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微公布了 Q3 的財報,在營收/毛利率/營業利益率/稅後淨利率都比 Q2 上升的情況下,EPS 竟然從 2.48 下降到 2.1...這個部分跟我原本的預期差異很大,所以就研究了一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先看一下這次財報剛公布時我覺得最奇怪的部分,營收/毛利率/營業飯用率等等都上升,但是 EPS 卻下降了不只 10%。毛利率部分可以看上面的圖,營收跟 EPS 看下面的圖。
先看一下附註中,綜合損益表內的 EPS 是怎麼計算的。從附註內給的資訊來看,Q3 淨利衰退了 10% 左右、股數又上升了 6% 左右,算起來的 EPS 會下降好像很合理,但問題就變成為什麼 Q2 的淨利是比 Q3 高呢?
重新確認綜合損益表,發現營收部分財報裡寫的跟法說會內容不一樣,營收部分財報寫760,740 仟元、但法說會投影片則是 647,072 仟元 (如果是從每月營收算出來也是這個值)。這部分從營收的附註十九及二七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後來發現下面有一個『共同控制下前手權益』,計算 EPS 用的不是本期淨利的 72,028 仟元,而是本期淨利加回『共同控制下前手權益』的結果。
又是一個沒學過的東西了!上網查了一下,有這個項目是因為在兩間子公司合併時,要把合併後整進來的東西,分別列進權益跟綜合損益表內,所以從權益裡面的附註找了一下詳細的內容。可以看到在六月取得基隆廠後支出了 723,820 仟元取得表中的資產與負債。
同樣也有寫到營收部分的細項:原本的季營收是符合月營收加總的結果的,但是加上了一個追朔重編金額,猜測這個追朔重編金額應該是合併前基隆廠 Q2 的總表現(?),然後本期淨利也因為這個合併少了 61,553 仟元。
整個因果關係我想了一下猜測是這樣 (如果有人了解這方面的東西也請指證):六月付了一筆錢取得基隆廠的晶圓業務 --> 編財報的時候要編 4-6 月的,所以之前的營收與虧損有列近來 --> 但因為這部分在轉移的時候就算清了,所以在算 EPS 的時候是用原本的稅後淨利來計算。
用重編前的損益算一下 Q2 實際表現如下。可以看到其實重編前 Q2 因為業外損益與所得稅關係,稅後淨利是真的比 Q3 還要來的高的。Q3 業外部分主要是外幣兌換利益,另外有一部份的利息費用 (固定支出)。如果假設業外這項為 0,Q3 EPS 大概可以提升到 2.3 左右。
簡單來說,會錯估公司 Q3 表現主要是我自己在 Q2 時沒有認真確認到這些數字的關係,公司拿來算三率的財務數字跟實際算 EPS 的不太一樣,害我原本估計公司 Q3 有機會賺到 3 塊的...不過再想想這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學習機會,下次在看財報時要更細心一點才是。
公司 Q3 法說會連結我找不到,網路上也找不太到資料,所以就從法說會投影片來節錄一些重點:
這次其實算是上了一課,知道在看財報時應該要再確認的詳細一些。如果用更新後的數字來預估,在 Q4 營收沒有特別成長的情況下 (目前已公布的 10 月營收跟 Q3 平均差不多),今年全年大概會賺 8.8 塊左右。
至於明年,目前看起來保底應該有接近 10 塊,還能有多少成長就看消費電子/美國汽車市場/AI 裝置的保護電路等能提供多少額外的成長動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