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9|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釀影評|《霓裳魅影》:愛的幽靈,禮服與慾望的纏繞之舞

raw-image
文/K 同學

《霓裳魅影》(Phantom Thread, 2017)作為演員 Daniel Day-Lewis 的息影之作,此片在帶給他情感衝擊的同時(註一),卻不失為一部笑點含蓄的上流喜劇,趣味在角色的性格碰撞間展陳,而女主角社會階級上的轉變,使人聯想到《鹽燒莊園》(Saltburn, 2023)的同時,也彷彿是情感與精神層面的《寄生上流》(Parasite, 2019)。本片中的「魅影」不僅僅為角色所看見的幻覺,也是主角 Reynolds 對「以母親為標準的理想伴侶」之追尋,更是「House of Woodcock」這個招牌所織起的口碑與陳規。

《霓裳魅影》為 Paul Thomas Anderson(以下簡稱 PTA)在 2017 所執導的作品。故事背景設立於五〇年代的英國,裁縫師 Reynolds Woodcock 與姐姐 Cyril Woodcock 在時尚界有一席之地,替許多社會名流訂做高級服飾。Reynolds 的日常建立在一套嚴格的生活習慣之上,許多小事與改變都可能令他不悅。在回老家度假的旅途中,Reynolds 於餐廳遇見了擔任服務生的 Alma,兩人在歡快中卻也不時發生爭執,發展了特別的情感關係。

《霓裳魅影》劇照/IMDb

《霓裳魅影》始於平淡而緩慢的爐邊長談,由 Alma 所引導的倒敘口吻讓觀眾透過女性角色所提供的資訊來閱讀 Reynolds 這位處事嚴謹的裁縫師。在此,故事的走向仍處於未知,但電影卻已在開頭處用話語權暗示兩人情愛關係的權力結構轉變──我們即將在 Alma 給出的框架下認識 Reynolds Woodcock。

在一連串 Reynolds 從事早晨梳洗的鏡頭中,PTA 運用五個蒙太奇序列為觀眾建立了一個前提:這些充滿儀式性的行為是 Reynolds 日復一日進行的生活習慣。Reynolds 古板且不易接受改變的個性不只能從 Wookcock 這個姓氏去理解,導演在此片所運用的攝影風格似乎也共享了同樣的特質:這些別緻嚴謹且具功能取向的鏡頭就像 Reynolds Woodcock 的代言人,每一顆都完美得恰到好處,有所保留的手持鏡頭則對照著 Reynolds 偶爾傾斜的心理狀態;PTA 的攝影美學有時甚至帶有鬼魅的性質,站在一定的距離外冷靜觀察角色的行動,服膺於角色性格的不僅是 PTA 的攝影風格,Jonny Greenwood 的配樂也形塑了 Reynolds 的人格特質,更爲「House of Woodcock」這個空間下了深刻的註解。

Jonny Greenwood/IMDb

Jonny Greenwood 為英國樂團 Radiohead 與 The Smile 的吉他手。然而,此片的配樂並沒有如其歌曲〈Prove Yourself〉般的力道,也無〈Just〉的氣勢磅礴,迷幻搖滾精神的吉他在此片中完全遁隱,取而代之的是弦樂與鋼琴,《霓裳魅影》的原聲帶宛如去掉了 AI 人聲的〈Fitter Happier〉,兩者的鋼琴皆予人鬼魅縈繞之感,當音樂碰上鏡頭,遞迴的音符在 Woodcock 宅邸徘徊,觀眾頓時被困在 PTA 與 Jonny Greenwood 共同創造的幻象當中。

有趣的是,Woodcock 宅邸並非 PTA 為電影所搭設的場景,反而實際存在於倫敦地圖上的某一點。這座宅邸為一直立式建築,高而不寬敞的外型彷彿為資本主義下的社會縮影,空間對於階級意象的表呈從 Woodcock 的女工出入宅邸的方式可以被觀察:當 Cyril 從前門迎接比利時公主 Mona 與 Barbara Ross 的同時,Pippa 與 Tippy 等女工卻必須由後門進入。

《霓裳魅影》劇照/IMDb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