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8|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為自己活】「做最好的自己」是「高嶺之花」,還是「白開水」?

生活中充滿的不確定性,總會讓自己焦慮不安,該怎麼辦?舉例而言,對於投資股票的新手而言,老生常談的法則是「逢低買進,逢高賣出」。股市原則聽起來超級簡單,但為什麼實際操作時,會感覺到焦慮?因為股市的走向總跟我們的預測背道而馳,對吧!即使我們每天努力地看盤,盡量選擇在低點時買進,可計劃總趕不上變化,例如:「以巴衝突爆發,甚至使整個中東地區的戰情升級」,做「最好的自己」卻抵擋不了瞬息萬變的環境,有什麼用?又或者做「最好的自己」,可是每次都會有突發事件或阻礙,光是滅火就耗盡大量的精力,常是「棋差一步」,能怎麼辦?小蝦米的我們面對大鯨魚的環境變數,容易出現「無力或無奈」的感覺,想要做「最好的自己」,似乎只有在「夢裡」。但真的是這樣嗎?


有沒有想過我們可能誤解「做最好的自己」或「隨時保持自己的最佳狀態」這件事,什麼意思?以前將「做最好的自己」定義為「拿出自己最好的表現」,這意味著「我們對於事件的發展只著重在個人的表現,而且以極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完成某件事,甚至只有達到的這個極高的標準門檻,我們才能說『我真的做到最好的自己』」。相信絕大多數的我們都至少看出「兩大矛盾點」:


(1)事件的參與者不可能只有我們自己,應該將不同的變數或自己無法預測的可能性,列入考量。但這對當時陷在「害怕失敗」的自己是不可能的,因為扭曲的認知讓自己「同時眼盲和心盲」。對於環境中所發生的任何事件或任務,不可能只考量自己的表現,而忽略自己或環境中可能存在的變數。舉例而言,「期待自己在考場上充分發揮實力」(即「做最好的自己」),但多少都會遇到不可預期的變數,像是「考試前幾天得了嚴重的感冒;吃錯食物而引發胃腸炎;出門時應考時,遇到公車誤點、陷在車陣中或颱風」。當這些不可預期的事件發生時,該做的不是「自責自己怎麼沒有事先想到」,而是「培養自己面對這些突發的問題,能適時地使用策略因應或安撫自己不安或焦慮的情緒,盡量專注在考場上。


(2)「極高的標準」就代表「執行難度高」,怎麼可能每天都做到。根據葉克斯(R.M.Yerkes)與杜德遜(J. D. Dodson)在1908年的《The Relationship of Strength of Stimulus to Rapidity of Habit-Formation》研究中,以老鼠接受「弱電擊」(模擬「人類承受比較小的壓力)和「強電極」(模擬「人類承受比較大的壓力),比較老鼠學習某個動作(類似我們必須按某個按鈕)以避免電擊的速度。研究結果提及,「適度的電擊刺激,老鼠學習某個動作的速度最快;反之,電擊刺激太弱或太強,學習的效果相對不好。」(後稱為「葉杜二氏法則」或「Yerkes-Dodson law」)也就表示「剛剛好的壓力」對於多數的我們而言,反而比較能「做最好的自己」。當然這麼簡單的實驗沒有辦法適用所有的情境,例如:影響人類學習過程的因素比老鼠複雜得多,像是「個體學習的動機或自我調解的能力」。但高度的壓力對於從事高精密或細緻工作的我們,都是不利的


經歷大病考驗的我,將「做最好的自己」重新定義為「在不透支體力和心力的情況下,持續推進自己的目標」。這對於部分人而言,根本是「最低標準」,怎麼能說是「做最好的自己」?我會說:「在經歷某些事或特定年紀以後,我們會知道健康的活著超越一切,尤其是在某天突然覺察到自己的體力和記憶力在下降時。『最好的自己』不是『高嶺之花』,而是每天都能喝到的『白開水』。


只是我們所處的人生階段不同,若正處在有用不盡的體力和可以恣意揮霍的健康,當然可以把『最好的自己』設定在高標準中;或早有自己奉行的生活法則,當然以適用自己的最好。這篇文章是作者對自己人生的反思,也提供正在糾結「做最好的自己」或「隨時保持最佳狀態」的大家。想法本身沒有好與壞(不含「違背法律的行為舉止」),只有適不適合自己。怎麼樣可以讓自己相對舒服和安全呢?給自己時間,問問自己嘍~以上,我們下次見嘍!一起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吧!


打翻水,能說是「做最好的自己」嗎?這答案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