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星巴克在美國虧損,為什麼在台灣大賺?一個關鍵定成敗

本文同步被轉載在商業周刊,歡迎前往閱讀!


是什麼讓星巴克的致勝策略「除了家、辦公室之外,第三個聚會的場所」失效了?


過往星巴克致勝的關鍵是定位自己為「除了家跟辦公室以外的第三個聚會場所」(third place),以提供卓越的顧客體驗聞名,你可以在那找到插座、工作或聊天,坐上一整天都沒問題。


星巴克在美國營運遇到困境


美國星巴克的困境

但美國星巴克近期陷入了營收不佳的困境,最近一季的財報公開了店舖營收跌幅來到了 4%,美國媒體也高度關注星巴克之後要如何因應。


美國星巴克業績下滑的主因有幾個:

1️⃣ 飲料品項越來越多元,訂單越來越多,其中許多品項製作時間較長 (例如星冰樂),實際毛利卻非常低,顧客等待時間拉長,但星巴克營收卻沒有因此成長。


2️⃣ 為了因應大量的訂單(來自app訂購、現場以及得來速),星巴克要求員工更有效率地製作飲品,因而減少了員工與顧客互動的時間 (例如,過去都會手寫顧客名字在外杯上,現在都改用貼紙了)


3️⃣ 大量利用買一送一、折扣的策略做促銷,也讓市場開始將星巴克跟「超值」、「實惠」形象掛勾在一起(就像麥當勞總是推出超值套餐、早餐優惠同樣意思),削弱了高質感的氛圍


4️⃣ 通膨因素導致飲品越來越難以負擔,加上疫情後「在家工作」的趨勢,人們減少在上班途中、午餐飯後去點一杯星巴克的需求


也因此美國星巴克開始推行了一套 ”Siren Craft System”,藉由系統化改變製作飲品流程、做法,以提升店內效率,縮短顧客等待時間等。


但這真的有辦法讓美國星巴克再次回到高峰時期嗎?


其實美國星巴克除了效率問題外,最大的問題其實是隨著時間演進,當初「第三個聚會場所」(third place) 的定位已經失去了獨特性。


大家都知道咖啡廳後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也都主打可以提供舒適的環境、優良的服務,逐漸地使星巴克不再是唯一選擇。


加上客群開始多樣化,要求不同價位代的品項,也導致美國星巴克的定位越變越模糊,在後續行銷策略制定上也會越來越使不上力。


星巴克在台灣表現如何?


星巴克在台灣不但沒有衰退反而還成長,2023 年營收高達 149 億,市占率來到了約 22%。


台灣星巴克以高價、白領身份成功定位自己,加上有 560 家最多的分店數,穩坐市場上的寶座,也沒有直接的競爭對手。


多數上班族視星巴克為「犒賞自己」時的小確幸,因此台灣星巴克也通常透過在週五、特殊日子像是開工日提供買一送一的優惠,以滿足上班族對品牌的期待


另外,星巴克也持續推出聯名或限量款的周邊商品,例如馬克杯、城市杯等,做為額外增加營收的方式,在這點上台灣人相較國外更加買單。


而「星禮程」從很早就開始佈局,藉由紅利點數回饋來綁住會員,提升消費者的黏著度,也是台灣星巴克做得很成功的原因之一。


展店快速的路易莎會是競爭對手嗎?


常常有人拿台灣市佔率第二的路易莎來跟星巴克比,但如果仔細看數據的話,會發現其分店數約 530 家,與星巴克差不多,2023 年的營收卻只有 24 億,大約只有台灣星巴克的六分之一,主因當然是飲料定價較低的緣故。


路易莎的定位一直都是以小而美為主,強調可以在店內點一杯飲料坐一天,不但有網路而且還提供插座,許多學生都喜歡到店裡念書、討論報告。


近期路易莎更是特別往校園附近展店,擴大在學生族群間的知名度,主打替代圖書館不能吃喝東西的限制,讓學生可以更自由利用店裡空間,還會配合考試時間提前或延後營業時間。


此外,為了持續提升營收,路易莎也推出相對高單價的手沖咖啡,甚至多推出午餐、晚餐等輕食餐點,以提高客單價。


所以路易莎從一開始就不是跟星巴克在同一個量級,自然也不會是直接的競爭對手。


市場定位教會我們什麼?


從星巴克的例子,我們可以清楚知道「定位」會直接影響一個品牌能否做成功,以及最後可以達到的營收規模(例如,鎖定白領階級跟學生的客單價就很不同)。


並且美國星巴克的狀況也說明「定位」不是永遠不變的,因為隨著市場狀況改變,原先有效的定位策略也會失效,所以品牌每一段時間都會需要「重塑品牌」(rebranding)。


而行銷人員則需要規律收集市場資訊、競爭者動向、消費者洞察等,幫助動態調整行銷策略,才能在變化的早期就開始準備因應。


透過重新定位品牌,讓原先已經失焦的市場策略,可以重新整頓、聚焦,再次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拓展生意,這也才是定位對品牌真正的意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