慢,而且面臨書的內在(內容、語種)與外在(外觀、尺寸、重量)雙重問題,尤其等到美國參戰、送士兵上戰後問題更嚴重,因為在無時無刻都面臨朝不保夕的環境與心情下,有多少人願意再拿起內容和外觀都很沈重的書籍來讀呢?所以選書和便利性便成為大後方的重要挑戰。

後來政府決定自行印書,成立相關部門,撥款與出版社及作者合作,推出尺寸輕薄短小的「戰士版」書籍,大量印製並輸送至戰場,從歐洲到太平洋戰場,成千上萬的書就這麼流傳至世界各地。事實證明,閱讀確實是士兵在戰場上的一大良藥,既可打發時間又能舒緩緊張與鬱悶。身處荒郊野外的戰場哪來什麼娛樂可言,阿兵哥只能靠著這些方便攜帶的書撐過每一天。本書中有大量取材自真實軍人的訪談與信件內容,譬如獨立號航空母艦(U.S.S. Independence)的一名水兵來信說明戰士版書是「如此受歡迎,以致於屁股口袋若沒有塞著本書的話,應視同服裝不整!」「無論前線的空降步兵,或是坐辦公桌的財務部隊,你會發現這些孩子像從沒見過書本般地拚命閱讀。」一名士兵寫自英國醫院的病床上。

若問為何書本會受到士兵們的歡迎?一名在「戰時書籍委員會」——戰士書的主管單位——的專責軍官解釋說,二戰時一般士兵都是接受過十一年級教育的平民百姓,而他們之前所看的書大都侷限在學校教科書這個範疇。絕大部分的軍人不曾踏進過他們家鄉的社區圖書館,而他們的閱讀習慣偏重於從漫畫到報章雜誌不等的印刷品。隨著戰爭進行,這些士兵被派往世界各地,其中包括很多沒有英文書刊可看的地方;有的地方甚至連報紙都付之闕如,每一本雜誌和書籍都必須從幾千英里外的地方運來。除了家書,這些書籍和雜誌也十分可貴,因為它們,士兵們終於能夠一窺已經脫離許久的美國生活。有的士兵只要見到一本英文書,或一本他們甘願為終生讀者的熟悉雜誌,就倍感安慰。

書本是美國大兵唯一的逃脫法寶。

許多士兵讀書讀到覺得作者才是真正了解他們苦悶的人,於是寫信給作者並期待回信,日子就這麼撐過去而沒有發瘋。有的書甚至從戰地紅回了戰後國內、成為經典,譬如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戰士版書籍的風行也導致美國平裝書開始勝過精裝書而成為主流,普及至今。

我們都知道書會起火燃燒,不過我們更知道書是燒不死的。人會死,書卻不會亡。沒有任何人或和任何力量可以摧毀記憶;沒有任何人或任何力量能夠將思想永遠拘禁在集中營裡;沒有任何人或任何力量可以把書本從這個世界中移除。少了它,誰來幫助人類實踐永恆的戰鬥?誰來幫人類對抗任何型態的暴行?

《我的奮鬥》被拿來散布納粹意識型態和宣傳、憎恨和毀滅,當希特勒發動全面戰爭,美國不僅以士兵和子彈打了回去,還以書反擊。雖然現代戰爭少不了新式武器,但經證實書本才是最難對付的武器。據統計有超過一億冊的書籍消失在戰爭期間,有遭暴政焚燒的也有遭戰火毀壞的。然而最終有超過一億兩千三百萬冊的戰士版書被印製出來,再加上募書運動也募集了一千八百萬冊圖書。結果,發送給美國軍人的書比希特勒銷毀的還多。

終章令人感動不已。


這本書的一大優點,就是也提到了歷史裡的陰暗面,並非只有歌功頌德,如此才得一窺全貌。以下是我的整理。

1. 退伍身份:戰時養成的閱讀習慣也延續到了戰後,許多退伍軍人想重回校園所以認真讀書,使得他們成績出乎意料的優秀,結果一般生就酸退伍生是 "DAR"(Damned Average Raiser),「該死的平均分數拉高者」。而教育界也希望能幫助他們,就讓大學提供更多退伍軍人保障名額,導致戰後大學生人數猛增,也成了一個爭議。

2. 種族:說白了就是非裔美國人的處境。黑人能在海外戰場上和白人同袍一齊出生入死,反觀國內卻不給他們同樣待遇。美國政府對外高唱自由民主平等,但在那四〇年代卻仍有嚴重的種族隔離與歧視現象。譬如新英格蘭區的社會階級制度便相當普遍,「那是除了南部黑白種族關係外的另一個與美國極不相稱的種性制度。孤立主義、反猶太主義和贊同姑息主義,在波士頓猖獗的程度遠勝於美國其他任何城市。」一位在戰時書籍委員會的工作者說。白人至上者對於在戰爭合同中所簽署的反種族歧視條款感到不耐,只要戰爭一結束就想立刻將黑人「趕回他們所屬的豌豆地和沼澤」,彼時竟然有政客講過這種丟臉話。事實上退伍黑人生活也確實大不易,能順利重回校園的大多是白人退伍生。要到將近十年後才因為著名的「布朗控訴教育局案」而廢除種族隔離學校,然後再花個十年到了六〇年代才開展風起雲湧的大規模平權運動。關於種族歧視,我才剛讀完不久的書《像我一樣黑》中有更深切的血淚經驗。

3. 女性:許多在募書運動與戰時書籍委員會中任要職者為女性,但她們的意見普遍不受重視。而且軍隊中不乏女性士官兵,她們退伍後也跟黑人一樣不容易求學與就業。更甭說國內的平民婦女,她們在戰時因為男人上戰場而頂替的工作職位,戰後都被逼要「還給」返鄉男人。關於女性在二戰中的後勤故事,《霧中的曼哈頓灘》這本小說是很不錯的參考。

此外還有一點更有趣的現象,就是戰時美國自己也搞過禁書、思想審查。起因之一是總統大選,民主黨的羅斯福總統打算破天荒第四次競選,共和黨人擔心他出色的領導會讓他躺著選(因為海外軍人也能投票,可想而知軍隊是羅斯福票倉),於是要求立法禁止具有特定政治立場的書被軍人閱讀。讓軍隊中立於黨派是沒錯,但這樣一來就免不了特定立場的審查疑慮。結果真有幾本頗受軍人歡迎的書被禁印,卻也撼動不了羅斯福連任成功。

就算沒被禁,選書也是一大爭議來源,哪些書適合阿兵哥閱讀?阿兵哥大多是血氣方剛的毛頭小子,用膝蓋想都知道腥羶色主題絕對極受他們歡迎。一般而言感謝軍人捨身為國都來不及了,當然是盡量滿足他們需求,卻有像是波士頓這種喜歡高舉道德大纛的地方來唱反調,他們市政府曾以過於淫穢為由禁賣過幾本被選為戰士版書的作品,但這對軍人來說正是它的賣點。因此某戰時書籍委員會總幹事便藉此挪揄,說「看來如果一名作者想將他的書擺進武裝部隊的圖書館,必須先被波士頓禁了才行。」

還好以上兩種不利狀況都被迅速消弭:思想審查政策遭終止、波士頓一地的意見成不了氣候。正如維吉尼亞州的《前進報》所言:「如果關於陸軍能讀些什麼還得交由副官長來決定的話,那我們乾脆加入納粹算了,還打什麼打。」

最終,書本都順利達陣煙硝瀰漫處,一億四千萬本書戰勝了炮火,造就了世界第一波平民閱讀風潮。


有歷史、有書、有正義、有熱血、有多種敘事角度,很好看,大推這本《書本也參戰》。讀完後,我馬上就去圖書館借《布魯克林有棵樹》,這就是書中提及十分受歡迎的戰士版書之一。對了,還有一本當時差點遭衛道人士禁印的熱門西部小說,叫做《紫艾灌叢中的騎士們》(Riders of the Purple Sage》,我也記下了,雖然應該沒有中文版。為什麼特別提這本?因為書名後來造就了三支同名的美國樂團,第三支團名前面加了個 "New" 而成為 "New Riders of the Purple Sage",簡稱 NRPS,是我正在攻略的愛團 Grateful Dead 的衍生團,我也聽了他們一張專輯。多有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