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郭強生《尋琴者》靈與肉的辯證

短評|郭強生《尋琴者》靈與肉的辯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神用音樂將靈魂騙進肉體,靈魂從此失去自由。」

「音樂家追求的完美是那麼抽象又偏執,最後卻得在一具純然根據物理學所打造出的機械裝置上實現,這是音樂家經常忽略的事實。」

「他們從不明白人心有多麼複雜難測,以為世間總有現成的一套琴譜,教他們如何撥奏彼此。」


郭強生《尋琴者》

郭強生《尋琴者》


音樂是無形的,卻是由有形的樂器所發出。情感是無形的,卻被困在有形的肉體中。不論是音樂還是情感,人們都更重視無形的東西,但愈是追求,就愈會發現自己被困在有形的牢籠中。這種柏拉圖理型論式的隱喻構成了整個故事的基調,也是整部小說最主要的魅力。


相較於靈與肉的隱喻,這部小說的敘事觀點就比較耐人尋味。敘事者是調音師,但他時而全知似地描述林桑,又時而透露自己的觀點並不可靠。這樣的敘事是在客觀與主觀之間、冰冷與溫暖之間擺盪,較無語調上的連貫性。或者是說,單純是這個敘事的聲音並沒有吸引到我,讓我想更加深入了解這位敘事者,從而落入作者所設下的圈套。


也許這樣的聲音是在靈與肉之間擺盪,調音師不知道自己該用何種語氣訴說,而身為讀者的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聽到什麼:是擺脫軀體的永恆旋律?還是困於軀體的靈魂哀嚎?又或者是靈魂與軀體的和諧演奏?

內容總結
尋琴者
4
/5
avatar-img
無知之後 After Ignorance
32會員
69內容數
電影書籍哲學評論,試著在荒蕪的生活中種出點什麼。完整文章放在方格子,臉書和IG分享片段的文字。合作請私訊臉書或IG。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遇見<東尼瀧谷>是在電影中,當時也寫了影評,著眼於孤獨與美的關係。最近才讀完村上春樹的小說原著,意會到這個故事也許更簡單:它集中筆力描寫東尼瀧谷如何脫離習以為常的孤獨,而後又如何重返孤獨,完全沉浸於其中。「孤獨像溫暖的黑暗汁液般再度浸透了他」這段精湛的描寫貫穿了整個故事。雖然簡單,卻極具穿透力。
5/5東尼瀧谷
《愛情,不用翻譯》是一部無法被分析的電影。正如它的英文片名Lost in Translation,愈是分析,愈是容易迷失在翻譯的困難之中。這部電影獲得2003年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也受到影評人廣泛討論,但在敘事上卻非常模糊。而我認為,這種模糊或許正是這部電影的核心精神。
4/5愛情,不用翻譯
《小丑:雙重瘋狂》上映後負評如潮,但在我看來它沒那麼糟,甚至有點好看。我認為這部電影是「新瓶裝新酒」:它講的東西不通俗,講的方式也不通俗,甚至違背觀眾的期待。它有歌舞劇的手法、法庭劇的劇情,還有監獄劇的影子。這些都值得討論,不過最吸引我的是它「悲喜劇」的性格,富含著雙重性,所有的元素都有雙面的解釋。
5/5小丑:雙重瘋狂
尤格藍西莫就是個心理變態。我在看《單身動物園》和《聖鹿之死》的時候就有這種感覺,在他的新作《憐憫的種類》中,這種感覺被提升到了新的層次。在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到熟悉的尤格藍西莫,但他不再被侷限於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寓言的形式來展現他的獵奇想法。在我看來,他最終關切的還是信仰與人性之間的強烈掙扎。
5/5憐憫的種類
暑假結束了。對你來說是歡樂的終結,還是希望的開始呢?每年八月三十一都會想到這部電影。《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是挪威導演尤沃金提爾「奧斯陸三部曲」的第二部,但三部電影的劇情沒有相關,所以也可以視作獨立的作品。《奧》是一部「致鬱系」的作品。在我看來它很像北歐的《人間失格》,映照出現代人的虛無與絕望。
4/5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
你聽過Die With A Smile了嗎?最近被這首歌洗腦。它在Youtube上線一週就有超過兩千萬觀看。Lady Gaga和Bruno Mars兩個人的合作擦出了新火花。想聊聊這首歌,嘗試使用AI創作,自己也順便增廣見聞。以下內容由ChatGPT提供,人工編輯與修潤。
5/5Die With A Smile
遇見<東尼瀧谷>是在電影中,當時也寫了影評,著眼於孤獨與美的關係。最近才讀完村上春樹的小說原著,意會到這個故事也許更簡單:它集中筆力描寫東尼瀧谷如何脫離習以為常的孤獨,而後又如何重返孤獨,完全沉浸於其中。「孤獨像溫暖的黑暗汁液般再度浸透了他」這段精湛的描寫貫穿了整個故事。雖然簡單,卻極具穿透力。
5/5東尼瀧谷
《愛情,不用翻譯》是一部無法被分析的電影。正如它的英文片名Lost in Translation,愈是分析,愈是容易迷失在翻譯的困難之中。這部電影獲得2003年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也受到影評人廣泛討論,但在敘事上卻非常模糊。而我認為,這種模糊或許正是這部電影的核心精神。
4/5愛情,不用翻譯
《小丑:雙重瘋狂》上映後負評如潮,但在我看來它沒那麼糟,甚至有點好看。我認為這部電影是「新瓶裝新酒」:它講的東西不通俗,講的方式也不通俗,甚至違背觀眾的期待。它有歌舞劇的手法、法庭劇的劇情,還有監獄劇的影子。這些都值得討論,不過最吸引我的是它「悲喜劇」的性格,富含著雙重性,所有的元素都有雙面的解釋。
5/5小丑:雙重瘋狂
尤格藍西莫就是個心理變態。我在看《單身動物園》和《聖鹿之死》的時候就有這種感覺,在他的新作《憐憫的種類》中,這種感覺被提升到了新的層次。在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到熟悉的尤格藍西莫,但他不再被侷限於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寓言的形式來展現他的獵奇想法。在我看來,他最終關切的還是信仰與人性之間的強烈掙扎。
5/5憐憫的種類
暑假結束了。對你來說是歡樂的終結,還是希望的開始呢?每年八月三十一都會想到這部電影。《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是挪威導演尤沃金提爾「奧斯陸三部曲」的第二部,但三部電影的劇情沒有相關,所以也可以視作獨立的作品。《奧》是一部「致鬱系」的作品。在我看來它很像北歐的《人間失格》,映照出現代人的虛無與絕望。
4/5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
你聽過Die With A Smile了嗎?最近被這首歌洗腦。它在Youtube上線一週就有超過兩千萬觀看。Lady Gaga和Bruno Mars兩個人的合作擦出了新火花。想聊聊這首歌,嘗試使用AI創作,自己也順便增廣見聞。以下內容由ChatGPT提供,人工編輯與修潤。
5/5Die With A S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