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不是框死自己或限制某人,而是更認識自己及與他人有效溝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當年在學習特殊教育專業的時候,個體想接受特殊教育服務就必須貼上「身心障礙」的標籤,一直是備受爭議的,尤其「身心障礙」這四個字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暗藏「負面或歧視」的想法。只是昂貴的特殊教育服務及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錢要花在刀口上」,也就是想要獲得特殊教育的服務,必須先有身心障礙的資格。這對青春期的孩子是很大的挑戰,例如:曾有位資優學生因為後天重大疾病而需要特殊教育服務,當時孩子來找我時,都必須躲躲藏藏,只因為「特殊教育教師」六個字。真的覺得心疼!


曾與家長談過但對方仍堅持「隱藏孩子的身份」。可以理解,因為身處的環境有太多變數會影響孩子及家長的生活,畢竟誰也沒有辦法打包票說:「揭露障礙以後,孩子或家長就一定能過得比較好」,「尊重」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當時在想「標籤對於個體而言,除了能夠獲得特殊教育服務,以及衝擊孩子及家長的社會人際關係,到底還能做什麼?」甚至自己也被貼上「公主病」的標籤時,也在思考「標籤到底能做什麼?標籤對我而言,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直到閱讀「高敏感是種天賦」這本書,由「伊麗絲˙桑德」所著,再加上「公主病」後種種的應對經驗,突然理解「標籤」不是「禁止」自己或個體做事的枷鎖,比如「視覺障礙者只能從事按摩業而不能當攝影師」,而是當我們真的想要做某件事情時,需要考慮怎麼樣迂迴或跨越既存的限制。


舉例而言,免疫風濕科的醫生告訴我:「不要搬重物,容易傷到關節或軟組織。」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心都涼了,真的是名副其實的「手無縛雞之力」,連搬東西這點小事都做不到。這是很自然的下意識反應,當時正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失去或挫敗」,脆弱的自己很容易鑽牛角尖,完全忽略其他的可能性,像是「在搬重物時,我們需要策略和保護的工具,以免徒手搬而傷了自己」。什麼意思?


以往我們搬東西的時候,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直接徒手拿,只是「公主病」讓關節和軟組織比較脆弱,所以,徒手拿很有可能傷到自己。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憾事發生,醫生才跟我們說:「不要搬重物」。現在我們既然知道關節或軟組織比較脆弱,那面對「搬重物」需要不同的策略,根據「重物的組成、個人負重能力及輔助工具」而定。


舉例而言,搬一個裝滿水果的紙箱(10公斤以上),若單純搬箱,真心搬不動,只能請家人或宅配人員協助。若紙箱可以拆開,則事先戴上護腕、肩背袋或可爬樓梯的手推車,裝上水果分批分量帶上樓,以減少關節或軟組織受傷的機率。因此,「標籤」的功能不是「讓我們什麼都不能做」,而是讓我們「在做以前,評估自己的能力、可用的資源和工具」,以達到目標。只是光要「不用以往的習慣做事」就是個大魔王關卡,因為「習慣」是長久學習或培養出來的,短時間內要完全改掉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是誰也無法否認「標籤」伴隨而來的限制,該怎麼辦?以自己的經驗為例,膝蓋關節無法90度彎曲,而無法使用蹲式馬桶,這是限制。別跟「以前的自己比」,誰都想回到「六塊或八塊腹肌的年少階段,但現在就是啤酒肚和一塊肌」,該怎麼辦?我們可以選擇不服輸,把腹肌練回來;也可以坦然地接受「現在不完美但自在舒服的自己」,只是時間過了就過了,誰也追不回來。或心理曾有不甘,哭著跟大姐說:「現在的限制好多」。大姐說:「這是每個人在不同階段要面臨和學習的事,我也這樣啊!」所以,限制就限制,沒什麼了不起!換個角度想,在限制中找到最大的自由,不厲害嗎?現在的我確實無法蹲著,但有攜帶型的尿袋,同樣也能上蹲式廁所,有差別嗎?何必拿枷鎖綁住自己呢?


當個體能重新看待「自己的限制」,並不代表面對他人時,通行無阻;相反的,可能是個超級魔王的關卡,怎麼說?在初期診斷為「公主病」的自己像鴕鳥,一方面是因為身體需要長時間的調養,一方面是無法面對轉變後的自己和未來,怎麼面對他人?若可以,只想獨自舔傷,只是人生就是這麼有趣,我們想但就是事與願違。原本就與家人定期碰面,加上行動不便的狀況過於明顯,根本無法掩飾,只能安慰自己,讓最親近的家人知道就好。然而,「公主病」發作時,離農曆年太近,父母希望我能出去走走而不是陷在「公主病」的泥淖中,也只能勉為一試地拜訪親戚長輩。


以為到此結束嗎?並沒有,一眨眼又到與好友固定碰面的時間段,他們都從各縣市來,可以不去嗎?能,只是想參加和害怕他人眼光間不斷地拉扯,最後說服自己,與好友都有N年的交情,給自己,也給他們一個機會,或許跟我想的不同?是的,他們沒有任何嘲諷奚落,而是滿滿的關懷與擔憂,這是治療過程中,想放棄但仍努力向前的支持力量,只有感謝、感恩和珍惜。


多數的我們都給自己高標準或擔負滿滿的期待,是「公主病」讓我有機會驗證「若不努力或什麼都不做,會不會有人喜歡我」?事實證明「我以為沒有人會愛我」並不成立,也打破自以為自己是「工具人」的迷思。只是怎麼與關心自己的他人談論「公主病」仍是個大哉問。曾直言不諱地說:「自己是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並認為自己勇敢,果然是「不知者無懼」,結果是「嚇到對方」。顯而易見的事實如「行動明顯不便」,連自己都騙不了,隱藏真相不說,讓我極度不舒服,但該怎麼辦呢?


這時候需要問自己:「為什麼要跟對方說『身心障礙』或『公主病』?」因為對方需要了解一個新名詞嗎?認識新的障礙或疾病嗎?不是,我們的重點在於「讓對方能清楚明白地與我們互動,而不用擔心東,煩惱西。」若站在這個觀點,是否強調「標籤」就不重要,因為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身心障礙」或「公主病」。我們需要做的是「告訴對方我們需要什麼?擅長什麼?或不擅長什麼?」舉例而言,剛開始跟家人提到「類風濕關節炎」,父母對這個完全不熟悉,光唸出名字就是個挑戰,遑論認識它。看到父母這樣,於心不忍的我,就跟他們說:「類風濕關節炎又叫公主病」。神奇的是,他們一下子就記住了,開始說「公主病」東,「公主病」西,頓時間,交流完全沒有阻礙。這是好事嗎?!或許吧!


當父母問起「公主病」時,就會直接跟他們說:「需要晚上8:30以前睡覺、不要搬重物、東西肩背而不要手拿、洗完澡需要吹風機、早上需要溫水讓手的關節暖身、不能吃柚子和香蕉因為服藥。目前擅長的地方是,解決問題、說笑話、拿少量的物品」等生活瑣事。當然不是一次說完,而是反覆好幾次,持續N年,因為愛我,他們就學著記住。這不是家人朋友必須做的事情,但他們願意做,真的有說不出的感動!囉嗦地講了「標籤」,只因為標籤太常見,常見到我們把自己框得死死的且怕東怕西的。真的沒有必要,沒有必要,沒有必要。最適合我們了解「限制」的真諦是,小範圍且安全的嘗試,而不要人云亦云,自己嚇死自己。以上,我們下次見嘍!一起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吧!

我們都在「限制」下生活,「限制」不是一拳打死,而是需要我們多方嘗試和找出應對之道!




目前「公主病」多是「醫生說」或「預防疾病說」,而沒有診斷後的「相處說」。作者以病患的身分和特殊教育專業的角度,分享治療過程的點滴和因應策略。雖然沒有辦法適用所有情況,但希望給大家另一種思考方向,讓我們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第一次聽到「身心障礙只是我們的一種特質,而不是我們」的時候,當時只覺得有點「繞口」,不明白會什麼要特別強調這件事情,直到事過境遷的現在,我懂了。一眼望去只是平淡的話語,只是告訴我們這個是這個,不是那個,記住了嗎?簡單的比喻就是,蘋果是蘋果,蘋果不是鳳梨。有人會說:「這不是廢話嗎?」但當時......
在「公主病」以前,對於投資理財這件事情一竅不通,一方面對於金錢安逸於「夠用」狀態,寧願花時間在研究上,而沒有耐心學習投資理財;另一方面,則是長期的特殊教育專業師資培育,多著重在「付出與犧牲」,只確定「自己不會富有,但也餓不死」的狀態。然而,經歷「公主病」後,才真正見識到「金錢的力量」......
上次回診後,無法避免的情緒低落與哭泣,值得開心的是「沒有連續哭」。對於既成的事實,理智上已經接受,但情感上仍需要時間,什麼意思呢?免疫風濕科的主治醫生告訴我「發炎指數第一次降到正常值的範圍,但離目標還有段距離,以及『公主病』會起伏,因此,盡量保持心情愉快」。有人會說:「這是好事,心情有什麼好低落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有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迷思,扎根在我的腦海裡。或許是因為長期以往自己的收入都處在「從未達標,甚至低於基本工資」的狀態,有時在想「這樣的我,為什麼還能繼續存活下去?」主要原因是,愛我的人都在為我負重前行,以及生活在臺灣。沒有經歷重大傷病或一無所有.....
習慣把「未解之謎」放在心中,可能是5、10年或以上,直到時機成熟時,大腦會突然想起久遠的謎,搭配當下的情境而在偶然中解開謎底。什麼時候發現自己的「神奇」?可能要追溯到研究所,突然想起「為什麼實習的時候,明明都按照指導老師的步驟,但在與情緒障礙學生對峙的時候,他卻把桌上的電筒扔向我?」
是否揭露赤裸的個人經驗,讓我思考很久,下定決心的原因是,不希望大家在治療公主病的過程,還擔心變化的生理週期。在服用藥物以前,生理週期是固定且規律的,使用手機內建或加裝的app(application,應用程式),就可以預測生理期可能到來的時間,已做好相關的準備。只是這情況在服用藥物後半年......
第一次聽到「身心障礙只是我們的一種特質,而不是我們」的時候,當時只覺得有點「繞口」,不明白會什麼要特別強調這件事情,直到事過境遷的現在,我懂了。一眼望去只是平淡的話語,只是告訴我們這個是這個,不是那個,記住了嗎?簡單的比喻就是,蘋果是蘋果,蘋果不是鳳梨。有人會說:「這不是廢話嗎?」但當時......
在「公主病」以前,對於投資理財這件事情一竅不通,一方面對於金錢安逸於「夠用」狀態,寧願花時間在研究上,而沒有耐心學習投資理財;另一方面,則是長期的特殊教育專業師資培育,多著重在「付出與犧牲」,只確定「自己不會富有,但也餓不死」的狀態。然而,經歷「公主病」後,才真正見識到「金錢的力量」......
上次回診後,無法避免的情緒低落與哭泣,值得開心的是「沒有連續哭」。對於既成的事實,理智上已經接受,但情感上仍需要時間,什麼意思呢?免疫風濕科的主治醫生告訴我「發炎指數第一次降到正常值的範圍,但離目標還有段距離,以及『公主病』會起伏,因此,盡量保持心情愉快」。有人會說:「這是好事,心情有什麼好低落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有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迷思,扎根在我的腦海裡。或許是因為長期以往自己的收入都處在「從未達標,甚至低於基本工資」的狀態,有時在想「這樣的我,為什麼還能繼續存活下去?」主要原因是,愛我的人都在為我負重前行,以及生活在臺灣。沒有經歷重大傷病或一無所有.....
習慣把「未解之謎」放在心中,可能是5、10年或以上,直到時機成熟時,大腦會突然想起久遠的謎,搭配當下的情境而在偶然中解開謎底。什麼時候發現自己的「神奇」?可能要追溯到研究所,突然想起「為什麼實習的時候,明明都按照指導老師的步驟,但在與情緒障礙學生對峙的時候,他卻把桌上的電筒扔向我?」
是否揭露赤裸的個人經驗,讓我思考很久,下定決心的原因是,不希望大家在治療公主病的過程,還擔心變化的生理週期。在服用藥物以前,生理週期是固定且規律的,使用手機內建或加裝的app(application,應用程式),就可以預測生理期可能到來的時間,已做好相關的準備。只是這情況在服用藥物後半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對話交流,對一般人而言易如反掌,在群居的社會架構下,人際關係的維護與對話溝通技巧成為立足社會的必備能力。人工智慧的強勢來襲,更讓溝通能力成為人類不可取代的優勢。然而,特殊孩童在判別語言情緒和社交溝通上面臨極大的困難,甚至迴避人群,沒有勇氣開口說話。特教資源和量能的不足,更容易使這些特殊生的溝通障礙雪
Thumbnail
我透過DID前輩們分享的人生經驗中,了解到在一些幼童遇上虐待時,大腦的防護機制會如何運作來保護兒童的身心功能、在大腦發育成熟後又是如何開啟治療的道路、在治療中是如何去接受自己的所有經歷、直到年事已高時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擴展了自己對世界的光明及黑暗的視野,佩服即使經歷過虐待也仍能以愛待人的前輩們。
Thumbnail
你是否曾想像過身為一名身心障者,要出門旅遊,會遇到哪些阻礙呢? 在過去,身心障礙者們常因擔心在外會遇到重重難關而打消旅遊的想法。在許多身障團體的多年來的倡議下,政府開始關注身心障礙者的各項權益,除了制定相關法案,交通部觀光局也開始提供國內各大旅遊業者無障礙旅遊補助,挑選合適的
Thumbnail
如何指引視障者。怎麼幫助他們、他們出門的原因和難題
因為先前做了一個小型研究,研究的時候發現中重度障礙的兒童要找到適合學習美術的環境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以受訪家長的經驗來說,合適的畫室有空位能再收新生,除非有良好的機緣,否則等個半年、一年才排到,更顯現了特殊兒童在藝術教育資源的匱乏。
Thumbnail
「從今天起到未來指定的某一天,你負責協助校中不像你這麼幸運的同學。」 「....您是指殘廢的同學嗎?」 「不!我們比較喜歡稱他們為『身心障礙者』。」 這是書裡一開始,師長眼中的問題學生被派任務時脫口而出的言語。是否,您也曾經以『殘廢』、『殘障』、『智障』等等字眼稱呼『身心障礙者』?....
Thumbnail
電影或影集中常以「天才但很怪咖」的方式來呈現自閉症的樣貌,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更多平凡而不容易得到更多關注的孩子,一起來看看到底什麼是自閉症/亞斯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青年壯遊計畫對身心障礙族群的忽略,並提出身心障礙者參與計畫的重要性以及培養多元能力。文章呼籲政府應關注這一族群的權益。
Thumbnail
所有的服務,一切的開始,都始於建立關係,特別是一段目的為促進一個從沒想過要改變的人花力氣改變現狀的服務。抗拒障礙身份的人,往往不太容易進入職重服務中,如何從堅決拒絕到願意開啟合作?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對話交流,對一般人而言易如反掌,在群居的社會架構下,人際關係的維護與對話溝通技巧成為立足社會的必備能力。人工智慧的強勢來襲,更讓溝通能力成為人類不可取代的優勢。然而,特殊孩童在判別語言情緒和社交溝通上面臨極大的困難,甚至迴避人群,沒有勇氣開口說話。特教資源和量能的不足,更容易使這些特殊生的溝通障礙雪
Thumbnail
我透過DID前輩們分享的人生經驗中,了解到在一些幼童遇上虐待時,大腦的防護機制會如何運作來保護兒童的身心功能、在大腦發育成熟後又是如何開啟治療的道路、在治療中是如何去接受自己的所有經歷、直到年事已高時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擴展了自己對世界的光明及黑暗的視野,佩服即使經歷過虐待也仍能以愛待人的前輩們。
Thumbnail
你是否曾想像過身為一名身心障者,要出門旅遊,會遇到哪些阻礙呢? 在過去,身心障礙者們常因擔心在外會遇到重重難關而打消旅遊的想法。在許多身障團體的多年來的倡議下,政府開始關注身心障礙者的各項權益,除了制定相關法案,交通部觀光局也開始提供國內各大旅遊業者無障礙旅遊補助,挑選合適的
Thumbnail
如何指引視障者。怎麼幫助他們、他們出門的原因和難題
因為先前做了一個小型研究,研究的時候發現中重度障礙的兒童要找到適合學習美術的環境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以受訪家長的經驗來說,合適的畫室有空位能再收新生,除非有良好的機緣,否則等個半年、一年才排到,更顯現了特殊兒童在藝術教育資源的匱乏。
Thumbnail
「從今天起到未來指定的某一天,你負責協助校中不像你這麼幸運的同學。」 「....您是指殘廢的同學嗎?」 「不!我們比較喜歡稱他們為『身心障礙者』。」 這是書裡一開始,師長眼中的問題學生被派任務時脫口而出的言語。是否,您也曾經以『殘廢』、『殘障』、『智障』等等字眼稱呼『身心障礙者』?....
Thumbnail
電影或影集中常以「天才但很怪咖」的方式來呈現自閉症的樣貌,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更多平凡而不容易得到更多關注的孩子,一起來看看到底什麼是自閉症/亞斯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青年壯遊計畫對身心障礙族群的忽略,並提出身心障礙者參與計畫的重要性以及培養多元能力。文章呼籲政府應關注這一族群的權益。
Thumbnail
所有的服務,一切的開始,都始於建立關係,特別是一段目的為促進一個從沒想過要改變的人花力氣改變現狀的服務。抗拒障礙身份的人,往往不太容易進入職重服務中,如何從堅決拒絕到願意開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