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4|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安寧緩和療護中的困難抉擇:在愛與放手之間找到平衡

陪伴親人走向生命終點的旅程中,家屬和醫護人員常常要面對許多困難的抉擇。安寧緩和療護,不像急性醫療,沒有明確的「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每個決定也因時而異。我們既不希望增添患者的負擔,也害怕選擇「不做」會錯失某些機會。每一個選擇,似乎都在提醒我們,這段旅程不僅僅是對病人而言充滿挑戰,對家屬也是一場情感與理性的考驗。


安寧療護的抉擇:一切圍繞「目標」與「目的」


在安寧療護的每個決定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一個關鍵問題:我們的目標是什麼?


當我們選擇困難時,不妨退一步,問問自己:這個決定的目標究竟是什麼?或許這聽來簡單,但在面對病人和家屬的各種不捨時,這個目標很容易模糊掉。如果目標是幫助患者保持生活品質,那麼,我們可能會重新思考是否要進行一項可能造成不適的檢查,或者在患者並不想離開家的情況下,是否需要勉強把他送回醫院?


目標之外,還有「目的」。每一項措施的目的,是讓患者多一些時間,還是減少不必要的痛苦?假設病人急切地想見某個親人,那麼用一些呼吸支持設備延長時間也許是有意義的;但如果只是延長一段受苦的日子,那這樣的選擇就值得再三考量


這些都是每個家庭價值觀的考量,沒有誰對誰錯,我們無非都是希望做出當下最好的決定。


兩難的治療選擇:沒有標準答案的平衡


然而,很多選擇並沒有這麼明確的方向。例如,患者出現肺炎,我們要不要使用抗生素?有時治療的效果明顯,病人可以恢復到某個穩定的狀態;也有時治療失敗,病人進一步消耗僅存的體力。最麻煩的,是那些介於兩者之間的結果:延長了病人的痛苦時間,病情反反覆覆,卻無法根本改善。


這種選擇無疑是最困難的,因為我們並不能預知這個選擇的後果。我們不是神,只能依靠我們所知道的去推測可能的結果。


這時候,我們可以採用一種「時限試探」(time-limited trial)的方式。換句話說,先嘗試進行不過度干擾患者的治療,並且在一段時間後觀察療效。若病人顯著改善,那麼這個選擇的意義便得到了驗證;若無明顯變化或情況惡化,我們隨時可以停止干預,讓患者在舒適的狀態中繼續旅程。這種試探性的治療方式,既避免了過度的干預,又給予病人一線改善的希望,是在醫療與善終之間的一種平衡。


提早討論:了解患者的心願,減少家屬的負擔


最理想的情況,是在患者還能夠清楚表達意願的時候,和他進行深入的對話。家屬經常會背負一種責任,認為自己必須替病人做出「正確」的決定,為了這份責任,他們承擔了極大的心理負擔。但如果能提前了解患者的願望:是希望延長生命時間,還是想要減少醫療干預的痛苦,這樣的選擇便不再是單純的「生死抉擇」,而是一個尊重患者意願的承諾。


每個人對生命終點的選擇都不同。我們能做的,是在這條路上盡量地去理解、去尊重、去陪伴。因為無論我們怎麼努力,最終也只是讓病人感到一些平和、一些愛,這才是安寧療護中最重要的事。


結語:用愛與理性陪伴病人的最後旅程


安寧緩和療護中的選擇,並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每一項決定,不論看似多麼艱難或簡單,最終都需要回到「患者的需求」上。無論是選擇試探性治療,還是選擇舒適至上,每一步抉擇的背後都是我們對病人深深的愛與關切。這條路沒有絕對正確的方向,只有對病人最適合的方式。讓我們帶著愛、帶著理解,陪伴他們走完這段溫柔而堅定的旅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